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玫瑰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03756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已经很深了,我毫无睡意,怅然地坐在沙发上。
  墙上悬挂着新婚照,我和丈夫依偎着,是花开并蒂莲。
  窗外月光如水,铺成河,一袭我的孤单。
  习惯性地,我打开茶罐,将茶饮放入杯中,看着那玫瑰花蕾在沸水中慢慢变得饱满,渐渐舒展,我不能拒绝,那种清香扑鼻……
  丈夫又上井了,临走前专门托人从兰州带回了这盒玫瑰茶饮。我对茶饮并不热衷,可这小小的紫罗兰花蕾却有一个让我一见钟情的名字———苦水玫瑰。
  它的包装很精美,大红底色的盒子,一对俨红的玫瑰正并蒂绽放,散发着浓浓的情意绵绵;盒内一个个花骨朵紧闭着,花瓣羞涩地躲藏在花萼里,却依旧难掩那绯红的花颜。
  丈夫告诉我,这玫瑰花蕾由苦水玫瑰干制而成,他说:“苦水玫瑰因产于甘肃永登县苦水镇而得名,其香味醇厚,芳香浓郁、纯正,是玫瑰姊妹群中的精品”。他还告诉我说苦水玫瑰其实俗名叫刺玫花,之所以冠名“苦水”是流经此地的那条河河水苦涩,也有人说是眼睛里的瞳仁在当地方言中被叫做“苦水”,眼睛所能看到的生存之地也就随着叫了这个名字。说法很多,却没有一种能得到确认。
  纵然他说的再天花乱坠,玫瑰再芬芳馥郁,却怎也冲不走我们之间这聚少离多的哀伤。
  大学毕业后,丈夫毅然决然地携我放弃了大都市的繁华,选择了生养我们的油田工作。当年父辈们“三口石头支口锅”的艰难我们只是耳闻,而丈夫第一个月从井上回来的面貌却让我真正面对了油田的“洗礼”。原本干净、利落、衣着讲究的他,头发乱糟糟的蓬一头,胡子拉碴,脸上晒得黝黑,脱了衣服,背上是一个清楚的背心印儿,从丈夫的仪表上,我想象出了那里的环境;从丈夫的肤色上,我又想象出了丈夫这一个月来的艰辛。
  我一就业就被分配在电视台做编辑,丈夫在一线的生活我无从体会。他是一个内心很坚强的男人,在我面前从不言苦。每到周末,我总想上井看看,他总以“上山不方便,只有两天时间,来去太匆匆”而婉言回绝我。
  “舍小家,顾大家”———石油人的生活大抵如是。多少个日子里,我只能安静地在日历的撕扯中诉说着思念,固守着那不变的约定及羞涩的期盼;我总在想,一定有很多的人都如我,如我在盼:盼着叶儿穿过冬天穿绿衣,盼着叶儿穿过夏天,镌刻着一个名字,满树,满树的金黄都印染着那个名字,蔓延天际。
  每次从井上回来,婆婆都让丈夫先在家里换下工服再回我们的小家。有一次,我无意撞见婆婆泡在卫生间里丈夫刚换的工服,看着那满身大片大片的油污,渗得内衣里都是,我又禁不住哭了;而婆婆那轻轻地拍在我身上的双手和她那淡淡的微笑淡抹着我泪水里的凄凉,她分明早已习惯了石油的味道,我看到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子孙”那种深深的石油情结……
  我在“百度”上搜着这玫瑰如何“落户”?坊间有一个传说最为流传:清道光年间,苦水李窑沟村一个名叫李乃先的秀才,从西安带回一枝玫瑰,种在院内观赏。想不到这种花长得十分茂盛,开花时节,香飘远近,于是左邻右舍竞相移植,一传十,十传百,栽种范围越来越大……玫瑰由此落户苦水。
  在这寂静的夜里,我忽然对苦水玫瑰生出了别样的情愫,不知玫瑰出在这里,是否真的别有意味。我想起一位作家曾有过一段很充满诗情的描写—————“苦水虽贫,却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盛产玫瑰,一到花季,空气中到处飘溢着浓郁的香味,从早到晚,梦里也拒绝不掉。”
  咀嚼着这样一种异样的情愫,我轻轻地取了两三粒,放入杯中,只见花蕾在沸水中慢慢变得饱满,渐渐舒展,我禁不住低头一吸,只觉清香扑鼻;再啜一口,沁人心脾。呵!瞬间,我竟然陶醉不已……
  “风推麦浪时翻绿,霞映玫瑰常溢红”;“浓似猩猩初染素,照得深红作浅红”;“灿若朝霞小似梅,偏于苦水育琼瑰”;苦水玫瑰早被无数文人墨客歌咏不已。“霞光锦缎覆苍苔,点缀芳园朵朵开。西陇花迟兼遇闰,端阳才拥艳香来。”乾隆时兰州翰林秦维岳的这首咏玫之诗,早点了苦水玫瑰的色香。
  据说最初,苦水镇的农村妇女拿这玫瑰花干来蒸馍,给面食里加入此种甜香,大叶子的春尖茶里也随手丢上两瓣干玫瑰,再苦的日子也能推上了过!
