让世界认识中国,出版刚刚开始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h_h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种场合有机会听到吴伟局长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演讲,每次感觉都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此次采访,更深切地感受到她及“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以下简称推广计划)工作小组对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专注及付出的不懈努力。
  
  数字彰显成绩
  
  推广计划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经资助了27个国家的108个出版社,包括645个项目,893本书,16种文字,总资助金额达到3000万元。
  2007年,推广计划同19个国家56家出版机构签署了资助出版协议,资助图书项目242个,涉及文种15个,资助金额1300余万元。吴伟笑谈“推广计划工作小组,是走出去的先锋队。”成员单位实行申办制,现有29家出版机构,其中既有一些已经占据一定优势的出版社,像高教、人教、中国国际、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等,也不断有新军进入,像江苏凤凰出版集团、五州传播出版社等,他们在2007年也都有不俗的表现。这29家成员单位2007年共向国外输出版权1397项(不含港澳台地区),比2006年增加200多项。
  
  穿越走出去的瓶颈
  
  中国图书走出去要取得实际效应,要看推出的图书在海外到底能不能产生影响力,企业能不能获得经济效益。谈及面临的困难,吴伟认为“最主要的困难还是翻译问题。”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认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逐步扩大,但翻译方面的问题仍然阻碍着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特别是在欧美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可以这样说,翻译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作品走向海外的瓶颈。
  目前,翻译问题的难点在于缺乏大量高水平中译外的翻译人才。因此,如何把优秀的中文作品翻译成地道的外文,成为中国图书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关键。推广计划的主要措施是向国外出版机构资助翻译费,这样可以降低国外出版机构的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提高国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图书的兴趣。吴伟说:“条件成熟的话,会在国内一些翻译力量比较强的机构建立翻译基地,培训翻译人才,提高我国中译外的翻译水平,解决中国图书走出去的难题。”
  
  寻找作者与作品
  
  每次在与国外出版巨头交流的过程中,吴伟说他们总会问:“你希望我们出你们的什么书?”她这时总是有些无奈,因为可以推荐的好书并不多,有号召力的作者更是凤毛麟角。所以她希望国内的出版社能出版更多的值得推广的好书。
  在合作的过程中,目前的趋势是鼓励深度的合作项目,从选题策划就开始,一步步在磨合中推进。鼓励国外作者写中国主题的图书,因为国外的作者更了解国外读者的需求与阅读习惯,而且有些大牌作者在国外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像写过《软实力》、《大趋势》的约瑟夫·耐和约翰·奈斯比特就对中国比较了解,希望他们能写有关中国的图书会非常好。
  中国图书推广过程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像《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徒的友好对话》,已经推出五六个版本,2008年2月在美国举行了美国版首发式,首印14000册。《江边对话》记录了赵启正与美国神学家路易·帕罗之间的思想交流。历史上曾有许多传世之作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但记录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有神论者对话和交流的书可以说是首创。因此,此书被出版界誉为填补空白之作,它的热销也再次证明,真正的好书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欢迎。
  吴伟说,现在很多出版社是坐在家里想国外,存在很多主观臆断的成分,只有真正走出去,亲身了解国外的市场,找到合适的经销商,才能策划出适销对路的作品。
  
