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我问一位在邮政负责报刊信件投递的朋友:“你每天能送多少封书信出去?”朋友一脸茫然——除了那些公文信函,几乎没有私人书信。
一种失落感萦绕在我心头。书信,曾温暖过不少人的黯淡时光。
20世纪70年代末,大哥远在四川南充读大学。家到南充的距离,现在来看不过是四五个小时的高速路程,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辗转需要3天。
大哥是国家恢复高考后乡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好消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越叠叠高山,跨过潺潺溪流,送到千家万户。一时间,大哥成了乡里的明星。子贵父荣,做村会计的父亲,在外面也风光了不少。
开学的日子悄然而至。因为暑期洪水肆虐,乡里通往县城的公路坑坑洼洼,一些地方甚至被泥石流阻断。但大学报到的日子不能延误,父亲决定和大哥走50公里的山路,到长江边一小镇乘船去县城。离家那天,父亲肩扛笨重的木箱,大哥也是肩扛手提,乡邻们前来送别。“到学校后要给大人们写信。”瘦弱的母親站在山梁上叮嘱大哥。
日子在秋风送爽里行走。十多天后,邮递员从偌大的绿色邮包里掏出一封汗迹斑斑的书信。“你大学生儿子给你们来信了!”邮递员满脸羡慕,向父亲恭敬地递过书信。
“儿子终于来信了!”不惑之年的父亲,犹如乡村里的赤脚孩子,风一般地奔跑回家。“他妈,大儿来信了!”皱巴巴的书信,在母亲眼前飞舞。
“你是文化人,快念给我听,看看儿子都说些啥?”母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她眼巴巴地盯着父亲,想尽快获知大儿的一些消息。
“敬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你们好!”父亲手执信纸左右两端,母亲扔掉正在劳作的活计,静坐在父亲对面,聆听父亲一字一句朗读来信。随后,父亲手握书信,将大哥的来信内容告知年迈的祖父祖母。祖父祖母忧虑的脸庞,因为大哥书信的来到也舒展开来。
“来,都停下,听听大哥的来信!”父亲摇醒了恹恹欲睡的3个孩子。我们仨,文化尚浅,听不懂大哥信中提及的那些课程,只知晓大学很大,比我们几个生产队还大,比我们就读的小学不知大了多少倍。
那时没有电子产品,我们很快入睡,父亲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手拨灯芯,一边给大哥写回信。天刚染红,父亲就把我们3个孩子从床上掀起来——“来,听我念给你们大哥的回信。”
四方木桌,我们各坐一方,父亲把他熬夜写成的回信念给我们听。母亲时时打断父亲,要求父亲嘱咐大哥,说什么要自己照顾自己,要多吃肉,衣服要一周一换,被子要一月一洗……那天的早餐,因为父亲要去赶集寄信给大哥,母亲破天荒地为我们一人煮了一个鸡蛋。书信交到邮局,我们静待大哥的回信。
寄信是需要贴上邮票的。后来的日子,父亲便将寄信的“光荣使命”交与我去完成。我就读的小学旁边,有一个邮局代办点。早晨上学之时,邮局还没有开门,我便将硬币或者纸币用作业本包裹起来,附上“寄给某某某书信的邮费”连同书信一并塞到邮筒里。等邮递员打开邮筒,他便会为书信贴上邮票,书信就会生出“翅膀”,飞到大哥所在的学校。有时我寄信忘记了塞钱进邮筒,但寄给大哥的信依然被邮走。邮递员送信到村里,便会提及帮忙垫付邮费的事,父亲很是感激,连忙掏出八分钱给邮递员。自然,回家后的父亲把我一顿痛骂,说我办事毛手毛脚。
毕业后,大哥响应国家支边号召,甩开父母殷切的目光,独自一人去了四川康定。那首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让我们全家人知晓了康定,但至于它的具体位置,我们一概不知。后来大哥来信,信里夹着一张背景是雪山的照片,我们方知康定是个寒冷的小城。母亲的眼泪首先滴落下来,父亲很快也泪眼婆娑。好在大哥与家里书信不断,亲情在书信里欢悦地流淌。
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家里的木板楼上,有一张他的简易办公桌。抽屉里,除了那些于我很是生疏的账本,便是父亲收集的大哥的来信。父亲很细心,他在每封来信的信封上,写下收信时间,一封一封整齐重叠。下雨的日子,父母闲暇下来,父亲便会拿出书信,再次朗读大哥的往昔来信。书信里,我们能感知大哥刚到大学的不适应,到后来的迷惑,再到后来的活跃,以及工作中的零零碎碎。
后来我上了初中,父亲把我叫到跟前:“你现在是初中生,以后大哥的回信就交给你了。”我诚惶诚恐,怎么敢与大学毕业的大哥书信往来?
