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书(散文)

来源 :绿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huitou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卧龙岗
  一
  十多年了,每年一度来这里。所谓的卧龙岗,哪里有那么多龙,所卧的不过是伏地谋生的虫,凡俗百姓,不过是虫虫相因,繁衍着罢了。
  入山,右手边是铺垫起来的一条沟,从风水上讲,不好。大雨一过,泥汤遍地。十多年过去,沟里依旧是零零落落,只有不多几座坟。有人说,这儿是默许土葬的,只是得半夜悄悄安葬。墓园里的人心知肚明,不问,远远等着,人走了,最后拾掇就是。
  山上,高高低低,到处都是坟。几座连着的山,甚至山头上,坟都满了。似乎满城的人都怕没了老的去处,急忙忙往这儿紧着赶。也许,用不了多少年,这城边的起伏山地,会连寸土都没了。有時候想,土里埋着的人,比现世的人要多得多吧。
  到处是新翻上来的黄土,薄薄散散的,叫人不踏实,可要土色苍苍,平实,可以叫人安心落下脚,还得再有一辈人两辈人的老去才行。新栽的树,还不大,也不多,孤零零的枝条,稀疏的树叶什么也遮掩不住。即便是更早几年栽的树,也没有多高。喜悦去过的某些山里,大树浓荫蔽日,溪涧清流,偶尔的几座坟,在山林里不过是一芥子,给花草树木慈悲地呵护着。秋天了,那些枯干的叶子落在坟头上,在秋阳里依旧是暖暖的,并不显得凄凉。树木落尽了叶子的时候,那些树木则是枝桠横绝,苍劲向天,没有一点颓唐的。
  祭奠的地方,在高处。沿台阶上去,墓园的人懒散,台阶修得高高低低,且歪斜着,水泥也早已风化残损,人要踉踉跄跄,深一脚浅一脚,稳住了才能上去。
  找到祭奠的地方,墓碑如坐席,和大剧院的座位一样,整齐标着几排几座。那个生前无数次去过剧院的人,现在安歇在了这里,11排3座,想想亡者生前说不定真的是坐过这个座位的。
  来祭奠,是被动的。祭奠的那个人,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算是亲人,亦不算的。不过是偶然跟妻子有关。偶然,也得来。人和人的关系,都是这样偶然。即便是直系的亲人,有血缘的,想想,也是充满了无数的偶然。
  又一年过去了,那坟,旧年的尘埃还在,旧年的蜡烛、残纸,也都在,只是供果不在了。只过了一年,那些灰尘怎么会积得那么厚,恍若积了很多年了。风怎么把它吹不去。也因着旧年的灰尘,来祭奠的人,似乎老了不止一岁。
  这样的灰尘,也是可以写得很美的。汪曾祺写过一则短短的《珠子灯》,恩爱夫妻,先生去了,痴情的妻子,贞心守着,屋子里的灰尘,不只一年,十年的灰尘,都在。茶盘、杯子,珠子灯,灰尘都是不让动的。女子离去后,屋子的门,封了。夜深人静,有人听见穿着珠子灯的丝线,朽了,断了,穿着的珠子“滴溜溜、滴溜溜”落下来,“滴溜溜”的声音,真是好听,好听得有点凄凉,凄凉而美。
  这儿的灰尘,还守着去年。一会,守墓的人送来半桶水和一把扫帚。略略冲洗,擦干,在供桌上铺了黄表纸,供了茶,酒,几样水果糕点。燃了香,烧了纸,叩拜着,一边说话,似乎坟里的人真的能听见。妻子还玩笑一样,给亡人念了一段报纸。
  忙完,四处走走看看,碑的正面是亡人的名字,男人或是女人,生卒年,籍贯,子女。也有一个人的,生年很早了。那个人呢?早该不在了,也许是葬在了另一处。可也许,已经分开,老死不相往来了。也有一个名字,没有子女的,只一个名字,独来独往。也有刻了两个人名的,先去了一个,另一个也同时刻上,这边用胶布遮住,等这人走了再揭去。人还在,名字就刻在那儿,为什么呢?不能先刻一个,尔后再刻一个么?过去的坟,石碑上就是一个人的名字。另一个走了,安葬的时候再刻一块。若是合葬,才在碑上同时刻了两个人的名字。现在的安葬,说是孝顺,一切不过是敷衍,早没了旧时的认真。
  再看碑的背面,干涩无味的“福荫子孙”“后人楷模”,不能拟出点别的什么意思么?
