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y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根本原则,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十分重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相辅相成、不能分割的,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而主体的表现正是主导作用的结果,因而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化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作用
  
  引导即引路导向或启发开导。它是启发式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段。教学的方法主要在于启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启导,服务于学,才能把提高学生素质落到实处。
  引导的主要作用是:
  1. 引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有趣、操作性强等特性,初学阶段可通过趣味实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产生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到“我要学”。比如在给学生上绪言课时,先在一张白纸上用淀粉溶液写几个字晾干,然后往喷壶里装点儿碘水,将其喷在白纸上就会出现蓝色的字。学生很好奇,笔者却没有作正面回答,而是举起化学书说:“答案都在这里,只要你们好好学,自己就会明白。”这样的趣味实验能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笔者又讲了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多么密切,讲到衣食住行、白色污染、温室效应等等,学生们听得十分入神。最后,笔者总结揭示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当然,要学好化学,并不是凭一时的兴趣就能实现的,应该多方位、多角度潜移默化地将乐趣变为志趣,这样学好化学才不成问题。
  2. 设置疑问,启迪思维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教师在教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用设疑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如实验室制乙炔,这是高二化学中有机物的第二种气体的制取,而且是液体和固体反应生成气体,且气体微溶于水,学生们很容易会想到启普发生器,于是笔者就设置了以下疑问:(1)在初中时学过哪些制取气体的装置?实验室中CaC2(固体)和H2O反应(不须加热)制取CH≡CH能否用上述装置呢?如果能,可采用什么装置?(2)制取乙炔时如何连接装置?如何检验气密性?如何装药品?(3)为什么需要慢慢地加水?(4)怎样收集气体?(5)在点燃气体之前应有怎样的操作才可以?(6)做实验之前为什么要进行洗气?(7)实验完毕后讨论:为什么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
  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学生们通过观察、实验才能得出结论,但回答“为什么不能使用启普发生器”时会有难度,可以通过分析、讲解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境地,并总结出制取气体的一般环节: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吸收装置。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既牢固地掌握了本次实验的知识,还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疏导作用
  
  疏导即疏通开导,或叫点拨。它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使学生在“山穷水尽”之时,收到“柳暗花明”之功效。疏导的主要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解除心理障碍。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充分的尊重、殷切的期待、热切的激励能使师生间思维共振、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促进学生感情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稳定形成,又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融化其心中的结。
  其次是释疑解难。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而“卡壳”,出现思路阻断时,教师要审时度势、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所谓适时,是指多数学生已开动脑筋思索,但只有个别学生能举手应答。所谓适度,是指着重从解题思路、思维方法和解疑的主要条件上给予提示,而不是让学生不思考就将答案和盘托出。另外,问题的解决绝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再思考。
  
  三、指导作用
  
  指导即指点,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光要会知识,而且要将自己的知识通过语言以及其它一些媒体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教师的知识,同时,要能通过教师的指导,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就是将知识转化成素质的能力。古人云:“善教者,善导。”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会学,即“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指导,不光是授之以鱼,而真正的目的是授之以渔。教师的指导就是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方法、探索规律。
  指导的主要作用是:
  1. 优化记忆,增加知识储备
  记忆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促进记忆、减少遗忘的最佳方法就是进行系统的复习。温故而知新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见解,而现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艾宾豪斯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开始学的时候忘记得慢,随着时间的延续,如果不复习,经过一段时间就可能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所以学习应经常复习,因此教师要经常、及时地指导学生复习,指导他们不仅要温故,更重要的是知新;不仅每天要进行复习,还要进行周清、月结的阶段性复习和学期末、学年末的总复习。教师要在指导复习和记忆方法的同时,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2. 归纳总结,深化教学过程
  知识总结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学习的过程,是从整体上思考、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的较高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总结,要指导学生自己学会总结。可从课堂小结中做起,再扩展到章节小结、单元总结、知识板块等。比如:学习《物质的量》这章时,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它是宏观和微观的联系纽带,然后在总结的时候用框架图表示出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再如: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的时候,可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间的区别,使知识点形成系统,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3. 联想对比,提高学习效率
  联想对比是零散的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的有效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联想对比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并能熟练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时候,首先学习代表物质、典型元素的性质和特性,然后可归纳出其它元素的性质,这是共性,然后再总结出性质的递变,最后将个别物质的特性记住就差不多了。进行章节复习的时候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复习,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的时侯还用这种体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就能形成系统,提高学习效率,灵活掌握知识。
  4. 诱导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深化思维、提高素质、培养能力的目的。
其他文献
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困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并不是脑子太笨,而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认为自己成绩差,低人一等,心理压力特别大,以至于成绩越来越差,久而久之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厌学、不学甚至辍学。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树立信心,找到正确的学习之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重视德育教育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使学生首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明校园,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校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一、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继承创新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成为一大亮点。开展以创设情境为基础的创新教育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谈谈笔者的拙见。    一、情境教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过去,指导现在,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观
期刊
“和谐”是当代社会的主旋律,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流。为适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着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教学改革。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特殊环境,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环境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加强和
期刊
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与教学管理网络的“三网合一”是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显著特色和突出优势。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开放教育具有教育资源的共享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交互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突出网络教学,突出两个课堂的结合(即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突出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
期刊
二十一世纪迫切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竞争合作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具有主体精神的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所在。自1990年王道俊老师首次提出主体性问题至今,在主体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已初步构建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四个基本策略,即:主体参与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差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策略。上述策略研究得比较深入,而在教师主体性发展方面还没有深入研究。  “以学生为本”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
期刊
“最短距离” 这类题型充满了趣味性和对数学思维的挑战性,解决起来往往不知从何处下手. 其实它的应用原理非常简单,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模型来解决.    一、巧借“对称图形”    例1如图1,要在河边修一水泵站,分别向张庄、李庄送水,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     分析:把两个村庄分别看作A、B两点,小河看成直线a,则得A、B在直线a的同侧. 可作点A关于直线a
期刊
质疑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古往今来的智者无不认识到“疑”的重要性。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爱因斯坦说:“要懂得在别人视为平常处发现问题,在别人不觉是问题处看出总有问题。”程颐说:“学者必先会疑。”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是指学生敢于在无疑处而有疑,有疑而后释疑的能力。若学生具备了这种素质,就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产生追求问
期刊
书面表达在高考中一向是重中之重,是考生之间拉开差距的重要法宝。但是,就是1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也会让许多高中学生发愁,总是感觉写得不通顺、不连贯,无法准确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先找到症结所在,再对症下药,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及和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在书面表达写作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一、平时练笔    (一)问题  1. 学生觉得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水平。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也就是教育创新的时代。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也是高中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寻求较好的教学创新模式,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创新的前提    坚持启发性原则的重点体现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是对思维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