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CT诊断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uallle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大面积脑梗塞由于其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致残率高,且有一定的死亡率,已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回顾性总结我院25例大面积脑梗塞病例的CT诊断,探究其对临床的实际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明确诊断为大面积脑梗塞的患者共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发病年龄在41—78岁,50岁以上占2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9例,有糖尿病史4例,冠心病史6例,曾有过脑梗塞病史者17例,病史不详者7例。
  1.2 临床表现
  25例均为突然发病,起病后即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者15例,出现不同程度肢体瘫痪21例,各种类型失语8例,伴头痛、呕吐者14例,小便失禁8例。
  1.3 CT检查
  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行头颅CT检查,CT扫描使用Siemens somatomCR型全身CT机,层厚和层距均为10mm,窗宽110—120,窗位30—35,个别病例改用窗宽80观察,另有2例进行了增强扫描;24—48小时后有21例行头颅CT复查;24例均在发病2周后再行CT平扫复查,观察梗塞区的影响学改变,以指导临床治疗。
  2 结果
  2.1 梗塞部位
  25例大面积脑梗塞中位于大脑一侧额颞顶叶10例,一侧颞顶叶5例,一侧额顶叶4例,基底节区4例,一侧额颞顶枕叶1例,位于小脑半球1例。
  2.2 CT表现
  急性期初次检查,25例中有17例CT平扫未发现明确的低密度改变,其中10例经过改变窗宽仔细观察,可发现患侧脑沟轻微变浅,灰白质界面消失;7例显示发病部位大脑凸面脑叶密度稍减低,同侧脑室缩小,外侧裂变小或消失;1例显示双侧小脑低密度改变,四脑室受压变小,幕上脑室扩大。其中2例进行了增强扫描,排除了脑肿瘤。发病后2—3天复查,21例均显示明显的低密度改变,病侧脑室受压变小,中线结构明显移位。符合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标准。经过临床治疗2周后复查,有3例在原来的大面积低密度区内发现斑片状、条索状的高密度影,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其他21例均有所好转。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通常是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支的完全卒中。据资料称梗死面积大于20cm2即可诊断;也有称梗死面积直径大于4cm或梗死波及两个脑叶以上;还有称脑梗死范围大于同侧大脑半球的1/2或2/3就可诊断。我院25例全部符合诊断标准。
  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为其主要危害因素。临床主要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头疼、呕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偏瘫,小便失禁等。由于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早期临床上又难与脑出血鉴别,因此,发病后应立即行头颅CT检查以除外脑出血。急性大面积脑梗塞患者早期CT检查常不能显示梗死病灶,但有以下征象可提示其存在:(1)早期低密度:左右大脑半球同区域脑组织CT值对比相差大于2hu,临床有相应部位的定位体征和意识改变者;(2)一侧灰白质分界不清者;(3)脑回肿胀,脑沟、裂狭窄,邻近脑室受压变形,大脑中线有移位者;(4)豆状核和脑岛带征:CT早期表现为豆状核境界模糊,整个岛叶结构界面不清。发病后24—48小时CT复查,一般都能清晰显示低密度梗塞灶。此时由于大面积脑梗塞动脉主干闭塞导致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脑细胞发生中毒性水肿,脑水肿又导致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升高使脑灌注下降,如此恶性循环,脑缺血缺氧加重,CT扫描脑组织即显示低密度。在影象上除低密度灶外,占位效应显著即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池消失等也完全显示。此时也是治疗的关键时期,我院1例就是在此阶段死亡,占全部病例的4%,应引起高度重视。大面积脑梗塞治疗过程中如症状加重应注意梗塞后出血的可能。我院有3例在发病2周后复查CT,在原来大面积低密度区内可见斑片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诊断为出血性脑梗塞,此时患者症状不见好转,还有加重的倾向。这是由于脑水肿压迫梗塞灶周围的小血管,血管内膜缺血坏死,通透性增强,当水肿消退后,侧枝循环开放,血管重新灌注血液时毛细血管破裂所致。此时临床应调整治疗方案,予以足够重视。
  鉴别诊断:大面积脑梗塞急性期要注意与脑肿瘤、脑转移瘤、脑脓肿鉴别,特别是既往无高血压、动脉硬化或病史不详者。脑梗塞所造成的密度异常部位符合动脉的供血区域,脑灰质和白质可同时受累,而且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也有助于鉴别,大面积脑梗塞一般无明显强化或呈脑回状强化;而脑肿瘤多为不规则环行、小结节状或团块状强化;脑脓肿一般呈厚度均匀的环状强化。
  总之,大面积脑梗塞临床比较常见,病情重,预后较差,早期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CT扫描是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能准确、清晰地显示病灶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各个阶段的CT表现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的实际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己酮可可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和痛经等症状的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联合GnRH-α治疗EMS的不孕症患者15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n=75)和对照组(n=75)。实验组术后服用己酮可可碱,对照组术后服用安慰剂。评估术后随访期间的妊娠率、妊娠时间、EMS相关症状缓解程度以及复发率,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实际纳入病例13
