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w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固有因素,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卢梭说:“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现象……它既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也不能向社会直接提供实物形式的精神产品,而是要它向社会提供合乎社会需要的各种规格的人才。所以,教育的根本特点是培养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培养,即充实人生,提升人性的人文教育。“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本质要求,是语文教育的魅力及价值所在,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精华。
  
  一、人文精神的内在涵义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一批人文知识分子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精神的需求,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因此,人文精神包含着历代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回首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追寻文人墨客走过的足迹,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杰出的文人怀着毕生的信念,探寻和实践着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至高至善的理想价值追求中,饱蘸生命的血汁,书写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最佳媒体。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得以保留和发扬,它包容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还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都会体现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教材本身便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可能性。
  然而,在现在的流行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冲击下,语文教育也存在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失误可以说就是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让人难过的是,现在的许多学生不是从唐诗宋词、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而是在流行歌曲、影视和报刊作品等娱乐消遣乃至庸俗作品中获得情感满足和人生慰藉。追求刺激、缺乏精神营养、肤浅的流行文化影响着一代学生人格的发育和个性的成长,这是社会的莫大悲哀,更是语文教育的失误。
  
  三、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在课内要实现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而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这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责任感的良好素材,教师应尽量挖掘出这些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去感染教育学生,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一种个性品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共鸣情感。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感受他“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读屈原的《离骚》,感受他在国势衰微、人民罹难面前忧国忧民的情怀;读李白,我们可以从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自负放荡、醉酒当歌中,读出他面对权贵当道,政治腐败的现实难以掩藏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从《诗经》到《古文观止》,从《红楼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多阅读文学经典,用文学的养料来滋养下一代。
  再次,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点,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文精神。语文课、语文教育都是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性格重建的最好方式。语文教学要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而达到语言立人的目的。要让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感知,获取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经头脑加工,使之清晰化,然后调动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引起共鸣,受到语言艺术美的熏陶。社会发展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未来社会的迅速发展,要求人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创造性”人才成为当今世界教育追求的首要目标,创造性人才,包含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作为核心任务。
  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培养 成身心健康、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即具有中国现代人文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杜晓平,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生活阅历浅,见闻极为有限。因此,我主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来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
新课标中的语文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一方面语文学科为语文活动课提供了所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语文活动课作为语文学科的补充,具有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作用,又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特长,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现将笔者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利用语文知识开展活动    语文活动以语文课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进行深层次、广泛的挖掘和拓展,并且尽可能传递些新知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阅读,可以品味文中的语言、人物、结构和表现手法等,而写作则是运用准确的语言、典型的人物、精巧的构思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主旨。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二者的关系进行创新性作文训练。    一、扩“点”    扩点,指教材中可以扩充的地方。如果抓住扩“点”让学生充分去想象、去假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一般说来,文章可以扩充之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新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吸收多学科的教学经验,以灵活的方式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