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风险机制分析

来源 :理论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这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国际化的两项指标:外贸和外资依存度都显著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如何健全和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机制,不断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维护中国的金融安全,已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业:对外开放:依存度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07-0099-03
  
  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金融业开始了对外开放进程。伴随整个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按照承诺加大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力度。
  
  1 银行业。银行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1)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人股中资银行。截至2007年10月底,共有35家境外机构投资人股23家中资银行。入股资本总额达210亿美元,除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之外、原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均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资产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也探索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2)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07年10月底,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95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30家分行和79家支行;46个国家和地区的191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5个城市设立了241家代表处。(3)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经营规模,截至2006年12月底,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5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例为1.8%。外资银行占有外汇贷款市场份额的20%,国际贸易结算市场的25%。
  
  2 保险业。保险市场是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最大、开放时间最早的领域。其现状集中反映在:(1)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数量,截至2007年第三季度,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47家外资保险机构在华设立了135个营业性机构,21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家外资保险机构设立了近200家代表处。世界主要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都已进入我国。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中资保险公司,业务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和中资保险公司基本相同。(2)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地域分布。2004年底我国取消了对外资保险公司设立的地域限制。截至2006年底,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广东四个开放较早、外资保险公司较为集中的地区。外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分别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9.43%、17.37%、10.14%和8.86%。
  
  3 证券业。证券业的现状表现在三个方面:(1)外资金融机构参股或参与组建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中外合资证券公司8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25家,在58家基金公司中占到43.1%的比例。2004年底外资在合资基金中的持股比例放宽到49%,截至2007年5月,共有11家合资基金公司的外方持股比例达到这一上限。(2)外资金融机构通过QFII制度直接投资中国A股市场。截至2006年11月,共有51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总额度已经达到126亿美元。2007年5月QFII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QFII额度扩容至300亿美元。(3)外资证券机构直接参与中国证券市场。截至2006年6月底,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共有外资证券经营机构代表处100处,其中68家取得业务资格。,在取得业务资格的境外证券经营机构中,同时取得经纪商和主承销商业务资格的有33家,7家仅取得主承销商资格,28家仅取得经纪商资格。沪、深证交所各有4家外资金融机构特别会员,30家和19家境外证券经营机构直接从事B股交易。
  
  二、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1 金融机构主导权与金融服务方向不一致的冲突。金融业开放在给金融市场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甚至对国家金融以至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金融机构尤其是处于行业领导地区的大型金融机构的控股权、主导权对主导金融体系服务方向、服务国家战略意图以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关系重大。拉美国家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开放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跨国公司控股或持股后的金融机构因为服从和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整体战略,而出现在信贷和其他市场行为方面与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甚至和国家战略需要相冲突的情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对外资入股总比例和单个外资比例都做了限制性规定,保证了国有资本的绝对控股地位,但一些外资金融机构试图通过收购等手段突破持股上限的监管规定。同时,外资在入股中资金融机构时表现出强烈的控股欲望,一些虽然目前规模小但区位重要性突出、发展前景比较好的中资金融机构存在被控股的可能,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国家战略需要和经济金融安全层面加以关注。
  
  2 金融业对內外开放的力度差异过大。从1996年民生银行开业到2006年渤海银行成立的10年间,中国没有成立新的商业银行,对内开放出现重大断裂。金融业对内开放滞后已经不单纯是影响金融业产业组织优化结构问题,而是越来越对国内外经济均衡发展、区域、城乡协调统筹以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造成显著不利影响的宏观问题,金融业对内开放程度过低,内外开放不协调,容易导致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影响金融安全,也会极大压缩国内民间资本扩张空间,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一方面大量民间资本以非正规金融形式存在,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入金融系统,形成“体外循环”,蕴含着很大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大量中小企业融资途径缺乏,只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融资。如果不尽快对内开放,不仅违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会削弱对外开放的程度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对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极为不利,总体来看,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对内开放时机已经成熟,应该进一步加快对内开放步伐。
  