期刊
[摘 要] 目的 通过观察射频消融狗声带后的连续病理切片,探讨射频消融的范围、深度,以及射频消融后声带的病理修复过程,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4只健康成年狗,在全麻下行直达喉镜下左声带插入式探针射频消融,右声带接触式探头射频消融,并分别于术后当时、1、2、4周取全喉HE染色,病理连续切片,显微镜下观察消融范围、深度及修复过程。结果 手术当时呈现无菌性炎症反应,1周时接触式侧表面上皮脱落,有肉芽组
期刊
[摘 要]目的 分析总结急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体会,以提高临床工作者诊治水平。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急诊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区疼痛,时间持续30min以上,起病时间3h-3天,3例伴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治疗后,所有患者血脂水平有明显改善,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6例,肝功能损害1例,消化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肺炎支原体(myoplasmas pneumonia,MP)研究的深入,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证实了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研究还发现,MP尚可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并发肺外多系统器官的疾病,有的可由患者的血液、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或由皮肤水疱中分离出MP,多数依据特异性MP血清学诊断。本文对国内有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1 神经系统损害  大量资料证实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医院确诊为带状疱疹88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神经阻滞疗法、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然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经综合治疗后,治愈患者有54例﹙占61.3%﹚,明显有效32例﹙36.4%﹚,无效2例(2.3%),总有效率为 97.7%。结论 带状疱疹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其临床疗效好, 并且安全可靠,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消失,并能够恢复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将8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 2组,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观察组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病人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心理承受能力、饮食自我管理、自测血糖、自注胰岛素方法的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对症治疗及护理。对照
期刊
[摘 要] 随着留置导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也随之增多,目前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U)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一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加重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归因死亡率、病原学、预防、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9月对212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回输,记录术后回收量、回输量和各种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血压及脉搏情况。术前、术后1天及出院前检测患者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变化情况。结果 212例自体血回输血液均在术后六小时内输毕,患者术前HGB1平均128.25 g
期刊
[摘 要]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程度和特点,为心理评估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对9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焦虑状态进行测评。结果 焦虑是食管癌手术患者主要的心理反应,且手术前后焦虑测出率亦不同,术前显著高于术后(P50作为判断焦虑症状的标准[1 ]。得分越高焦虑症状越重。  2 结 果  90例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自评量表总均分:术前41.26+-9.37.,术后45+-8
期刊
[摘 要]目的 归纳总结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早期清创、创口的封闭、固定方式的选择及时间的长短对愈后的影响。方法 统计分析2007~2010年收治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及随访。结果 皮肤坏死占8.8%,化脓性感染占4%,骨髓炎占0.8%,延期愈合占5.6%,骨不连占2.4%,无并发症占78.4%。结论 早期彻底清创、创面的一期闭合、固定方法及固定时间是影响愈后的关键。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并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