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山王铭文札记

来源 :文物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战国;中山国;鼎;铭文;释读
  【摘 要】中山王鼎铭文“夫”可读“睿傅御”,意谓燕王哙的智慧在文武百官之上;“于天下之勿矣”一句中的“”当释为“37”,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燕王哙“明察于天下之事”;“克38大邦”之“38”当读作“剔”,训“治”。
  1鼎,又称中山王鼎,1977年出土于河北平山县中山王一号墓。器物通高51.5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鼎有盖,盖上附三环纽;鼎身扁圆,中部饰凸弦纹一道;三足均系铁制,呈蹄状。此器自盖纽以下至足部以上刻有铭文78行,除末行只有1字外,其他每行皆6字(盖上2字,腹部凸弦纹以上3字,以下1字),共计469字[1],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战国青铜器铭文。铭文内容涉及燕王哙让位于子之、中山王世系、中山伐燕以及越国灭吴等重要史实,为先秦中山国史乃至整个战国史研究提供了殊为可贵的资料。然而,由于本铭数个字形甚为奇特,不少文句相当古奥,学界在释读上仍然存在诸多分歧和存疑的地方。笔者在研习本铭及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略有体会,因此不揣谫陋,草率整理成文,祈请方家批评。
  一、3940夫41
  昔者,郾(燕)君子42(哙),夫,43(长)为人44(主),(45)于天下之勿(物)矣,犹46(迷)惑于子之,而47(亡)其邦,为天下48(戮),而皇(况)才(在)于49(少)君50(乎)?
  2,不见于传世字书,学界一致认为乃《说文》所载“51”或“睿”的异体,可以理解为“深明”“圣”“智”等意思。
  3,学者大多直接隶定为“52”,指出字形中增加“口”见于本铭,如“今”作“含”,“53”作“22”,“後”作“8”,而在口内加一横为填空,甲骨文已有先例,因此“3”内的“日”应视为无义偏旁[2]。此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学者在词义的训释上存在分歧:或理解为“深”,认为与其前的“睿”意思相近[3];或理解为“掩盖”[4];或读作“54”,“5152”意谓“聪明受到蒙蔽”[5];也有学者疑当读为《说文·新附》中的“恰”字,义为“用心”[6]。
  夫,学者提供了两种读法:一是读为“博”,“夫悟”意谓“博识”;一是读为“肤”,《诗·大雅·文王》“殷士肤敏,55将于京”,传:“肤,美;敏,疾也。”[7]或疑读恰,《说文·新附》:“恰,用心也。”[8]或认为不必改读,“夫”指担任中山国相邦的子之,《诗·陈风·墓门》“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传:“夫,傅相也。”[9]
  4,学者多读作颖悟之“悟”[10];或读“56”,“夫56”意谓“师傅忤逆不道”[11];或读“寤”,谓“不明也”[12]。
  按:“2”从“见”,应与“见识”有关,可以理解为“深明”“圣”“智”等意思;“3”乃“52”之异体,与“掩”“奄”相通,《尔雅》:“52,盖也。”释“3”之义为“掩盖”是可取的;“夫”可从学者读“傅”;“4”从“吾”得声,可读为同属鱼部的“御”,《续汉书·百官志》“执金吾”注:“犹御也,又为57。”是“4”“御”二字相通之证。“傅御”一词见于《诗经·大雅·崧高》“王命傅御”,毛传:“治事之官”;郑笺:“贰王治事,谓冢宰也。”“23夫4”意谓燕君子哙的圣智掩盖了治事诸官的才华,也就是说他的治国能力比文武百官要强得多。
  二、79.于天下之勿矣
  58,学者读作“贯”[13]“娴”[14],谓其义为“娴习”;或云“58”不能解释为《说文》所载“闾里之门”义,当读作表示快乐之义的“59”[15];或读作“捍”,义为“捍御”[16];或读“58”为“居”,释其后的“勿”为“利”,谓《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居利思义”乃其例证[17];或谓“58”同“干”[18],“本铭‘58……勿’可读‘干……物’,与典籍‘干……事’同义。……本铭‘58于天下之勿矣’犹‘堪任天下之事’。”[19]
  按:“58”可读作“60”。《说文·见部》:“60,察视也。从见,9声,读若61。”9又从干得声,《说文·火部》:“9,小热也,从火,干声,诗曰:忧心99。”58亦从干得声,《说文·门部》:“58,门也。从门,干声,汝南平舆里门曰58。”因此,“58”“60”声近可通。“60于天下之物矣”意谓燕君子哙“明察于天下之事”,与其前文“睿52傅御,长为人主”吻合,也同其后“犹迷惑于子之”呼应。
  毛公鼎铭文“亡不58于文武耿光”,其中的“58”字,学者释解纷纭。徐同柏、马承源引《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作比,谓“58”相当于“觐”[20],颇具启示。“觐”通“见”,《风俗通义·序》“《尚书》觐诸侯”,校注:“觐,《尚书大传》作见。”《经籍62诂·震韵》:“《书·舜典》‘乃日觐四岳诸牧’,《史记·五帝纪》作‘见四岳诸诸牧’,《汉书·郊祀志》作‘见四岳诸牧’;《书·舜典》‘肆觐东后’,《史记·五帝纪》作‘遂见东方君长’,《汉书·郊祀志》作‘遂见东后’。”均二者可通之证。“见”“60”音义均近,故《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之“觐”有可能乃“60”之借字,意谓“以体察文王光烈”。同样,毛公鼎铭文“亡不58于文武耿光”的“58”,亦当读为“60”,意谓往昔不臣王廷的方国,现已为周王朝所怀柔,他们“无不体察到文王、武王的光烈”。有学者指出,毛公鼎铭文“58”按文意相当于“60”,即“明、察视”义[21],颇有见地。《广雅·释诂》与《方言·卷十二》均训“9”为“明”,“9”加“见”当是会观察清楚之意,“60”应该是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察视”,引申义为“体察”。
  三、克64大邦