  3 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矛盾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业混业经营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趋势。目前不仅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其背景基本上是混业经营的跨国公司,事实上国内近年来也逐渐形成了若干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但现阶段中国金融监管模式仍然是建立在分业经营背景下的分业监管,难以适应对外开放和国内金融发展和改革新形势的要求,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华数量增 多,经营情况与母国控股公司的业绩紧密联系,其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在广定意义上只是一张办公桌,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进行跨国监管形成了新的挑战。原来业界呼吁多时的巨无霸式超级金融监管机构或协调机构没有如期推出。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协调问题仍然任重道远。
  
  4 金融机构的个体改革与金融体系整体的完善相提并论。金融业作为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本质上是为第一、二次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服务的。从需求拉动的角度来看,第一、二次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规模、结构决定了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和体系结构。现阶段中国企业虽然开始了“走出去”进程,但主要任务还是立足本土资源和市场。因此,现阶段中国金融业基本上以本土市场为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为了迎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需要面对的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挑战,中国金融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改革中一个重要倾向就是把国有金融机构的个体改革等同于整个金融体系改革,重视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重组,而忽视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并且出现了脱离服务对象的好高骛远的行为,以做大做强国有银行规模,甚至跻身世界多少强的目标,同时把国有金融机构的海外上市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在一定意义将改革等同于股份制改制和海外上市。我认为现阶段中资银行主要不是出击海外市场,而是防守本土市场。出击海外市场需要单个机构的竞争力。而就防守本土市场而言,金融体系的整体健全性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及时纠正中资金融机构整个竞争战略以及改革发展中的偏差,一方面要把改革和发展的重心从对单个微观机构的关注转移到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全性方面来,另一方面要客观看待国有金融机构的上市融资进而海外上市,境内上市也不失为理想的替代选择。
  
  三、健全完善金融对外开放的路径
  
  1 加快金融立法,推动金融业稳步发展。加快金融立法步伐,保障中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发展。中国金融类法律很多还处于空白阶段,金融机构从市场功能定位、市场进入的业务规则到市场退出,其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或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法律本身也存在应时性考虑,法律之间不配套,甚至冲突,不协调现象时有发生,难以成为规范和监管金融服务业活动的有效手段,也使金融业对外开放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无法满足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内在要求。金融立法,既要顺应世界金融业的发展潮流,同时也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保护条款”和“例外条款”保护民族金融业的发展。通过立法逐步消除内外资金融机构间的待遇差异,使国民待遇真正发挥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扶持和保护作用。
  
  2 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结合国情推进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逐步形成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体系,并通过银证、银保合作进一步提升整休金融体系的竞争力。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但目前形势,不宜过快过粗地实现混业经营,应逐步推进。中国目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分业经营政策,限制了中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制约了中资银行的发展壮大,削弱了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应该大力推进银证、银保合作,发展资本市场,全面提升中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并通过合作,一方面为中国商业银行创造一个新的业务平台,从而在客观上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又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金融体系风险的分散化和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要争取在三到五年内,完全实现金融业的混业经营。
  