  后奥运时代的努力
  
  与国外知名的出版机构相比,我国的出版社和出版集团无论在资本规模、选题策划和营销渠道方面,还是在国际化水平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随着奥运会的圆满结束,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人想要了解中国,因此,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还要加快,不断满足国外读者对中国的信息需求。据吴伟介绍,推动中国出版机构与国外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出版将是推广计划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今年,推广计划已经将合作出版的项目纳入资助范围。同时推广计划还鼓励中国的出版机构加快“本土化”的步伐,走出国门,开展资本运作,与国外出版机构在当地合作,真正进入国外主流销售渠道,影响主流社会。据了解,现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出版单位的前列。
其他文献
杨文轩(北京弘文馆出版策划有限公司总编辑):解决产业层面问题  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尤其奥运期间,进出北京不便,所以2008年可以说是调整年、缓冲年。2007年在纸价上涨、网络阅读等诸因素冲击下,是快速下滑的一年,2008年处于相对停滞期间,明智的做法是控制规模和品种。当然,这是基于对整个市场的判断,现实情况是两极分化严重,大的愈大,小的愈小,像社科领域的一些知名出版公司在今年7、8月份就把全年计划
期刊
编者按:江苏大众书局已经度过6岁的生日,六年来,它以创新的业态成为书业的一抹亮色。作为书局的掌门人,吴俊乐总经理有着怎样的思考呢,本刊特推出对他的专访。    出版参考:请您描述一下江苏大众书局6年来走过的历程,能用一句话总结吗?  吴俊乐:传播文化、繁荣书业,打造民族书业第二品牌。  出版参考: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冲击下,近年来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出版业不景气,您认同这个观点吗?尤其是今年,在
期刊
目前,大多数地市级新闻网站属于新闻媒体创办,少数为宣传部门直接管理,一次性投入较多,因此,Web网站要求的后期技术跟进投入显得较为吃力。大多数地市级新闻类Web网站有三个定位 :新闻媒介、网络企业和网民互动。    地市级新闻类Web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定位不清。新闻媒体的本质是传播信息,发布新闻信息为第一要素,这意味着新闻网站的业务主体应该是以信息传播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和经营,在此基础
期刊
从1945年至1996年,日本出版行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辉煌。而1997年以来,日本出版行业却开始了漫长的负增长历程。到了2007年,出版行业的销售总额由1996年的2.69万亿日元(1万日元约合700元人民币)下滑至2.083万亿日元,几乎接近2万亿日元这个出版人的心理底线。但是,日本电子图书出版市场却捷报频传,从2003年开始,年年都是呈100倍、200倍地增长。2007年电子图书出版市场规模上
期刊
2008年整个大中华市场,可真是一个上下起伏震荡的一年,接连带给人们震撼与惊奇错乱的感受。    内地:出版结构继续调整    中国内地出版市场,大致可以用几句话来说明:图书市场增长趋缓,产业政策着重体制,出版媒体集团整建,地方与境外区域双重竞争。  2007年内地图书业总产值为676亿,较前一年增长6.5%左右,《2008年中国传媒蓝皮书》预估,图书出版仍占中国传媒产业最大市场规模,但增长速度明
期刊
今年9月14日,《纽约杂志》(NewYork Magazine)刊登了一篇6000字的长文,题为《终结》(The End)。该文宣称,以兰登书屋、哈珀·柯林斯、西蒙与舒斯特等为代表的现行大众出版模式已经黔驴技穷,难以为继。作者后来解释,他用“终结”这个字眼,是要耸人听闻一下,以便激起大伙的讨论。  的确,去年12月开始,美国陷入自1930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图书出版业自
期刊
2008年12月30日下午,《出版参考》杂志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了2008年度编委会暨纪念《出版参考》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中国版协常务副主席杨德炎、中国版协国际合作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常振国、副主任、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主任海飞、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原所长袁亮、《出版参考》主编陆本瑞、原《读书》主编沈昌文、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吴道弘、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
期刊
2008年4月11日,法国独立出版商于贝尔·尼森已年满83岁。一直以来,于贝尔·尼森不仅负责法国“南方行动”出版社(Actes Sud)的工作,而且他“为快乐而出书”,共发表了14部作品。  2008年春季,尼森的第14本作品问世,名为《令人心碎》(Les Déchirements)。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共300页。第14本小说中描述的内容与他的第1本小说《树的名称》(Le Nom de l’arb
期刊
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名人们,真正有个性者寥寥无几,而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从权势判高下,而是深入一个个文字的鲜活灵魂,从笔墨纸砚间寻找真英雄的血性。这些血性,没有脱离人间的烟火,没有空中楼阁的学院做派,而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柴米油盐与刺刀枪炮混杂的生存,淋漓鲜血与升平歌舞辉映的真实。    历史的轮回感    林贤治说:“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这句话
期刊
有人说是《沉思录》成就了中央编译出版社,让她在短时间内一举成名。但在市场上已有几个不同版本的情况下,能把一本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成就于征战倥偬中的、关于哲学人生的思考书,做成短短几个月销售超过数十万册的畅销书,并带动一批高端小众图书的出版及热销,靠的肯定不只是运气。那么,几年前这个不起眼的中小型出版社,是如何成为今天这匹锐气十足的黑马的?带着疑问与好奇,记者走访了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和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