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领导干部官德建设在当今社会迫在眉睫,其难点不仅仅在于对策难以实施,更在于领导干部自身对官德的轻视,本文正是从执政能力、国家机关公信力、廉政建设、干群关系、社会道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官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毛泽东曾在建国之初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并强调德才兼备时德居第一位,有才无德的干部决不能用。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为什么要把官德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呢,因为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上,无论玩忽职守还是以权谋私,都与官德的缺失相关,所有中央在短时间内接连出台的官德治理举措中就包括官德轮训,有人称之为 “史上最大规模的官德轮训”,不过,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治理官德并非新鲜事,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开始,这项工作就几乎一直没有停歇过,时至今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中干考评指标中,“德”占20%,“能”占25%,“勤”占15%,“绩”占35%,“廉”占5%。
官德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它是为官者的从政道德,包括个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態度,可以说是领导干部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
一、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既包括才能又包括德行。德与才是什么关系呢,有才的人未必有德,古代的许多奸佞之臣如蔡京、高俅都有才但是无德,所以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但有德的人往往体现为有才,因为道德的自我约束性要求领导干部勤政务实,如果碌碌无为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有德。正如人言: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者是危险品。
我国自古讲究道德,孔子在《礼记.大学》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是从政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良心。要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威。想提高执政能力,让下级信服就必须要从官德入手。
二、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机关公信力
国家机关公信力往往是抽象的、举足轻重却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就是,公信力是由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官德所组成的,如果官员不守官德,欺上瞒下、掩盖真相,必将导致千辛万苦建立的公信力顷刻而损,所以官德是公信力的根基。
在西方,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曾长期担任执政官和保民官的塔西佗曾断言“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被称之为塔西佗陷阱。当今社会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领导干部失信于民的种种事件导致国家机关公信力的急剧下滑,有的国家机关出面澄清某件事,结果百姓不但不相信甚至会反面理解。公信力的苍白脆弱预示着塔西佗陷阱越来越大,而填平这个陷阱的唯一方式就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只有官德的细心呵护才能保证政府公信力屹立不倒。
三、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自古以来廉政建设就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无论是宋太宗石前宣誓的温和政策,还是明太祖剥皮填草的严苛政策都不是行之有效的遏制贪腐的良策。到底该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一直存在着争议。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但德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如果没有法律世界将是一片混乱,如果没有道德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从检察机关近五年的办案情况看,仅贪污受贿案件就达226万件,立案查办的党政机关干部近25万人,2011年4843名县处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根据2011年12月1日全球性公民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廉洁指数来看,中国大陆得分仅为3.6分,对与10分的满分而言,我们还远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同中国香港的8.4分相比我们是值得反省的,同时这些数字也说明我国廉政建设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国是法制化国家,有许多反腐机构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但再完善的法律也存在漏洞,不可能天衣无缝,尤其是某些失德的官员,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制裁。所以反腐倡廉仅仅靠法律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为道德自觉,让人们不仅仅惧怕法律的威严,而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腐败的可耻,法律让人们不敢腐败,而官德让人们不想腐败。与其事后惩治腐败,不如事前就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这个源头就是从思想上拒绝腐败,所以官德建设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自身抗腐能力,有助于廉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今年3月由20多位著名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伦理道德报告》指出,“伦理道德方面最让人不满意的群体”政府官员以74.8%位居第一,接下来才是演艺娱乐界48.6%”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干群关系有待加强。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决定水到底是载舟还是覆舟的关键就在于领导干部的这个德字。官德兴则民与之,官德衰则民非之。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冲突时有发生,甚至不少群体性事件都与相关领导干部的官德缺失有关。有的领导干部缺乏人情味,工作简单粗暴,在涉及百姓身家性命的大事面前,仍然态度蛮横,没有基本的“人性”道德底线,这些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改善这一现象的最有效途径就加强官德建设。
五、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13亿人口的道德建设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地沟油、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都让人们忧虑社会道德的滑坡。领导干部作为整个社会的表率,他们的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呢?