  二
  年年给一个近乎陌生的人上坟,多年来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却只上过一次坟。
  父母出来的早,因各样的变迁,老家的坟早就没了。前几年陪父母回老家,他们老了,难得回去,以后再去也不易了,就想着去给老人上一次坟。表弟开车,父亲凭藉着几十年前的依稀记忆,一路打问着,慢慢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却不想去路不对,方向反了,眼看着到了,却给一条沟隔在了这边。沟很深,过不去,再转而过去,还要寻路,心想,坟早就没有了,这地方也只是大约,也就不必过去,远远的这边能看见便是。
  几十米宽的沟,那边的田地,现在却不知是谁家的。
  在沟边摆放好纸钱供品,点燃鞭炮。鞭炮一响,惊动了沟边住着的人家,几个男女出来,知道这家人的老坟在这儿,就不作声地立着看。出来的男女,没有老人,若有的话,是会知道张家多少年前在这儿有祖坟的。看着沟那边,那些陌生的田地,才知道我的根原来就在这儿。那根扎得那么深,再远,再不来,根子也是在这儿,拔不出来的。
  耄耋之年的父亲,沟边跪下,笨拙地磕了几个头。父亲四岁失去父亲,十三岁失去母亲,孤儿一样跟着大了他十几岁的姐姐。看着磕了头的父亲艰难地起来,我在想,磕头那一会,他心里想了些什么呢?父亲十九岁到西北,中间也回去过若干次,却是一次也没有给父母上过坟。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没有给老人上坟呢?父亲答:平田整地,早就找不到了。父亲没去上坟,也许是因由对父母的陌生,那时候他还小。而之后的几十年,孤儿一样的父亲一直在西北生活,父母就显得更遥远陌生了。
  磕了头的父亲,并没什么特别的表情。也许,是父亲老了,八十多岁的人,脸上的表情难免麻木,但父亲的心里一定知道,这是他去西北以来唯一一次给父母上坟,也是最后一次。他老了,走不动了。
  我也跪下,磕头,心里却是默念着,我可能不会再来了,但我在心里记住了你们。清明的时候,我会记得在那边的路口给你们烧纸。
  临别时,我转过头,再一次看看沟那边,那会儿我却在想,没有坟,没有墓碑才是好的吧。再几十年过去,一百年、几百年过去,又是什么样呢?沧海桑田,只有这边的土是不变的。人在土里,即是安身了。   车行远了,我心里默念着:我们走了。不再来了。来世再来看你们吧,如果真的有来世。
  三
  卧龙岗,四处再走走看看。一边是守墓人的小屋,过去看看,屋里简陋,知道人晚上是不住的,只是白天,见有人祭扫,送一小桶水一把扫帚过去。人走了,供桌上的食物,会给人拾掇了去。
  一次,还见到那人的孩子,一个五六岁的秀气女孩子,欢欢喜喜地跑来,等着我们走了,好拿走那些水果糕点。在坟地里跑来跑去,她不害怕么?也许习惯了,这些就不算是什么吧。孩子正是新生,在长大,身上尽是上升的阳气,是什么也不用怕的。也许,世上本来就无所谓“鬼”,只是大人们心有杂念,才胆怯的吧。
  守墓人的小屋簡陋,但还算洁净,心想,若是在这里住一夜,星斗满天的晚上,出去走走,会是什么感受呢?人死如灯灭?不会吧。物质不灭,人又会转换成什么呢?在这坟地里走走,也许可以更深地感受所谓的人生的吧。泥土下面的那些人,也许会说话,说那些平时说不出来的话。也许,到了另一个世界,才能真正看懂看透这边世界的荒谬。
  也还记得我的老师老乡先生曾经说过,也说不定我们现在就是在阴间,人家是去了阳世。
  我这位老师,前年走了。他四十岁时候,好像就有六十岁那么老了,后来就没有再老过。前年七月的一天,微信里忽然收到他的信息,一看,是不好的消息。知道是师母发的,于是赶紧电话过去。第二天匆忙过去,第三天,老师就走了。
  那天医院病房里看望老师,为了突然的到来,几个人编造理由,老师微微一笑,随口问些什么,几个人却不知如何作答。老师哪里会不知道我们的来意,对他的去日,他自然是明白,不过坦然罢了。
  清明的时候,这边烧纸,也并没有想着给老师烧几张,也许是知道老师不喜欢。老师周年的时候,想着去上坟,却因为什么没去。也许,心里是排斥那个墓地。那墓地,老师自然也是不喜欢的。他没有说过,但我知道他喜欢野地,自由自在的野地,他的诗集就叫《野诗》。
  今年,就是老师的三周年了,是庄重祭奠的日子。去么?不知道。也许会去,也许,不会。可那个日子,即便是不去,心里依旧是去坟上了。老师嗜酒,我们好好喝上一杯吧。
  一个人真的可以给埋在地下么?我不知道。可有的人,是永远埋不了的吧。
  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那个守墓人走了过来,他要拿走刚才送过来的水桶和扫帚,看着他的眼睛,心想,这个人闲下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会想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什么吗?他要是读书,会读一些什么书呢?他要是写作,真的会写出不同的文字的。