赶鸭子上架吧!
那个周末,父亲拿出厚厚一叠信纸,铺在餐桌上。他一句一句念着,我一字一字写着。
“你的字还得努力练练,写得像螃蟹爬一般。”父亲教训起我来。他文化不高,自然也无法挑拣出回信中的错别字及病句。
二十多天后,我收到大哥的回信,厚厚的一叠,还贴了两张邮票。打开信封,一份是大哥的回信,一份是我寄给大哥的书信。回信中,大哥尤其提到我,要我以后多写信给他,一是交流学习心得,二是通过写信提高作文水平。我寄给大哥的书信,标点、词语及句子,都被大哥用红笔一一改动,比当年我的语文老师改得还要仔细。高人指点,方知自己写的书信错误百出,但大哥并没有打击我,而是鼓励着我。每一次大哥回信,我都要把他退回的书信一一细读,看看自己错误的原因何在。日子渐次分明,退回的书信中被改动的地方也越发稀少。
后来,我就读师范学校,大哥写来书信,叮嘱我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
那些年,我常常与大哥书信交流,自我感觉写作水平长进不小。恰逢学校文学社招聘新社员,我拿出自己刚写的一篇小文投石问路,文学社的辅导老师觉得我有写作潜力,就吸纳我为文学社的会员。那时校园“第二课堂”搞得如火如荼,每周三下午,我都准时踏进文学社的大门,聆听辅导老师讲散文、小说、诗歌的写作与鉴赏。
后来,文学社的刊物(油印小报)发表了我的一首散文诗,我兴奋地寄给远在康定的大哥。大哥除了祝贺,还给我寄来许多文学期刊,鼓励我多观察生活,写出有浓烈生活味道的文章。其时,大哥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国内分量极重的文学期刊上,他也因此加入了四川省作协。那些日子,我与大哥的书信,交流更多的是关于文学。在他的润色和推荐下,我的小文也陆陆续续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现在的我,在文学上有了一丁点成绩,大半的功劳都应归于大哥。
时代飞速前行。现在,书信被电话、QQ、微信逐一取代,但我们的亲情依然如故,书信里承载的温度还在。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万州区作协会员)
一种失落感萦绕在我心头。书信,曾温暖过不少人的黯淡时光。
20世纪70年代末,大哥远在四川南充读大学。家到南充的距离,现在来看不过是四五个小时的高速路程,但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辗转需要3天。
大哥是国家恢复高考后乡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好消息像长着翅膀一样,飞越叠叠高山,跨过潺潺溪流,送到千家万户。一时间,大哥成了乡里的明星。子贵父荣,做村会计的父亲,在外面也风光了不少。
开学的日子悄然而至。因为暑期洪水肆虐,乡里通往县城的公路坑坑洼洼,一些地方甚至被泥石流阻断。但大学报到的日子不能延误,父亲决定和大哥走50公里的山路,到长江边一小镇乘船去县城。离家那天,父亲肩扛笨重的木箱,大哥也是肩扛手提,乡邻们前来送别。“到学校后要给大人们写信。”瘦弱的母親站在山梁上叮嘱大哥。
日子在秋风送爽里行走。十多天后,邮递员从偌大的绿色邮包里掏出一封汗迹斑斑的书信。“你大学生儿子给你们来信了!”邮递员满脸羡慕,向父亲恭敬地递过书信。
“儿子终于来信了!”不惑之年的父亲,犹如乡村里的赤脚孩子,风一般地奔跑回家。“他妈,大儿来信了!”皱巴巴的书信,在母亲眼前飞舞。
“你是文化人,快念给我听,看看儿子都说些啥?”母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她眼巴巴地盯着父亲,想尽快获知大儿的一些消息。
“敬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你们好!”父亲手执信纸左右两端,母亲扔掉正在劳作的活计,静坐在父亲对面,聆听父亲一字一句朗读来信。随后,父亲手握书信,将大哥的来信内容告知年迈的祖父祖母。祖父祖母忧虑的脸庞,因为大哥书信的来到也舒展开来。
“来,都停下,听听大哥的来信!”父亲摇醒了恹恹欲睡的3个孩子。我们仨,文化尚浅,听不懂大哥信中提及的那些课程,只知晓大学很大,比我们几个生产队还大,比我们就读的小学不知大了多少倍。
