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李引黄闸现状及改建探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289952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通过对簸箕李灌区引黄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该引黄闸存在引水能力不足、闸门老化、防洪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灌区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灌区的发展,只有尽早实施改建该引黄闸,才能彻底改变灌区引水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并对工程实施后带来的一些效益进行简要评价。
  关键词:簸箕李;引黄闸;现状;存在问题;改建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2-120-02
  簸箕李引黄灌区位于黄河下游左岸,山东省滨州市西部,是全国大型引黄灌区之一,设计灌溉面积7.87万hm2,抗旱补源面积3.03万hm2,承担着滨州市惠民、阳信、无棣3县工农业生产、沿海滩涂开发及城乡近百万人供水任务,自1966年复灌以来,为灌区3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渠首引水能力下降、用水需求增长等诸多原因,导致供需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灌区经济发展和下游群众的饮水安全,灌区群众对改造引黄闸、改善用水条件的要求极为迫切。黄河水是灌区乃至全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不改变簸箕李引黄闸的引水条件,就无从实现全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当地居民的安定团结,因此,改建簸箕李引黄闸迫在眉睫。
  1 灌区工程现状
  簸箕李灌区是滨州市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粮棉果蔬生产基地,多年来,国家及省市各级一直把灌区的建设治理放在重要位置。经过40a的建设,灌区的灌排系统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引、输水工程体系。灌区渠首有2座水源工程:簸箕李闸和簸箕李西闸。簸箕李闸是灌区渠首的主要引水工程,西闸作为灌区的补充水源。簸箕李闸于1976年建成,为3m×3m的6孔箱式涵洞,设计闸底板高程18.60m(大沽高程下同),设计引水流量75.0m3/s,加大流量90m3/s,设计闸前水位20.77m,相应大河流量300m3/s,闸后输水渠设计水位20.60m,设计渠底比降1/7 000,到目前,该闸已运用33a,已超出了30a的使用年限。簸箕李西闸位于簸箕李闸的西侧1km处,1989年建成,为3m×3m的4孔箱式涵洞,设计闸底板高程16.50m,设计引水流量50.0m3/s,闸后输水渠设计比降1/25 630,是因簸箕李闸引水量不足而建设的补充水源工程,到目前,该闸已运行超过20a。自渠首引黄闸建有总干渠1条,至沙河分一、二干渠,干级渠道总长159.7km;支渠117条,总长927.5km;斗农渠941条,总长2 003km。支渠以上渠道建筑物共有1 364座。20世纪80年代,灌区被列为中国农业开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区,国家投资6 000余万元,完成总干渠衬砌14.7km,建成各类建筑物200多座,新扩各类渠道360km,疏通排水河道80km。近年来,灌区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快工程建设步伐,抓住了国家对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机遇,对干渠进行了节水衬砌,对老化失修建筑物进行了更新改造。自2015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立项以来,到目前累计完成节水改造投资1.0亿元,完成渠道衬砌75km、改造配套建筑物65座、渠道绿化35km、“西引东输”工程和跨徒骇河大型输水渡槽改建工程等,彻底解决了灌区输水瓶颈,提高了工程的输水能力,灌区干渠输水功能日趋完善。
  2 灌区引水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簸箕李闸逐步丧失引水能力 灌区复灌以来,一直以簸箕李闸引水为主,年均引水量在4亿m3以上,实灌面积超过8万hm2,效益显著,为灌区工农业生产、人畜饮水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簸箕李引黄闸过去处于黄河凹岸险工部位,2002年黄河管理部门在簸箕李险工段新建了9号坝以提高防洪能力,在新9号坝挑流作用下簸箕李闸前黄河主流逐渐南移。随着9号坝的逐年抛石外伸,簸箕李引黄闸前黄河主流现已紧靠南岸,闸前淤积滩宽约700m,尽管曾尝试进行了机械开沟清障,仍在主流与闸口之间损失近30cm水头。另外,由于引水能力的限制,主流至闸口之间缓慢的水流又引起新的闸前淤积,使原本不容乐观的引水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簸箕李闸引水能力逐年降低,2005年后,该闸已引不出水,不得不完全依靠簸箕李西闸引水。我们对1999年以来簸箕李闸引水天数、流量和引水量进行了纵向比较(见表1)。由表1可知,引黄闸引水量逐年下降,平均引水流量逐年递减。2005年引黄闸引水量9 530m3,还不到1999年引水量的1/4,2005年引水平均流量11.99m3/s,仅为1999年引水流量的1/3,自2005年下半年开始,簸箕李闸已完全失去引水功能。
  2.2 簸箕李西闸引水能力不足,无法满足灌区用水需求 自2005年以来,西引黄闸已成为灌区的唯一引水闸。簸箕李西闸由于设计流量偏小、闸底板高程低,与灌区渠系工程不配套等原因,近几年最大引水流量30m3/s左右,自建成启用以来从未达到过50m3/s的设计值,年引水量不足2亿m3,远远不能满足灌区用水需求。特别是在灌区用水高峰期,因水量不足,供需矛盾尖锐,灌区群众争水、抢水现象严重,不时出现械斗等严重事件,影响了当地和谐社会建设。在黄河水情较好时,受簸箕李西闸引水能力的限制,也不能大流量引水,无法及时补充灌区用水不足,民众意见颇大。加之与西引黄闸配套运行的西条渠设计比降过缓、工程配套低,造成运行过程中泥沙淤积过大,水量损失严重,运行成本太高,需每年组织实施清淤工程才能保证渠道正常输水,且年均清淤量在50万m3左右,给灌区各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大大降低了引黄灌溉的水利效益。2008年底,灌区实施了“西引东输”工程,在西条渠0+400处新开挖连接段,连通了东、西条渠,目前采用“西闸引水、东渠输水”的供水模式,即用西引黄闸引水,用比降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东条渠输水。但受西闸引水能力的制约,限制了灌区水量调度的空间,只能是相对缓解一下渠道清淤的压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需水矛盾。实践证明,西引黄闸不能独立满足灌区用水需求。   3 改建簸箕李引黄闸的必要性
  3.1 存在安全隐患,影响防洪安全,亟待改建 簸箕李引黄闸自1976年建成至今已运行近40a,超过使用年限,机电设备老化,保护层局部剥落,钢筋裸露、碳化、锈蚀,防渗系统损坏严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是抗洪防守的重点。从工程安全角度考虑,簸箕李引黄闸应尽快报废改建。
