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典籍内容分析的分类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来源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意义]随着面向典籍的数字人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基于文本内容的细粒度分类要求不断提高,合理的分类已成为数字化典籍研究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方法/过程]研究利用分面分类思想,以典籍文本数据及相关典籍词典为研究对象,结合概念语义信息,组织并描述典籍内容数据特征。[结果/结论]本文构建的分类体系突破典籍数量、体裁和种类的限制,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军事5个维度将典籍内容进行有序的组织与揭示,对典籍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演绎《春秋》大义,观照汉初政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同时,董子认为《春秋》“通三统”是新王受命改制的具体举措。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所追寻的不只是政治、地理与文化层面上的“一统”,而是更强调追寻天下人心的“一统”。“大一统”与“通三统”作为新王朝的政治策略是并行不悖的,尽管二者之间隐存一定的张力。“大一统”与“通三统”的共进与共融在文化层面彰显出“一统”与“多元”的辩证关系以及文化宽容与求同存异的精神,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先秦道德哲学描绘其德性世界的基本价值理念有三,即“强、容、和”。它们源于《易经》三种原初的基本哲学意象,即“阳、阴、生”。它们成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伦理精神以及“贵和重中”的伦理品格,同时,也是先秦儒道两家描绘自己德性世界的“三原色”。
【专题导引】在迈向数字社会的进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自身的存在或组织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数字化的生存样态和发展需要,促使大数据信息采集和流转成为社会运转的一项必备元素。但不断被数据化或曰异化的公民个人,在数据世界和经由技术/算法赋权的信息处理者面前常常陷入透明化和被动化的境地,导致自身的利益、权利乃至主体人格--自由意志--难免受到侵害。因此,在权利保护、法律制度变革和国家治理领域,代表转型升级的数字时代仍然是“一个最好和最坏的时代”,它制造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机遇:权利内涵、标的及边界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