  又想起数年前在医院,曾见一个守太平间兼带给亡者化妆的人,因离去的人是我熟悉的,也就不避讳,站在一边看他认真化妆,看了许久,一边心里感激。这样的人若是写点什么,是不大一样的。
  四
  转到墓园的另一处,一对老夫妇在看别人的墓碑。看到一座墓碑上有亡者的瓷板像,手里指点,有点羡慕的样子。我过去,看看粘在石碑上的瓷板像,风雨日晒,两个亡者的像都有些褪色了。真要留这样一个像么?其实,真的不必。去了,也就去了。人生,也不过是偶然。偶然的,留它作什么呢。
  又想那些合葬的,其实一个人便是。这个人和那个人不过是偶然相遇,真的有什么关系么?也许一个人来的,还是一个人去的好。
  也或者,就不必葬了,反正也是骨灰,真的就不必了,倾入东流的河水就好,顺水而下,流经去过的地方,也流经熟识的人爱过的人居住的地方,一路过去,也就算是悄然的辞别了。
  可父母却惦记着墓地,尤其母亲,她是怕以后的墓地会更贵了,我们要多花钱。父母几次催促,不忍去买,似乎买好了墓地,就是在等着他们的离去,可因了这催促,还是悄悄选了,甚至还破例请了风水先生。
  看完,选定,看着那块地方,知道父母故去后,将要在这儿安歇了。心里难过。这陌生也寻常的一块土地,本来没有关系的,以后却是命一样跟我们系在一起了。
  选定了,一边走走,看看别的石碑上的字,一律不好,心想家里老人的墓碑,到时候,这样的字是不肯用的,是要请个熟识的书家朋友,认真写了,刻上。
  五
  该下山了。卧龙岗下来,经过一个山坡,早几年,这儿还没有一座坟,现在,坟满了。经过的时候,忽地想到自家也已经是“耳顺”的年岁。纪德说:“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怀着这恳切,是可以坦然应对的吧。父母身边,也并无可以安歇自己的地方。安歇在何处?这边,还是另一座城?唯一的女儿就在那座城。想想,还是自由自在的好,不麻烦了,一撒了之。女儿惦念不惦念,也都是无所谓的。只偶尔想起,就好。
  之前写过一首诗,也许可以算作墓志铭的:
  “我一生都试图站得笔直,
  但都没有站好。
  此刻,我还是宁静躺下,安歇,
  和大地平行,
  一起望着天上的流云,
  继续带走我再也不能随行的……”
  近中午了,肚子“咕咕”叫,饿了。且大步下山罢。三公里外,先前去过的那家馆子还开着,甚至更火了,几样老菜煞是不错,该去尝尝了。
  尤其,阳光正好。
  廿八古镇
  这样的小镇,闲来走走,心下是安然的。安然,脸上才有和善,才会衣衫洁净,眼神清澈。
  沿小街,古旧的石板路上走着,恍惚几百上千年过去了,似乎石板上有依稀人影,有车轱辘声,说话声,叫卖声,却是各省各样的口音。
  先一天,古镇该是落雨了,黛瓦若墨,白墙若纸,雨水在白墙上“写”了那么多若隐若现的,读,不可读,却有着雨水自己的意思。
  几家门口,有横着的半是翠意的竹竿,细细线绳系着一串串的腊肉和鱼。猫却不在这里仰脸,只在隔壁一家门口的台阶上安逸卧着,虽然鱼肉的腥味儿,它分明是嗅得到的。
  一家门里,老人安坐,捧着一本书,出神地看着,时光似乎忽地就慢了下来。   小店里,有各样物什,有识的,有的却不知道,也并不想打扰人家,似乎在这小街上,看看最好,就那样看看,似乎自己家里一样,走过去,最好。
  依旧有老的营生,一家剃头的,顾客安逸地半躺在竹椅上,师傅的剃刀利落,“刺啦,刺啦”。旁边的炉子,坐着水壶,水开了,冒着“咝咝”热气,叫人想起小时候。
  也有卖蓑衣的,自然这蓑衣是没人穿了,不过摆在这里,叫人想起过去的雨中,这儿的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样子。
  下午稍晚,小街的人渐渐少了。游人离去,忙着的是街里的女人。水塘边,有人就着石头捣衣,一边跟身旁的人说着什么。捣衣声中那些街坊话语,湿润润的,带着亲切。
  竹篮里携着青菜的女人也回来了,到了家门口,就着那道石槽里的汩汩流水,择着,洗着。水的清凉,那青菜更碧绿了。
  晚会儿,一家家的炊烟起了,袅袅地,升了上去。到处都飘着白米饭的香味。
  半日过去,自然是饿了。进一家小店,有菜豆腐,枫溪鱼,腊肉,酒,择一窗边位置坐下,一边问几句堂前的忙碌女子。
  独自一人,有独自的惬意。微醺时候,街灯亮了,嫣红的灯笼也亮了。这一晚,饮了多少酒呢?都不知道了。
  出门,一盏灯,若月;远处的灯,若烂漫星星。埋怨屋里灯光太亮,若是古意灯烛,外面的星月即是举盏的好伴侣了。
  几分踉跄,似不辨路,却安然寻回住处,原就想好的,如许悠闲地方,哪里舍得匆匆就去了。
  简单洗漱,卧床翻几页樋口一叶,其中一篇是《檐月》。女主人喃喃自语:“丈夫今夜又要迟归了。孩子已经早早入睡。炕火已热,酒也已温。现在是几点钟了?咦,那不是上野宽永寺的钟声吗?”