春秋末年的大夫季康子曾向问孔子问政:“如果杀掉坏人来使百姓从善,怎么样?”孔子听到后反问道:“你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人呢?”紧接着,孔子告诫季康子,治政者不应该以重刑慑众,而应该以良好的德行影响百姓。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用现代语言翻译,其意思是,你只要以善来治政,百姓自然会跟着一齐好起来的。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风的力量越大,草倾向的幅度也越大。按照孔子的观点,领导干部的官德就是“草上之风”,它可以决定草“偃”的方向。所以要想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必须先从领导干部的官德抓起。
以上仅是从五个方面阐述官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把官德建设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性分析透彻,我们才能端正态度,狠下决心,研究对策 可以说这是加强官德建设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著《做合格的公务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编写组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通用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3]白钢,姜文明《公务员职业道德通用教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梁衡,《官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
【关键词】 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毛泽东曾在建国之初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并强调德才兼备时德居第一位,有才无德的干部决不能用。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为什么要把官德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呢,因为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不是出在能力上,而是出在道德上,无论玩忽职守还是以权谋私,都与官德的缺失相关,所有中央在短时间内接连出台的官德治理举措中就包括官德轮训,有人称之为 “史上最大规模的官德轮训”,不过,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治理官德并非新鲜事,从延安时期的“整风”运动开始,这项工作就几乎一直没有停歇过,时至今日,仍然是重中之重。在中干考评指标中,“德”占20%,“能”占25%,“勤”占15%,“绩”占35%,“廉”占5%。
官德不仅仅是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它是为官者的从政道德,包括个人政治信仰、道德品行、思想作风、工作態度,可以说是领导干部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反映。
一、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既包括才能又包括德行。德与才是什么关系呢,有才的人未必有德,古代的许多奸佞之臣如蔡京、高俅都有才但是无德,所以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但有德的人往往体现为有才,因为道德的自我约束性要求领导干部勤政务实,如果碌碌无为那就不算是真正的有德。正如人言:德才兼备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者是危险品。
我国自古讲究道德,孔子在《礼记.大学》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是从政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良心。要把修身正己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威。想提高执政能力,让下级信服就必须要从官德入手。
二、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机关公信力
国家机关公信力往往是抽象的、举足轻重却看不见又摸不着,但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就是,公信力是由每一位领导干部的官德所组成的,如果官员不守官德,欺上瞒下、掩盖真相,必将导致千辛万苦建立的公信力顷刻而损,所以官德是公信力的根基。
在西方,古罗马伟大的历史学家、曾长期担任执政官和保民官的塔西佗曾断言“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失去公信力时,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被称之为塔西佗陷阱。当今社会不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领导干部失信于民的种种事件导致国家机关公信力的急剧下滑,有的国家机关出面澄清某件事,结果百姓不但不相信甚至会反面理解。公信力的苍白脆弱预示着塔西佗陷阱越来越大,而填平这个陷阱的唯一方式就是加强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只有官德的细心呵护才能保证政府公信力屹立不倒。
三、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自古以来廉政建设就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无论是宋太宗石前宣誓的温和政策,还是明太祖剥皮填草的严苛政策都不是行之有效的遏制贪腐的良策。到底该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一直存在着争议。事实上这两者缺一不可,但德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德治的基础。如果没有法律世界将是一片混乱,如果没有道德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从检察机关近五年的办案情况看,仅贪污受贿案件就达226万件,立案查办的党政机关干部近25万人,2011年4843名县处级以上官员被查处。根据2011年12月1日全球性公民组织“透明国际”公布的全球廉洁指数来看,中国大陆得分仅为3.6分,对与10分的满分而言,我们还远没有达到及格水平。同中国香港的8.4分相比我们是值得反省的,同时这些数字也说明我国廉政建设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我国是法制化国家,有许多反腐机构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法规,但再完善的法律也存在漏洞,不可能天衣无缝,尤其是某些失德的官员,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去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制裁。所以反腐倡廉仅仅靠法律是不够的,更应该加强领导干部官德建设,把清正廉洁的要求内化为道德自觉,让人们不仅仅惧怕法律的威严,而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腐败的可耻,法律让人们不敢腐败,而官德让人们不想腐败。与其事后惩治腐败,不如事前就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这个源头就是从思想上拒绝腐败,所以官德建设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自身抗腐能力,有助于廉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今年3月由20多位著名学者共同完成的《中国伦理道德报告》指出,“伦理道德方面最让人不满意的群体”政府官员以74.8%位居第一,接下来才是演艺娱乐界48.6%”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干群关系有待加强。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决定水到底是载舟还是覆舟的关键就在于领导干部的这个德字。官德兴则民与之,官德衰则民非之。近年来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冲突时有发生,甚至不少群体性事件都与相关领导干部的官德缺失有关。有的领导干部缺乏人情味,工作简单粗暴,在涉及百姓身家性命的大事面前,仍然态度蛮横,没有基本的“人性”道德底线,这些导致干群关系紧张。而改善这一现象的最有效途径就加强官德建设。
五、加强官德建设有利于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13亿人口的道德建设并非易事,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地沟油、小悦悦事件、毒胶囊事件都让人们忧虑社会道德的滑坡。领导干部作为整个社会的表率,他们的官德对整个社会道德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呢?
春秋末年的大夫季康子曾向问孔子问政:“如果杀掉坏人来使百姓从善,怎么样?”孔子听到后反问道:“你治理政事,为什么要杀人呢?”紧接着,孔子告诫季康子,治政者不应该以重刑慑众,而应该以良好的德行影响百姓。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句话用现代语言翻译,其意思是,你只要以善来治政,百姓自然会跟着一齐好起来的。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风的力量越大,草倾向的幅度也越大。按照孔子的观点,领导干部的官德就是“草上之风”,它可以决定草“偃”的方向。所以要想提高全社会的道德素质必须先从领导干部的官德抓起。
以上仅是从五个方面阐述官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只有把官德建设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性分析透彻,我们才能端正态度,狠下决心,研究对策 可以说这是加强官德建设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建华著《做合格的公务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编写组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通用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3]白钢,姜文明《公务员职业道德通用教材》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4]梁衡,《官德》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