  是呵!再苦的日子也能推上了过!我忽然间明白了丈夫的心意。
  哪里有油哪里就是我的家———石油人的信念大都如此。多年来的石油人的生活插曲在不断上映着:不管是清幽的小园,还是寂寞的桥头,不管荒漠的郊野,还是清冷的殿堂,只要有油香的地方,就有一段段美丽的故事,伴随那汩汩流淌的黑浪,却孕育着一个冰清玉潔的天地,长久地凝视,能看到幸福的花朵次第展开,明眸皓齿,蓄满春水。我听到了青鸟已经抵达心扉的声音,我听到了那田园里开满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还开满了蜂蝶相逐的嘤嘤声……
  我低头,泡在水杯里的玫瑰香味正慢慢向外延溢。喝下一口,在微信上我们传递着心情:
  ———清香啊清香,仿佛我们不曾隔了千里却是在一处共品!
  ———最是那一低头的娇羞,定格成永恒的温柔!
  今夜,又是细细的清风吹佛。月影下,我携着长长的石油梦,以我们爱的力量,撑起思念的天空……
  责任编辑柳江子
其他文献
摘 要:民间组织是公民自由结社而形成的社会性组织,正当性问题是其存在于社会中的内在理据所在。马克斯韦伯政治形态类型理论是关于组织正当性来源的重要理论,以此视阈解读民间组织的正当性,既具有可行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马克斯韦伯政治形态类型理论的组织正当性划分标准,民间组织的正当性来源分为传统型、人格魅力型和法理型三种类型。  关键词:民间组织;正当性;法理正当性  文章编号:978-7-5369
期刊
家乡的味道(外一篇)  昨天大姐从安徽凤阳来看我,给我带来家乡产的鳝鱼,宰杀后红烧,米饭配鳝鱼,我一口气吃了三碗,整个胃部都是舒坦的,也舒服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吃完饭走在凉爽的秋风里,感叹人生竟如此美好。这就是美食的魅力。据说人的胃是有记忆功能的,小时候喜欢什么口味,一辈子都改不了。  从西安到凤阳整整一千公里,饮食习惯却有很大的不同,西安人爱吃面,凤阳人爱吃米,羊肉泡馍在凤阳
期刊
我定居西安二十年了,这座城市能包容,有活力,总有新鲜感,对于我,适合长久相处。刚来时,去外面吃饭,买东西,认识不认识的,没有谁把我当外人。随着时光的移动,我对西安的感情,也在一步步加深。我喜欢街巷里弥漫着的过日子的气息,喜欢油泼面、羊肉泡馍;也兴奋着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既现代,又传统,被有机统一到了一起,保持了一座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尤其是西安的北郊,因为我住在这里,感受真切,往回看,朝前看,都能引
期刊
记忆中,老家门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泞小路,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歪歪扭扭一直通到村口,连接起了村子与外面的世界,也留下我童年的故事。  小路弯弯,通向岁月的深处。那里有一碗甘甜的蜜糖水,令人回味陶醉;还有一曲悠扬的古筝,旋律轻轻荡漾,沁人心脾。故乡的小路啊,悦耳的铃声是我坐在父亲老式自行车后的幸福,稚嫩的童谣是这条小路最美的音符。我和儿时的伙伴在这里玩泥巴,听故事,在清晨的微风里奔跑,又向着各自的未来奔