  不觉间睡着了……日本的小镇和这里,一样的静谧温馨啊。
  醒来,上午九点了。欲推开窗子看看外面,却发现窗子昨夜就开着,照了一夜的月色。
  海南记
  一
  我对海南知之甚少。其实,我对哪儿都知之甚少,即便是去过的地方。
  海南孤处,人从哪里来,何方来,是说不清楚的。南海边,望茫茫一片,想人是怎么渡过茫茫大海过来的。心下感慨,太不容易了。
  二
  一直以为南蛮之地,没什么古物,去海南博物馆,却见到那么多,海南忽地在心里沉起来。
  遗物太多,印象深的却是一驾车的轮子。与别处不同的是,车轮用两块半圆的木板拼就,并加以榫卯固定。车轮亦比别处小很多。海南一地的人,大约常居不移,并不需要按季迁徙,也并无重须负,木板拼就,稍许加固的车轮已经足够。
  一行人里有刘恒的,博物馆里却不见,说是去了儋州,看苏东坡遗居。刘恒回来,说什么都没有。记得某年去河西的阳关遗址,快要到了,同行的一位诗人却不肯前行了。现在想,诗人是要留下想象。
  博物館出来。我和习习站着,过来一女子,是周晓枫。读过她的文字《你的身体是仙境》。读的时候,心里忽地一抖。晓枫也许有点近视,眼神是迷蒙的,却让人觉出微微的笑里含着“折刀”般的锋利。
  三
  五公祠。祠内祭祀着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不了解这些人,也不想了解,只是想有他们被贬时候的日记看看。看过黄庭坚的《宜州家乘》,绝好。还有叶天廖的《甲行日注》:“初六日戊寅,晴。大风。与倌、倕访顾太冲,同至崎龙山,红黄绕岩,苍翠交错,高下扶疏,迷离浓淡,秋气萧瑟,乃艳冶至此。抵暮,侍儿以烧栗十枚、烘豆一握,遗余下酒,置几上去。而樵妪瓶油已罄,无可举灯,点火于枯竹片授余。余左手执竹片,右将倾壶,火忽灭,犹幸馀光未及暗尽,倚短窗下,嚼四栗,饮三瓯,暗中扪床而寝。”真好。前人不幸,却是我等之幸。文字读来的涩味,若给人遗忘了的深秋的干果。
  回头,也许会查查这五位大人,有否这样的绝妙文字。
  四
  午间,去骑楼老街一家经营马来西亚饭菜的馆子。黑色的椅子,一律是靠背很高且有拱尖的。椅子的靠背,雕了镂空的符号也似的小人,剪纸一样,有些迷人。楼梯处的墙壁上,装饰有长条木板,雕刻了一排小人头。小人头有装饰意味,且夸张,尤其是涂了金色和艳丽的绿色、蓝色,炫目而有些神秘。没问店家,有什么意味,也许不过是装饰,带着一点热带风韵罢了。
  饭食,无甚新鲜,味偏酸甜,且偶有辛辣罢了。好吃的有一种夹心、表面裹了椰丝的糯米团子,里面是红糖汁,一口下去,满心的糯甜。惬意的是室内的阔大,无端叫人仰起脸来四处看。很早时候,海南的人去马来西亚谋生,那边的人也会过来的。想最早的几个马来西亚人漂洋过海到这边来,心里是什么感受。
  席间,跟坐在一起的刘庆邦,说起他的短篇小说《幸福票》。庆邦敦厚,只是微微一笑。
  在北海那边见过骑楼老街,这边的大略相似。几条老街正在维修中,略略显新,希望能修得旧一些。
  喜欢旧一些的甚至是破旧的老街。这街上,无数的小的店铺,太杂,甚至可以说是杂乱不堪,卖烟酒的,小食杂店,水果蔬菜店,间或一家小旅馆,小餐馆,各样的小修理店,杂到没有办法说清。虽然乱,可这会儿人少,显出奇怪的悠闲。
  买烟酒的小店,小家悠闲的,进去看看卖些什么酒。问多少钱,却没人应声,有点由着人的意思。瞄一眼看店的年轻女子,只顾低头看手机。还是出去吧,酒也只是看看,没有买的意思,不买,别扰了人家的清净。
  这儿的店,大多是女子照看,只一个人,进来客人,只看你一眼,就不管了,除非问什么,不搭话的。很多店,前面卖东西,后面居住,也许有人买酒的时候,后堂里正炒着一盘腊肉,香味迅疾就窜了出来,惹得人馋。这样的店,上午十点也许十一点才开了门,卖不卖什么,到中午就做饭。不知出去做什么的男人也回来了,孩子也放学了,女人的菜也炒好了。一只方凳放两三碗菜,腊肉、鱼、番薯叶什么的,一人一碗米饭,仔细或“呼啦呼啦”吃着。现在吃饭的碗,瓷太细了,想起小时那种蓝边的粗瓷碗,碗底有一圈是不上釉的,筷子在碗底一触,“刺啦”一声。   小店门口的安静里,忽然之间,也会有人过来说一声什么,声音却是炸了一样。之后,声音忽地低了下来。来人与店主,两个人凑在一起,一个坐板凳,一个蹲着,嘀咕半天,一会,来的人走了。俩人说了什么,不知道。
  也有些,就不是店铺,只是在自家门口,或几家公用的门洞边,不碍走路的一侧,放一只方凳或是小桌,摆几个木瓜,一半只鸭子,面条什么的。墙上还有牌子,写着什么吃的之类。有人要,进去,某间屋子里做好了,端出来。
  这样的店,晚上八点、九点,没点,看看没有顾客,就关了。想起那些老式的店铺,东壹、西陆之类写着墨迹的门板,到打烊的时候,“跨啦、跨啦”,男人一块一块提起来,推过去。门板上好了,孩子也已经睡了,女子也在梳头洗脸了。这样的一家人的生活,有时候会叫人羡慕的。带了相机,想拍点什么,却没拿出来。还是不拍的好。人家的生活,安逸的,是另一种时间,和我全然不同的时间。记得那样的气息,也就够了吧。
  五
  椰林,看椰子以及许多不知名的热带植物。
  植物种类太多了,多到不可思议。
  想起一些古画,满是山石,满是草木,里面却单单一个人。这儿,也是这样的感觉,植物多到可以把人完全忽略。
  见一种什么葵。想起小时候去洛阳,炎夏,外婆手里是执着这样一柄蒲扇的。
  这儿的街上,也应该有人用这蒲扇的。
  六
  琼海潭门。路过一处海边,正有几艘大船停靠。这些船上的人并不以打鱼为生,而是打捞砗磲。
  已经死去若干万年甚至上亿年的砗磲,有些已经玉化了。大到五六尺多的砗磲,活着的时候,一开一合,海水涌动,该是骇人的。
  无数的砗磲,海底堆积着。远古之前的死亡,因为时光的历久,已然不是死亡了,只是逝去时光的悄然一部分。打捞它们的人,不会细心注意到這堆积着的没有任何死亡气息的砗磲的美。深海里安睡着的这些砗磲,以静静的死亡,悄然穿越了时光。