那时没有电子产品,我们很快入睡,父亲则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手拨灯芯,一边给大哥写回信。天刚染红,父亲就把我们3个孩子从床上掀起来——“来,听我念给你们大哥的回信。”
四方木桌,我们各坐一方,父亲把他熬夜写成的回信念给我们听。母亲时时打断父亲,要求父亲嘱咐大哥,说什么要自己照顾自己,要多吃肉,衣服要一周一换,被子要一月一洗……那天的早餐,因为父亲要去赶集寄信给大哥,母亲破天荒地为我们一人煮了一个鸡蛋。书信交到邮局,我们静待大哥的回信。
寄信是需要贴上邮票的。后来的日子,父亲便将寄信的“光荣使命”交与我去完成。我就读的小学旁边,有一个邮局代办点。早晨上学之时,邮局还没有开门,我便将硬币或者纸币用作业本包裹起来,附上“寄给某某某书信的邮费”连同书信一并塞到邮筒里。等邮递员打开邮筒,他便会为书信贴上邮票,书信就会生出“翅膀”,飞到大哥所在的学校。有时我寄信忘记了塞钱进邮筒,但寄给大哥的信依然被邮走。邮递员送信到村里,便会提及帮忙垫付邮费的事,父亲很是感激,连忙掏出八分钱给邮递员。自然,回家后的父亲把我一顿痛骂,说我办事毛手毛脚。
毕业后,大哥响应国家支边号召,甩开父母殷切的目光,独自一人去了四川康定。那首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让我们全家人知晓了康定,但至于它的具体位置,我们一概不知。后来大哥来信,信里夹着一张背景是雪山的照片,我们方知康定是个寒冷的小城。母亲的眼泪首先滴落下来,父亲很快也泪眼婆娑。好在大哥与家里书信不断,亲情在书信里欢悦地流淌。
父亲是村里的会计,家里的木板楼上,有一张他的简易办公桌。抽屉里,除了那些于我很是生疏的账本,便是父亲收集的大哥的来信。父亲很细心,他在每封来信的信封上,写下收信时间,一封一封整齐重叠。下雨的日子,父母闲暇下来,父亲便会拿出书信,再次朗读大哥的往昔来信。书信里,我们能感知大哥刚到大学的不适应,到后来的迷惑,再到后来的活跃,以及工作中的零零碎碎。
后来我上了初中,父亲把我叫到跟前:“你现在是初中生,以后大哥的回信就交给你了。”我诚惶诚恐,怎么敢与大学毕业的大哥书信往来?
赶鸭子上架吧!
那个周末,父亲拿出厚厚一叠信纸,铺在餐桌上。他一句一句念着,我一字一字写着。
“你的字还得努力练练,写得像螃蟹爬一般。”父亲教训起我来。他文化不高,自然也无法挑拣出回信中的错别字及病句。
二十多天后,我收到大哥的回信,厚厚的一叠,还贴了两张邮票。打开信封,一份是大哥的回信,一份是我寄给大哥的书信。回信中,大哥尤其提到我,要我以后多写信给他,一是交流学习心得,二是通过写信提高作文水平。我寄给大哥的书信,标点、词语及句子,都被大哥用红笔一一改动,比当年我的语文老师改得还要仔细。高人指点,方知自己写的书信错误百出,但大哥并没有打击我,而是鼓励着我。每一次大哥回信,我都要把他退回的书信一一细读,看看自己错误的原因何在。日子渐次分明,退回的书信中被改动的地方也越发稀少。
后来,我就读师范学校,大哥写来书信,叮嘱我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一定要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
那些年,我常常与大哥书信交流,自我感觉写作水平长进不小。恰逢学校文学社招聘新社员,我拿出自己刚写的一篇小文投石问路,文学社的辅导老师觉得我有写作潜力,就吸纳我为文学社的会员。那时校园“第二课堂”搞得如火如荼,每周三下午,我都准时踏进文学社的大门,聆听辅导老师讲散文、小说、诗歌的写作与鉴赏。
后来,文学社的刊物(油印小报)发表了我的一首散文诗,我兴奋地寄给远在康定的大哥。大哥除了祝贺,还给我寄来许多文学期刊,鼓励我多观察生活,写出有浓烈生活味道的文章。其时,大哥已有多篇作品发表在国内分量极重的文学期刊上,他也因此加入了四川省作协。那些日子,我与大哥的书信,交流更多的是关于文学。在他的润色和推荐下,我的小文也陆陆续续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现在的我,在文学上有了一丁点成绩,大半的功劳都应归于大哥。
时代飞速前行。现在,书信被电话、QQ、微信逐一取代,但我们的亲情依然如故,书信里承载的温度还在。
(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万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