期刊
一觉醒来,二0二0!  还没细数去年的脚步,  就迎来新年的黎明。  冬季的天空清高而寒冷,  飘动的落叶仍然无息无声。  我被早晨的闹铃急促地叫醒,  啊!你来了,二0二0!  一觉醒来,二0二0!  厨房里又是老伴忙碌的身影,  稀饭馒头的热气与阳光一同升起,  桐雨堂又充满了生活的温馨。  今天我们像小孩子一样换上新装,  新年第一天要年轻干净。  啊!你来了,二0二0!  一觉醒来,二0二
期刊
少年时在水头镇,染坊巷巷口的姐弟仨,很是让人羡慕。  那时候这家的姐姐九岁,大弟七岁,小弟弟应该四五岁。姐弟仨的父亲在城里当工人,母亲虽是公干家属,也要天天下地挣工分。姐弟仨都是大的照看小的,跟我们差不多。  姐弟仨出门,哪怕是跟巷巷里的孩子们玩一会,都是姐姐拉着弟弟,一手一个。我们那一带把这种拉叫做“拖”,手拖手。姐弟仨亲密地拖在一处,两个弟弟就象关老爷身边的关平周仓,跟姐姐寸步不离。  姐姐柔
期刊
念奴娇·傲北春  王石凹,起长虹,  山水行云秀色。  老矿风貌今又见,  半边楼台亭阁。  主井架前,  皮带走廊,  长轨连山岳。  风景如画,  悠然心会自得。  弹指五十九年,  矿区变了,  此情与谁说。  犹记往昔煤海里,  釆掘人生如昨。  北移豪情,  开拓新绩业,  精神闪烁。  四海为家,  奉献光明澄澈。  锦缠道·清明祭  泪眼云仪,  雨点九原衢地。  紫烟水凉春初起。 
期刊
山路吊野的很,从坡跟底下慢上慢上,到老唐家住的八组这里,也足够远,但也不算高。坐在他家院坝边歇气,群山都在脚底下,一溜山头尽收眼底。接着老唐家门前的路再慢上慢上,到了观音梁,就是梁峁村最高点,但山路还在绵延,仿佛延展到天边。山路像条丝带,弯弯绕绕没有个尽头,路两边的梁梁峁峁住的人家就像些毛细血管,成网状延伸开来,山大沟深,出行不便,老唐两口子大半辈子也没怎么出过门,最远不过到县城,他们也不想出门,
期刊
冰雪消融,无边的田野充满了春天的希望,  春回大地,苏醒的东方升起了蓬勃的朝阳。  东风浩荡,伟大的祖国吹响了奋进的号角,  候鸟归来,解冻的江河奔腾着欢快的巨浪。  是谁?用青春的热血将严寒的冬季驱散?  是谁?用生命的火焰将漫长的黑夜点亮?  是谁?在崇山峻岭中默默无闻地倾情奉献?  是谁?在冰天雪地里无怨无悔地挺起脊梁?  是我们,是我们在地层的深处挖掘宝藏,  是我们,是我们在汹涌的煤海扬
期刊
两只鸟  黄昏时分,两只小雀  站在高高的电线上  长时间地沉默  始终保持着一拃的距离  我不愿猜它们是一对  闹别扭的小夫妻  它们的心事,看上去  远比家庭琐事  浩淼而且重大  它们一定是提前知晓了  即要来临的暴风骤雨  因此,静静地勘测  过往而无不麻木的行人  直到暮色降临  远天划出一道闪电  小书店  火车站的那个小书店  不见了  但服装店还在  茶叶铺也在原地  快餐馆又多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