  这些砗磲,在海底的时候,也许竟不是死亡了的,而是另一种漫长的转世一般的“生”,而一旦把它们打捞出来,才是真正的死亡。
  七
  去石头公园。也许,还是不命名的好,就是称作有许多大石头的海边就好。人偶尔走过去,就看见了那么多海边大石头。
  那些石头,连绵的,也是各自的石头,沿着海岸线展开,低伏着,也蜿蜒突起。这儿的石头是温和的,不似曾经去过的台州海边,那边的石头是显得狰狞可怖的。蘸一点这儿的海水,只是略咸。稍稍兑一些淡水,是可以慢慢品味的。台州那边的海水也尝了一下,却是咸涩发苦,在唇舌上很久都不消失。
  看见黑色的有气孔的礁石,陈应松也许是懂得,告诉我,这是曾经的岩浆。想想也是。这并不甚黑的黑色里,隐含着剧烈燃烧过的那种不甘沦为灰烬的顽强抵抗的黑。那些气孔,叫人想起它们曾经的“吐气”,活着一样的“吐气”。叫人疑惑的是,这些黑色的礁石里,也有着近乎白色的看起来更为坚韧的横竖的一条条“石筋”。有些“石筋”,竟然还相互构成某种隔断一样的构图。数万度高温的岩浆里,怎么会有这样的纤细完整的“石筋”?炽热的岩浆的涌动中,它们竟然纹丝不动。
  林森、小甫、小驴,几乎是瞬间就爬上了海边最高的礁石。年轻,就是这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想起自己三十几年前,自虐一样,独自爬上几十米高的铁塔,风大得人一松手就会给风吹得飞出去。那样的独自在大风中,有一种微痛的快感。
  我知道几个孩子的视线所及,但是我不想上去,不过是海,站在那个高处,看见的也依旧是海。
  看了台州的海之后,我写了一首诗:
  海,茫茫的,
  漫不经心,甚至近乎麻木,
  没有任何一点暖意。
  没有。大海只是
  阴郁,厌倦的......
  无法看到海的全部,
  我只是看到了一小片,品尝了一口海水,
  就觉到了它满是荒芜的气息。
  尽管,那个陪着我的写诗的老渔民,在海岸上一家小酒馆,跟我喝着当地的黄酒,说着那个微凉的黄昏里无限温暖的话,他甚至还答应有机会带我去对面的大陈岛,但是那处海边的荒凉气息,坚硬的荒凉气息,还是深深浸透了我。
  而这儿的海,却是有着几分温柔的。海与人一样,各处都是不一样的吧。
  海边的礁石上,在某一处坐下,感到身子下面有中午的阳光蓄留在那儿的力量。粗糙的礁石里,那些暖热的力量,粗糙地缓缓地散发出来。
  海浪从远处推送过来,一波一波的,浑然无隙,带着远处和海底潜藏着的不可测识的力量。无尽的,无尽的,那样的耐心,是骇人的。
  低头看礁石与礁石之间的缝隙,海水忽地一股过来,忽地又是一股,似乎是要无尽地涌过来,固执地穿石而去。该走了,却忽然发现礁石近于海水的地方,有似乎是“虾”那样的东西,黑色的,隐含着什么的黑,形象有些怪异的。一股海水冲刷进来,海水落下后,那只“虾”还固执地在那里。惊异于如此力量的海流,竟然没有将这“虾”冲刷了去,它的指爪该有着如何的坚韧力气。深知于海水,深知于大海秘密的,该是这样的物种吧。这只近乎“恶”的力量的“虾”,也许就是用这种方式感受着无尽的大海,在浩瀚的星空下无休止的潮涨潮落。这样的“虾”若是会写点什么,会写出些什么呢?与这样的固执无畏的“虾”相比,人的洞悉也许真的是无力的。
  八
  琼海古村。历史并不太久,也许一百多年吧。大略也是四合院的格局。炎热以及雨水的缘故,是并不敞开的略略封闭的设计。院子里穿过去,头顶只不多一线阳光。
  墙体的青砖,一律用白膏泥勾了齐整的缝,显得异常洁净。雨水的反复浸透,那些砖青色蕴含着十足的水分,沉甸甸的青黑色石头那样可靠。
  最大的一家宅子,正维修。大家都离开去看别处的时候,刘恒携夫人进去。大家出来,村口等着,半天刘恒仍未出来。一所正维修的宅子,他在那儿凝滞于什么呢?   想起他的《伏羲伏羲》,那也是一所宅子里发生的故事。
  九
  保亭。黎族村落。悠闲的几个老太太,坐在一起闲话。几个坐着,一个在吊床上。时间静静的。
  仔细看,脸上的皱纹,依旧很深。
  可是她们那样闲话着,时间就那么静,不动一样,似乎看看手表,指针也是不愿意动的。
  路边,有狗,好几只鸡,鹅。
  过去给鹅拍照,鹅却急忙走开。
  孙频在那边走着,先是一条狗,后来是几只鹅跟着她。
  十
  热带雨林。走了近两个小时吧。太多的不认识的植物。
  一种植物,不粗,类藤,但不是,死死地绞缠在另一株树上。时间的久,两两的交互的生存,类藤的这一棵,就结实的绳子一样缠紧、勒进了那一株树的树干,直到那一株原本比它粗许多的树不能呼吸一般萎缩、死亡。
  植物的绞杀,一点不比动物优雅。
  人类社会呢?也许,一样。
  十一
  亚龙湾。原先的海边的蛮荒之地,全然不一样了。技术和金钱,加上一点时间,人力,改变了这一切。现代人伟大之一种。
  想看见海边先前的样子,蛮荒的,无限生气的,可是,不可能了。
  十二
  天涯海角。挤满了人。所谓天涯海角的感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种感慨,一点儿也没有。
  叶永烈和夫人在一边的凳子上歇息。两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一路上几乎是一直拉着手的。
  两个幸福的人,在天涯海角也是这样幸福。
  十三
  上南山,时候近傍晚了。
  遥望海边空阔处高大的南海观音,矗立着的圣洁的白色,心里忽地一紧,不由走到栏杆那儿,久久默视。这人间所建造的,哪里還是人间的。不过是人的心愿集成。哪里是虚无,哪里是空相,是实实在在的芸芸众生的大母亲啊。
  如此的空阔处,天地相接,目视南海观音,人哪里会有什么“自我”呢?
