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建设探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建设是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中之重,是衡量学院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以“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进行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开发和建设,详细阐述了该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关键词:课程建设;改革;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作者简介:冯秀(1975-),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9-0074-02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成立于1958年,长期作为全国化工职业院校的牵头专业,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享有很高声誉。上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在全国化工职教界借鉴加拿大的CBE理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本世纪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在示范性建设中,由机械系主任、本专业带头人、全国化工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潘传九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1]从2011年开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和“三维”综合化培养思路对“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进行了改革和建设。[2]
  本文主要阐述了“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的建设思路、课程标准制订及课程教材和资源库建设。
  一、课程建设思路
  根据本专业定位,并依据“一体化、三平台、两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架及文献[3]、[4],确定本课程建设思路如下:
  1.课程建设团队组建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是全新的教学体系构建,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而且课程中工作任务要符合企业的工作实际,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要有优秀的企业人员。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这支队伍在学术、职称及年龄方面都需要有阶梯性,同时为“双师型”。
  2.企业调研
  课程团队成立后,利用团队的人力资源,小组成员先后到中石化金陵分公司、扬子石化芳烃厂、扬子检维修公司、南化检维修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了解毕业生在企业的工作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表现的评价情况,明确了设备点检及管理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这些为课程后续建设指明了方向。
  3.企业、行业专家研讨会
  在专家的指导下,以岗位工作为引导,经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工作领域;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教学内容。
  4.企业、行业专家论证会
  由企业、行业专家对所制订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
  5.形成建设方案
  根据反馈意见,对课程标准、建设内容进行修改,形成完整的可执行方案。
  二、课程具体建设
  1.师资队伍组建
  为了满足课程建设要求,组建了本课程师资团队。本团队有10位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80%,有1名全国化工职业院校教学名师,1位全国化工装备技术专业教职委副主任委员,2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10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这样师资强大的课程团队,为建设一门符合高职教育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一流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课程标准制订
  课程建设与实施依靠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标准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订好课程标准,对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程培养目标,提升教学质量十分重要。
  本课程以设备点检员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依据,以企业一线专家对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岗位分析为参考,制订了本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本文主要介绍课程概述、教学设施及教学方法,其余内容见文献[2]。
  (1)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三年制高职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学院办学思想为指导,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贯彻以素质教育为主线、能力培养为根本、技能实训为重点的教学方针。课程内容设置上,把握“一个核心,突出两个重点,构建三个体系”的原则,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三体系一体化。
  本课程根据化工生产中点检员的真实工作岗位要求,由易到难,层层递进,逐步扩展设置各项目任务。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练习查找资料,制订项目计划方案,经过具体实施环节完成课程各项任务,掌握化工机械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的使用;掌握化工机械故障振动分析、温度分析、铁谱分析等先进诊断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故障、诊断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从而提高在化工生产中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的具体技能,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设施。本课程在我院勤业楼一楼化工装备实训中心进行,该中心为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具有开展本课程教学活动所需的软硬件,如图1所示。该实训中心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套,离心泵操作系统10台,换热器设备10台,控制室1间(里面可以容纳40学生左右),电脑10台(装有测振系统),并配备基本的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各10套,这些已经可以满足本课程教学要求。但还缺检测仪器,像泄漏检测仪和红外点温仪仅各有4套,机器听诊器和冲击脉冲计各有3套及智能化测振仪2套,每种仪器至少还缺6~8套。在这种教学设施下,只能把学生分批进行学习。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和所设项目的特点,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任务驱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所布置的项目分别对任务进行讨论,查找资料,并写出各自的实施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互交流,再依据修改意见进行方案修改,最后确定项目实施方案。教师提供仪器及设备给学生,学生依据方案进行项目的具体操作,项目完成后,学生写出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小组讨论法。为了更好完成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4名学生,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互相帮助、互相讨论。
  3)角色扮演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如老师扮演巡检员,学生扮演点检员,全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
  4)案例教学法。设备故障诊断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设备常见故障的诊断,因此在学习故障诊断基本思路和方法时,可采用实际故障案例开展教学。比如,以“某大型压缩机投产运转两年后发生强烈振动”为故障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讲授设备常见故障发生原因及症状,然后让学生去分析案例中故障信号特征,据此诊断出案例中故障的种类。通过该案例的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故障诊断思路和逻辑思维能力。
  5)启发式教学。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是从人体疾病诊断演变而来。常用的人体疾病诊断方法有量体温、抽血化验、听心跳、测脉搏、做心电图等,对应于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诊断就有温度诊断、油样诊断、振动诊断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知道项目怎么进行时,可通过人体疾病诊断来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3.教材建设
  教材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目前社会上适合“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材基本没有,教材的建设迫在眉睫。目前,该课程团队已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化工设备点检员》高级工、技师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与企业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项目化校本教材。教材内容按上述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课程的整体设计及课程简介,第二部分由项目一组成,第三部分由项目二及项目三组成。每个项目中分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是根据岗位实际操作要求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单元后附上所需要的知识点,学生根据给出的问题自己学习、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做,项目做完,内容学完。
  4.教学资源库建设
  依照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所需的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库,并依托学院的数字化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及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从实际工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一个丰富优质的活动载体或平台。
  三、课程建设特色
  在学习领域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为引导,以企业设备管理任务为项目,按设备点检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和考核,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课程。并采用理论实践“五个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一体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一体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空间场所一体化,理论教学评价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同时,在教学实施上体现了两种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即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并且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四、结束语
  在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组建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制订课程标准、建设项目化校本教材及数字资源库,不仅保证了本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还促进了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发展。同时,由于建设周期比较短,课程标准、校本教材及资源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工程案例需要进一步收集和补充,校企合作还需要加强联系和进一步开拓。
  参考文献:
  [1]黄斌,潘传九.一体化 三平台 任务引领 工学交替——化工装备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28):10-11.
  [2]冯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化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92-93.
  [3]张春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3):122-123.
  [4]关巍.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4):122-123.
  [5]林屹,叶小岭.“过程控制”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78-79.
  (责任编辑:王意琴)
其他文献
江苏省高考试题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考题内容细致、具体。强化名著阅读复习,不仅是升华自身文学修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知识查漏补缺,完善装备应战高考。   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做到阅读原著   教师应帮助学生深入解读名著,规定每天的阅读量,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本或几本的阅读需求。   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耐心指导,不可急于求成。大量的阅读时间不仅仅是为了高考中的加试部分,更是提升学生文学修
摘要:基于工作岗位的课程开发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特色专业建设背景下,以“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介绍了基于三大核心岗位群的课程内容选择、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设计及实施,实践表明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核心岗位群;电气测量技术与应用;课程开发  作者简介:蒋元星(1970-),男,浙江兰溪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机电系,副教授;黄荷英(1965-),女,浙江杭州人,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