  3 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对外依存度的关系。有人认为东南亚金融危机是这些国家过度开放的恶果,因此我们要维护金融安全就不必扩大对外开放。这显然是不对的。其实,东南亚国家之所以发生金融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作具体分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基本原因不是过度开放造成的。在我国,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不存在一个开放过度的问题。不过,在对外开放中,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要慎之又慎,这是中肯之言,必须谨记。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减轻对外依存程度,对外依存度主要由“三依靠”依靠外贸、外债、外资的程度来度量。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19%,日本是18.14%,它们开放度很高,但外贸依存度不高,值得我们注意。目前我国外贸、外债、外资都达到相当规模,对外经济依存度偏高。为此,我们必须把握好扩大对外开放与减轻对外依存度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强对外贸、外资和外债的管理,最好实行“一元化管理”,克服多头管理的缺陷,外资方面要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优化外资结构,加强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外债方面,要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益,坚决杜绝外债非生产性借入和债务消费化倾向。外贸方面,努力克服出口结构与东南亚国家同构现象,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4 强化金融监管、保障金融安全。强化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切实保障金融安全。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体系有着内在的不稳性、脆弱性和被动性,这就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客观必要性。强化金融监管的涵义是适应新形势,正确处理开放与监管的关系,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民族金融业健康运行发展。目前,中国对利率、汇率、信贷等方面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制,而对外资进入方面的监管还远未达到《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一般要求。强化金融监管就是要监管顺应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要求,在完善监管手段、监管措施等方面下功夫,保证监管效率和质量。具体要求:首先,加强三大监管主体(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的自身建设,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其次,监管模式要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中国目前实行的是按机构的不同类别进行纵向立法、分别监管的立法体系和监管构架,这种监管构架对于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监管无疑是有效的,但该监管构架内个别监控机构受其监管范围的限制,相互之间不但不能融通而且还时常发生冲突,对于不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金融服务活动既可能发生监管真空,又可能存在监管重复、交叉的情况,并且不可避免地产生监管机构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因此,新的混业监管框架应当按业务种类而不是按企业类别来建立。再次,为保证法定监管主体监管的有效性,应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一审计机构及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还有,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包括双边的和多边的金融监管与协作。最后,还应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和控制机制,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信息透明度,使之成为金融监管机关发挥作用的微观约束基础,从而使金融监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培育民间信用,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也应向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开放,积极审慎地引导民间资本,扶植和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多种方式,比如通过信托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将资金集中起来,参股金融机构。中央也明确提出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在此方面,应鼓励实行股份制,在有的地方甚至应当允许并积极引导私营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这些新兴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不一定强求统一,但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硬化预算和资本约束,严格金融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同时减少行政干预。目前,只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管,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机构就能够发展起来,发挥改善市场环境、满足不同企业和居民个人金融服务需要的作用,并不会造成风险。
  
  6 调整资本进出政策、避免內外经济失衡。严格监控短期资本的流入流出,限制对境内房地产和一般加工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工业的投资。限制外来资金对中国货币的投机。对于那些不是为了发展产业,仅仅为了获取人民币升值、房地产升值利益的资金进行抑制。进一步调整国际收支,避免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的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责任编辑:陈合营]
其他文献
从众心理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能与缺少个性、丧失原则相提并论,基于理性的从众对社会对个人都有其积极的一面。认真分析大学生从众行为的成因,研究理性从众对大学生
逆城市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个别优秀的城市要素跳出城市,随着高收入人群离开城市,他们会带走一部分最有价值的城市市场,经济活动中心也会随着高收入居住地点的改变进入农村,引
[摘要]图书馆建筑表达的文化历史内涵,从建筑学角度称之为建筑语汇。从现代网络图书馆角度看,它应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报信息资源。从图书资源类型角度看,它是特色图书馆藏的组成部分,理应在图书馆资源库中有一定地位。但是。它在很多图书馆网站中被忽略了,应通过汇集整合,汇入到虚拟图书资源数据库,帮助读者获得所需要的图书馆建筑信息。  [关键词]图书馆建筑语汇;虚拟图书馆;特色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
不久前,我翻览着当天的《北京晚报》时。忽然发现曾经“被冷落在西湖边的一个墙角”的秦桧夫妇竟然“堂堂正正”地站在了我的面前!这则题为《上海一艺术家为秦桧塑站像》文章的
200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经历了推迟颁奖、评委退出等一系列风波之后,最终花落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身上。中国作家再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摘 要]西方执政党在加强自身监督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经验,其经验的某些有益方面对于加强我们党的权力监督制约有一定借鉴意义。客观分析借鉴其长处,摒弃弊端,不失为新时期加强我们党权力监督建设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执政党;权力监督;借鉴探索  [中图分类号]D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1—0050—0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构建和谐大学文化需要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大学文化视域,坚持内涵发展,注重能力培养,重构职业素质,完善
高校学报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研工作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是科研成果产生社会影响的传播器;科研工作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应加强高校学报与科研工作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