  天色渐渐地暗,观音却是慢慢亮了起来,柔和的亮,微微的亮,不隐也不显的亮。观音的心口处,隐约有灯盏,柔和地映着观音的脸庞。
  晚会儿再看的时候,观音已经沉浸在深深的暮色里。映着脸庞的灯盏,也已经消失了。喜欢这样沉浸、消失的感觉,随日月而升而落,如此才会有黑夜之后黎明之时再次见到的喜悦。
  回到房间,也许是眼睛适应了黑暗,依旧可以隐约看见。在露台上立了很久,什么也没想,只是安静地站着,遥望着那边。
  那个晚上,睡得真好。
  十四
  最后一天,早早起来。北北和习习很早就走了。亮程也早早启程。孔见和傅菲、刘庆邦、赵瑜前几天已经走了。海南的朋友,只有雁翎、鹿玲、建国和林森还陪着我们。余下的人,叶老夫妇、刘恒夫妇、晓枫、应松、原野、孙颖、小驴和小甫,今天也将暂别。
  本来,荔红要来的,还没有见过她。若她来了,今天也是分别的日子。
  还是现在的好吧。飞机真快,几个小时就到了。若是古代,这一行人的分别,才真正是别了。几千里路,哪里那么容易见面。“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这样诗句的好,现代人是不容易理解的。
  天大亮了。八点,人们去拜观音。
  雁翎来电话,问:不去么?
  不去了。
  心里想,在心里就是了。
  结结实实在心里。
  南山这样的地方,是可以住上一阵子的。安心住着,“无”一样,什么也不想。
  住好了,就可以安然离去了。
  补记:回来不久,有消息传来,鹿玲,走了。还那么年轻。
  素描:景物和人
  三座房子
  三座房子,前后挨着。
  左后边的,屋顶是黑灰色,透着隐约的绿那样的黑灰色,沉沉的。门窗,在阴影里,看不太清。
  右边的一座稍稍靠后,晨雾淡淡遮着。
  中间的一座,靠前,房子有点小女子的俏皮那样,眉眼似的门窗,线条勾勒那样,是久违了的迷人的靛蓝色。
  三座房子是自由的分布,似乎随意的安排,却微妙地达到了某种悠然的平衡,尤其是在淡淡的晨雾里。
  三座房子,墙壁的白色,坐落在沉实的黄褐色,之间穿插的是过渡的环绕绿色,而背后的天空,淡蓝与白交织的,让一切豁然开阔了。而这时候再细细看房子的白色,才会觉得这白色用的真好,再换其别的,怎么都难看,怪不得那么多房子,都涂饰了白色。
  可最有意思的还是中间那座房子的门窗,上面的靛蓝,叫人想起小时候的蓝墨水,晨雾里那蓝色,有点像写在作业本上的算术题,慢慢在潮湿的纸上洇开了,叫人嗅到那种久违了的墨水的气味。
  那样的气味,真的,让人想去再找一瓶蓝墨水,一本小时候的作业本,在床底下或者哪儿放久了,有点霉味的,在上面抄一段什么。抄完了,撕下来,贴在墙上,慢慢看一会,从少年时期过来,几十年的时间悄然就一去不复返了。
  荷 塘
  城市一角,本该是嘈杂的,却有了一小片悠然荷塘。
  荷花这会正开着,些微的娇艳。记得在燕园,也是这样的日子,在荷塘边的一块青石上闲坐,见一位先生,问好,先生颔首,微微一笑,不回,却只是说:“荷花开得正好!”