  3.2 是保证灌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迫切要求 簸箕李灌区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区域内淡水资源贫乏,黄河水是灌区经济发展的命脉。灌区各县农村饮水“村村通”工程已基本完成,对黄河水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引黄灌区的作用愈显举足轻重。由于近几年簸箕李引黄闸丧失引水功能,而西闸引水能力不足,导致灌区黄河水供求矛盾突出,不仅制约了农田灌溉,也影响到城镇农村饮水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簸箕李引黄闸已成为制约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引水瓶颈。因此,对簸箕李引黄闸进行改建是灌区当前一项十分必要而紧迫的任务,应尽快实施。
  3.3 是实施黄河三角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必然要求 国务院已经正式批准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灌区内惠民、阳信、无棣、庆云四县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用水需求将大量增加,同时灌区还规划向滨州北海新区、河北沧州供水,因此改建簸箕李引黄闸也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开发的需要。
  4 建闸方案选择
  西引黄闸现已建成超过20a,接近使用安全年限,改造扩建西引黄闸的方案不可取。由于黄河河势南移,簸箕李引黄闸远离黄河主流,原址已不具备建闸条件。鉴于以上原因,根据现场察看、可行性分析,笔者提出以下2个建闸方案:一是在西引黄闸上游簸箕李险工加5号坝、新6号坝间改建簸箕李引黄闸,二是紧邻西引黄闸东侧改建簸箕李引黄闸。2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方案优点是位于弯道顶点偏下,靠近主流,引水条件好,并可与下游渠道实现直线衔接,输水顺畅,且有利于选择合理的闸底板高程,保证引水水头,缺点是与干渠连接距离近2 000m,投资相对较大;第二方案优点是闸址与东条渠连接段长700m,占压土地少,投资相对较省,缺点是渠首渠段仍有2个大弯道,与现有渠道衔接不顺畅,引水条件比第一方案也差一些。
  5 主要技术指标的初步确定
  考虑今后黄河来水情况和项目的顺利批复立项,改建引黄闸的设计规模不宜超出原设计,结构形式、设计流量应与簸箕李引黄闸基本相同;闸底板高程应根据灌区现有干渠渠系计算确定,但干渠比降需调整时不能小于1/8 000,以确保干渠最优不冲不淤效果。
  6 工程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簸箕李闸改建后,会极大的改观灌区的引水状况,提高灌区农田灌溉和城镇居民、农村人畜饮水的供水保证率,确保灌区3县8万hm2耕地有效灌溉的同时,扩大供水灌溉面积超过3.33万hm2;能保证1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解决灌区下游及沿海30多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有利于支持当地工业生产和沿海滩涂开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为灌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也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6.2 社会效益 根据滨州市农业发展规划,在近年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灌区续建配套建设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随着引水条件的改善,灌区恢复灌溉面积,发展远距离供水、远距离输沙指日可待。用水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得以增收、环境得以优化,身心健康得以保障,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介绍了小麦新品种山农20的特征特性及其在安徽省淮北地区的种植表现,并提出了山农20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山农20;淮北地区;表现;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52-02  淮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安徽省50%左右,小麦是淮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14万hm2左右,
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具有极强的耐盐性,藻体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蛋白质以及多糖类化合物.目前,已有研究报道指出蓝藻多糖是其适应高盐、高碱等环境的重要因素;而盐藻多
针对徐州市设施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徐州市灌溉工程现状,研究总结了徐州市设施农业工程与不同发展规模相适宜的灌溉供水模式,提出了规模化设施农业集中供水轮灌模式、“百亩农
摘 要:介绍了广德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推广优良品种、规范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水稻;高产创建;栽培技术;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55-02  广德县是安徽省的水稻大县,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县。近年来,全县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部和安徽省农委的要求,按照“县有万
2012-2013年,永城小麦生产虽然经历了播种时干旱,冬前生长量不足,倒春寒中期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通过应变管理,小麦生产再获丰收。该文客观地总结了小麦生产经验、分析存在问题,
介绍了平阳县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全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规范流转土地行为,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等。
为了明确设施大樱桃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红灯”为试材,对设施大樱桃发育中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果实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生长,
该文以滁州市为例,从农业和劳动力现状、农业行业性质和地位、教育培养和政策扶持承载能力等方面分析,认为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宜小不宜大。
摘 要: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人力资源市场新岗位人员需求层出不穷,新型农民迫切需求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无缝对接市场人力资源相应岗位,缓解农业人才“就业难、用工荒”两困境。因此农业职业院校需以科学的范式,以新的思维模式构建农业职教体系,解决农业职业教育宏观与微观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教育生态;农业;职业教育;生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
试验通过选择不同的播种方式,综合比较棉花在营养钵育苗、地膜育苗、无土育苗(带基质)、无土育苗浇促根水(带基质)环境下的农艺性状及籽、皮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