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作好“命题作文”?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社会,传媒业竞争空前激烈。做为传统纸媒重要一环的党报,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与生存压力有目共睹。不少党报为了赢得读者和市场,不断进行新闻改革与创新。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党报,做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为了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是为了宣传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所以说,宣传性是党报的核心功能。
  在新的形势下,党报怎样才能以强吸引力的新闻,带动传播量不断上升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发挥“喉舌”作用?这成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笔者认为,宣传与新闻并非完全对立,只要找准契合点,“命题作文”类的宣传也能实现双赢,以新闻的形式,吸引人的手法,获得最大程度的关注,继而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记者必须深入基层。
  从2012年3月份开始,包头市共选派9000多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围绕强化基层组织、助推经济发展、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基层群众等任务,实施为期3年的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包头日报》为此开辟“党员干部下基层”专栏,深入报道党员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的一些优秀做法和先进事例。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类报道不外乎是找几个典型人物的一些典型事迹,以数字类成绩为支撑,加以润色即成。然而,此次采访,记者没有把功夫用在下基层的党员干部身上,而是放在了基层群众身上。连续几个月,记者深入到多个旗县区的乡村采访,用眼睛观察党员干部们到基层之后,基层发生的变化;用耳朵倾听百姓对这个变化的评价;用心感受群众对这些党员干部们的期望,把“党员干部下基层”这个话题,用鲜活的场景、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展现出来。这组稿件刊发后,引起不少读者饶有兴致地阅读,对党员干部下基层这一活动也有了新的了解和看法。这不能说不是党报这类“命题作文”式宣传的新收获。
  采访时,记者不仅身要下到基层,“心”更要下到基层,改变视角,从群众的角度去理解政策方针,从群众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如此,才能让党相关的政策方针的贯彻落实有了土壤,有了真切的落脚点,有了更具象的表现,从而变得更亲切,更容易让人接受。
  2012年,包头市法院全面开展“千名法官下基层”活动。记者在跟随活动深入基层时,没有停留在这一活动本身,而是调整采访角度,关注基层百姓目前面临的法律意识空缺和主要矛盾纠纷特点,推出“说说村里那点儿事”系列报道,《兄妹反目屡诉讼 八年上访终平息》《五保户去世 承包土地该归谁?》《农村房屋买卖纠纷为何屡见不鲜?》等稿件,以吸引人的故事情节和叙述,展现了当今农村凸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热点法律问题,同时也把“千名法官下基层”这一活动给基层带来的解决实际问题与提高基层法律意识等作用生动描绘出来。
  对于党和国家、政府的政策方针的宣传这类党报的“命题作文”,除了深入基层,掌握最鲜活的人物、事件素材,并调整角度,以群众视角去理解并提出问题之外,记者的职业素养特别是政治素养,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以目前《包头日报》正在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报道为例。一些年轻记者深入基层社区,采回大量基层现场内容,但写稿时却发现每个内容都如单独的“块”,缺乏一条主线的联接。于是,在部门负责人的要求下,记者们开始学习“社会管理创新”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与所提出时的背景情况。“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理念,其实是顺应当今社会管理发展潮流,符合我国转变政府职能的现实需要,其根本目的就是“放权于民,放权于基层”,实现百姓参与的自主化社会管理,同时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等基本原则。了解了这些背景后,记者们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写作中,对素材的选择和把握也明确了方向,同时,在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也相应揉进了一些理论高度,使稿件在生动的同时,增强了理论深度和厚度,其社会影响作用明显增强。
  由此看来,党报在体现宣传功能时所做的“命题作文”,只要下功夫,一样能出彩,能有看点,能吸引人,进而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作者单位:包头日报社)
  责任编辑:白洁
其他文献
据techcrunch报道,美国收费视频流媒体网站Hulu宣布,将进行该公司首次国际扩张,进军日本市场。虽然Hulu对行动的细节保持沉默,但似乎只会提供收费的订阅服务。Hulu目前已在东京设
文章从五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基于BIM软件的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希望能够为施工单位的结构设计提供借鉴,扩大BIM软件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