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er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历鲜活的印度
  
其他文献
推进与多个国家的FTA谈判    韩国自1997年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后,目前国民经济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但经济增长率仍在低点徘徊韩国在克服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重新研究了整个对外通商政策,在实施WTO多边贸易政策的同时,认真考虑了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成败得失从2003年9月起,韩国“同时推进与多个国家的FTA谈判”韩国政府的目标是通过签署FTA确保韩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准入扩大贸易成果促进国内产业
我们和它们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怎能按捺那份失控的惊喜和激动!令人魂牵梦萦的流失国宝就在眼前啊!这是人与物、古与今的心灵感应,是民族血脉在灵魂深处引起的共鸣。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一事,引起人们对海外遗珍的深切关注。的确,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璀璨结晶的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漂泊在异国他乡。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两个半世纪以来,经过历代收藏家的苦心经营,无数奇珍异宝从世界各地云集至此。古埃
本书关注的,是非洲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形态。  在东海岸旅行,你会惊异地发现,非洲其实有许多方面都与你原来的想象很不一样,在非洲大陆,竟也有如此风和日麗、开阔明朗的湛蓝色海岸,有这么多商船云集、兴盛繁荣的古老城镇!这些掩映在热带茂密椰林中美丽的古老城镇,像一串串的珍珠散落在漫长的东非沿海和周围的海岛上,它们创造了一种非洲历史上面向外部世界而形成的蔚蓝色海洋文明——斯瓦希里文化或斯瓦希里
从本期起,本刊向您系统介绍“出国安全旅行注意事项”。作者根据近期国外安全形势和中国公民出国经常遇到的问题,结合本人常年在国外工作、旅行和处理领事保护案件的经验,向您提供一些资讯,帮助您在出国前做好充分准备,提醒您在旅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告诉您在遇到困难和麻烦时应如何处理并及时取得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协助。希望这些资讯和建议对您出国安全旅行有所帮助。——编者手记    每一位出国旅行的人都希望在旅途中和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将会站立起来,实现其立国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州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能够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马丁·路德·金  2006年1月16日是美国第21个马丁·路德·金纪念日,1983年里根总统签署法案,规定每年1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国假日,以纪念金的诞辰,1986年起开始实施。今年的纪念活动也不例
身为联合国军事观察员的中国军人杜照宇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连同此前中国驻黎巴嫩使馆紧张撤侨和此后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为黎以冲突等问题访问中东,还有三名中国维和官兵在火箭弹爆炸中受伤,这些事情好像把本来远在天边的中东小国黎巴嫩,一下子拉近到了国人眼前。    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的时候,我们好像只是远远地作壁上观。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阿拉法特和他的战友们打着V型手势,饱含热泪离开黎巴嫩,乘船消失在
“和”的理念与中华民族与生俱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是华夏文明的精髓。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和谐世界”的倡议,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决定的。    中华民族璀璨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许多政治智慧的精华,历经数千年风雨,至今仍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现代价值。    “和”是中华文明的精华    “和”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的理念是与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俱来的,源远流长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暂时的困难,股市不断走低,投资者对未来行情也较为悲观。在这样的环境下,更需要听到建设性的声音,我们自己更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信心。  不要简单地拿美国政府手忙脚乱的次贷救灾行为作参照。一些评论认为,美国都在“大手笔”地救市,中国政府也应该对不断下跌的股市有所表示,并用同期中美两国股市下跌幅度的数值作比较。实际上,美国救的是不断下跌的经济。美国经济在次贷危机不断发酵的负面影响下
摘 要  地理教材分析既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运用地理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对不同版本教材的课文作系统的比较是地理教材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课文系统比较主要从课文内容选择、课文内容组织、课文表述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材 课文系统 内容选择 内容组织 课文表述  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地理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
豆角乾坤    翟 崑zhaikun@yahoo.com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民 声    4月中旬,我到新加坡开会,仍念念不忘奥运火炬在亚洲的传递。酒店房间里的电视里,西方媒体仍在喋喋不休。但我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新加坡学者和民众,则对奥运火炬在伦敦和巴黎的遭遇给予同情,对一些人的顽固思维方式表示不屑。翻阅当日的新加坡《海峡时报》,发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说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