  先生是懂得岁月的。
  这一片荷塘,好,好在荷花不多,疏密得宜。太密了,就腻得慌。荷塘里疏疏的,这儿,那儿,一簇簇,就好。
  荷塘里的水,漾漾的,荷叶,四五片,七八片,正好。一一看那些荷叶,高高低低的,绿的,绿中隐含着初生的紫意的,有几分羞涩也勇敢的懵懂。荷秆摇曳,亦不摇曳,只是细细的风,水面上吹拂着,亦不见吹拂着。
  荷花,更是。荷花不多,三三五五,不多的娇艳,才不俗气,水面上一朵一朵隔开,水气氤氲之间,一朵一朵,独立着些微的寂寞。   闲来,在这荷塘边上走走,抑或真的闲了,坐半晌最好,呆呆地看半天,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起来。
  若有人携一具琴来,弹与不弹,都是好的。
  要一直坐到天要黑了,也不舍得离开。炊烟起了,人不得不走了,走远了,也还要回头看看的。
  荷塘里,绿的红的,都晕染了淡墨那样,朦胧着。
  回头看看,想着哪天,约一个人走走。走走,就走到这儿了。
  到了这儿,说些什么呢?什么也不说吧。
  就是坐坐,坐到不想坐了,会心一笑,各自离去。
  秋 菊
  去友人宅赏菊,自会想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诗句的关键词,是“悠然”,更是“见”。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就陶渊明的这两句名作,提出自己的解释。他说:“所谓的悠然,是作者看南山的心境,同时也是作者所看南山的姿影。因为‘见’,不是观,是从对方呈现出来,似见非见地看到的。”陶渊明自是想悠然,可哪里能悠然呢。诗里的所谓悠然,只是一时,虽然也并不是欺瞒自家。
  《饮酒二十首》有序: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酒醉之后,“辄题数句”的“顾影”,其心迹,于酒后的序里昭然若揭,可读诗的人确乎忘了。可也许,读诗的人是不必管这的,不过善于咂摸的人里外一读,会多有些诗的滋味,甘酸混之咀嚼,品味之后,再随着陶令“悠然”一望,心下坚韧,会有另外的敞亮开阔,人世不过如此,可以坦然放下那些放不下,也没有办法放下的。
  陶令亦是不常有酒的,酒于他是稀罕物,尤其是佳酿,之后的曹雪芹也是无钱,而只能赊酒的。所幸的是,曹雪芹的画,大约是能够稍稍换几壶酒的;所不幸的是,世人不识,没有一幅留下。于是,即便前二十多年黄叶村剥落的败壁上,有几首诗,即便分明是假的,人们也不忍,还是将就着算作他的故居,让他好歹有个人们的念想处。
  陶令爱酒,也实在是需要沉醉,也就“偶有名酒”,竟然“无夕不饮”。一则难得,二则“寡欢”,心下的秋夜是难眠的。也只有秋月之下,“独尽”到“忽焉复醉”“辞无诠次”,才能忘却,沉沉睡去了。
  友人家新置的菊花,放在案头,类乎清供。盆菊是清供在一所郊外的房子里,有点鲁迅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意思。想必,这也是友人自家于尘世喧嚣里的一刻偷闲。有趣的是,友人似是无意间,在菊花一边,随手放了几只佛手,佛手虽小,却也是结实地“端坐”在案子上。
  忽然间,是佛手密闭着的果香气,忽地出来,人的嗅觉里就充满了香味儿,浓亦不浓,淡亦不淡,若有若无的迷人。
  试想,若去掉了馨香的佛手,更换蓄满了果汁的苹果、橘子,带着夏天积蓄的而在秋天饱满丰沛的果香,这案子上会失去了什么?
  不经意处,不经意之笔,这也有如作文,正经里忽地斜逸一笔,叫人觉出作者悄悄拐了一个弯,又忽地回来,那才是摸住了文脉的痒处。叫人窃笑,这家伙,怎么想的,会这一出。
  友人随意置放的几只佛手,该是这斜逸一笔。
  他想过没有,估计是没有,可是潜意识里,他觉得就该这样。
  小 院
  小院,不过是空地,临时的房子那样,随意盖了,拆了,又盖了,连同随意的围墙。
  围墙,是极熟悉的,是青砖,表面不涂抹什么的清水墙,一色的青白,青是水洗过了的青砖,白是勾缝的白灰,煞是清爽。尤其,刚刚雨水淋过了,青的愈青,白的愈白,湿润的有了些江南味道。
  围墙五尺来高,最上面用斜着的青砖,砌起菱形的透空格子,上面再并排压一层砖。最上面一层,是顺长的一块砖,沿着墙脊压了过去。有讲究的墙脊,用青砖磨出一个个角,一溜过去,一牙一牙的好看。
  小孩子闲来寂寞,会过去,跳起来,或搬几块砖石垫着,扒在透空的菱形处向里面看。有趣时,会看一会,即便是看一只母鸡,带着几只小鸡啄食,一会儿又来一只狗,逗着,也觉得有趣。若是无趣,什么也没有,就沮丧地下来,一言不发。若真是心里郁闷,会把头抵在砖墙上,半晌不说话。
  刚下过雨,水气淋漓。院里的小水洼,映着半截半截、东一块西一块的树的影子。碧绿之间,是褐色的树干树枝,挺直、穿插着。水洼因为什么的一颤动,树枝树叶,就一起荡漾,似乎那些树本身就是浸在水里一样。
  一家的窗子,拉着寻常的花布窗帘,浅色的,小碎花的,洗得干干净净。拉开了的时候,屋里已经拾掇整洁了。傍晚,窗帘再拉上,就是一家人的时候了。吃了晚饭,大人说话,小孩子写作业,一只小猫在桌子底下,挨着人的腿钻来钻去。夜里,躺在床上的人,朦胧的月夜里,依在枕上,说些什么家长里短、贴心的话呢?我曾写过一首诗,拟着小夫妇那情景——
  什么也不想,
  只想着清晨和你一起出门,
  傍晚回家,洗菜,做饭,
  亲亲热热说话。
  听温柔音乐,翻几本闲书,
  也偷偷说几句谁的坏话,
  想着,明天要做什么,
  要看看谁,还要买青菜,鱼。
  天黑了,可以拉上厚厚的窗簾,
  依偎着入睡,
  念叨几句,门外小路
  又是落叶,秋风又要起……
  可看的,还有门帘,白布的门帘,上面有图案,单线的绣花,绣了牡丹鸳鸯。后来有爱美的女子用毛线绣出立体的来,剪子修得平平的,家里有这样心细热爱的女人,才更是家的样子吧。
  这样的院子里,树和树之间常会拉着一根铁丝或尼龙绳,晾晒衣裳。女人围着围裙,“唰啦啦”抖着一件件滴着水滴的衣裳,手指灵巧地扽扽,搭了上去。女人的手放下来的时候,才让人看清,灵巧的手指因为凉水浸泡和揉搓的缘故,粉嫩嫩的。
  那些树里面,有几株桐树。知道这样的桐树,阔大的叶子,遮荫甚好,可以惬意地搬个小板凳,甚至支个小桌,坐在树下,抽烟喝茶,轻声慢语说话的。
  现在,这样的院子很少了,差不多都拆光了。
  拆光了,也就无奈拆光了吧。
  珍惜的人,都老了。
  古梨园小憩
  古梨园,现在还是中午,阳光明媚,若是夜幕降临,会是这样的景象:
  夜幕降临,
  穿行的小径,
  去向暧昧,
  似乎什么也看不见。
  知道这些梨树,沉甸甸的。
  知道那些果子,越是看不见它,
  似乎就越沉,越有力气。
  头顶的粗细枝条,
  树叶浓密,半遮半掩。
  不远处,偶尔有什么低低在叫。
  园子里满是蟾蜍、青草和梨子的潮湿。
  可现在是中午,帆布的躺椅上,闭目无所思,觉得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本来可能就虚无的时光。对这,也写过一首诗:
  也许,时光就是用来摆渡的。
  读书,抚琴,游走山水之间。
  也有些时光,
  一盏清茶,看帘外黄叶悠然落。
  顺着时光回味,
  一生就那么过去了。
  佛说,苦海无边;
  虽然佛没有说,时光就是摆渡。
  据说,这些老梨树都是上百年的,该是清末民初了。想着,恍惚间,也就有落叶一般飘浮的影子,是灰色长衫的人,手在一侧撩着,怕粘了梨树下的浮土。
  行走间,那人,忽地咳了一声。
  咳嗽声,那么缥缈。想想也是,毕竟是百多年前的人呢。
  责任编辑 王 晖
其他文献
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内江” 3月26日将正式拉开帷幕。3月25日,内江市委书记彭宇行,内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松柏会见了前来出席活动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一行,双方就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幸福美丽内江、开展好此次公益活动进行了深入交流。  彭宇行对刘东生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彭宇行说,内江区位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是“省级园林城市”、“四川省城乡环境综
期刊
记忆中定格的老杨个子不高,偏瘦,一张布满皱纹的脸让你无法判断他的实际年龄。现在想想,老杨冷不丁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也就三十多岁。他在大院大门对面租了间当地老乡的土平房,开了家小小的杂货铺。  1  也不知是谁说的,说这个满口新疆话、土里土气的人是蹲过大牢的劳改释放人员。我不太相信这种说法,因为我实在不能把这个看起来老气横秋、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个作奸犯科的劳改犯联系在一起。当然,相比他的来历,
期刊
挥毫泼墨,笔墨飘香。3月27日上午,“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内江”书画名家笔会在张大千美术馆上演了一场书画盛宴。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总政直属工作部原部长申万胜,总参谋部四部原部长戴清民,新华社原副社长、新华书画院院长何东君,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藏獒画家第一人林跃等来自全国、省、市的书画家们齐聚张大千美术馆,舞文弄墨、以书画会友。  时隔近二十年来到内江,申万胜说内
期刊
康师傅9月14日发布公告,确认该公司产品使用了馊水油作为原料的劣质猪油。这不是康师傅第一次卷入食用油安全风波。去年11月,中国台湾地区曝出橄榄油用铜叶绿素掺混造假的传闻,康师傅也深陷其中。
期刊
3月26日,旨在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内江”公益晚会,在位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的范长江纪念馆广场举行,“绿色中国行”活动嘉宾与内江市民激情互动,载歌载舞,共同奉献了一台倡导绿色发展的文化盛宴。  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民网、
期刊
3月26日,四川省内江市风景秀丽的范长江生态旅游度假区彩旗飘扬、人声鼎沸。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办,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人民网、绿色中国杂志社联合承办,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人民政府、四川省内江市瑞景城乡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协办的大型系列主题公益活动“绿色中国行—走进美丽内江暨范长江新闻林启动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
期刊
“噪声地图”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手段的意义在于,将噪音的危害以及危害程度,以噪音地图的方式固定下来,使无形的噪音被所有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所知所感,并广为传播。  “噪声地图”是指利用声学仿真模拟软件绘制、并通过噪声实际测量数据检验校正,最终生成的地理平面和建筑立面上的噪声值分布图,一般以不同颜色的噪声等高线、网格和色带来表示。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噪声源的数据、地理数据、建筑的分布状况、道路状况、公
期刊
海南省计划在三亚市填海建设28平方公里的大型空港,预计投资上千亿,相关方案已上报国家海洋局。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增机场82个,未来全国80%以上的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以内都能够享受到航空服务,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明显拉动作用。
期刊
7月17日,在中巴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中国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与巴西莎茵集团签署两座超深水钻井平台租赁项目,七年的租金近70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有5座深水半潜钻井平台进入挪威北海,占2009年以来全球新交付北海的同类深水半潜平台60%市场份额。
期刊
近日,山东省出台规定,在居住地稳定就业的外来人口家庭,有固定住所且家庭成员均在居住地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三年的,将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