  今65(吾)老66,67(亲)12(率)参(三)军之众,68(以)征不宜(义)之邦,69(奋)桴(70)晨(振)铎,71(辟)启72.(封)73.(疆),方74.(数)百里,剌(列)城74.(数)十,克38大邦。
  ,学者读作“奠”,认为“克大邦”意谓“能够奠定大邦的基础”[22]。多数学者倾向读作“敌”,但理解有别,或视之为动词,谓其义为“匹敌”[23];或视之为名词,谓其义为“敌人”[24]。
  按:曾伯2075.有铭文“克狄淮夷”,学者援引《诗·鲁颂·泮水》“狄彼东南”及郑笺“狄,当作剔,治也”为解[25],对本铭“克大邦”的训释颇有启发。“”“敌”均从帝得声,古音“帝”属端纽锡部,“狄”属定纽锡部,声近韵同,郑玄注《周礼·秋官·序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曰:“西方曰狄”,贾公彦疏:“狄即敌也。”说明“”“狄”可通。“克大邦”与“克狄淮夷”语法结构相近,“”或亦可训为“治”,“克大邦”意在称赞司马78.能够平定燕国的内乱,重新确立其“君臣之19,上下之体”。
  [1]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报告》,《文物》1979年1期。
  [2][24]蔡哲茂:《平山三器铭文集释(下)》,《书目季刊》1987年4期。
  [3][7][13]李学勤,李零:《平山三器与中山国史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4][12][18]徐中舒,伍士谦:《中山三器释文及宫堂图说明》,《中国史研究》1979年4期。
  [5][9][11][15][23]张政91:《中山王1壶及鼎铭考释》,《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中华书局,1979年,第223页。
  [6][8]朱德熙,裘锡圭:《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初步研究》,《文物》1979年1期。
  [10][17]朱歧详:《中山国古史彝铭考》,台湾大学年硕士论文,1983年,第134页。
  [14]汤馀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
  [16]商承祚:《中山1鼎、壶铭文刍议》,载同[5],第49页。
  [19]何琳仪:《中山王器考释拾遗》,《史学集刊》1984年3期。
  [20]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574页。
  [21]《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89页。
  [22]《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山三器铭文考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53页。
  [25]于省吾:《双剑80.吉金文选》,中华书局,1998年,第206页。
  〔责任编辑:许潞梅〕
其他文献
【关键词】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新所遗址;御路遗址;发掘简报  【摘 要】 2010年,为实施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避暑山庄内新所遗址、御路(榛子峪沟口—芳渚临流段)遗址进行了发掘。通过发掘可知,避暑山庄湖区一带清代地面低于现地面约0.7米,新所中殿前、后带廊,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如意湖西岸连接宫殿区与苑景区的御路为一条近南北向、宽约2.3米的石板路。文章简报了此次发掘情况。  
期刊
【关键词】河北;井陉县;天长古城 ;东门城楼 ;东南角楼 ;发掘报告  【摘 要】天长古城位于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天长镇城内村、绵河北岸的高台地上。2012年8月—9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天长古城东门城楼、东南角楼基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了房址、回廊、台基等遗迹,根据2组基址的平面结构和出土遗物,推测其年代为明清时期;门楼、角楼基址的发掘,对于河北西部山区历史文化名镇建筑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期刊
【关键词】河北;三河市;元代;墓群;发掘简报  【摘 要】2015年5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工程中发现的11座元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随葬器物29件、铜钱29枚,对于了解三河市元代丧葬习俗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三河市通用机场建设项目位于高楼镇东北6公里,南距燕灵公路200米,西距鲍邱河400米(图一)。2015年3月,廊坊市文物管理处与三河市文物管理所对该
期刊
【关键词】河北;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调查简报  【摘 要】2007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的专业人员在对邯郸段大运河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遭到人为破坏,大量的建筑构件、瓷器残片随处可见,遂对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进行了细致的文物调查,采集了大量北齐至明代的文物标本,为揭示深淤于地下600余年的大名府故城宫殿遗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2007年4月,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受河北省文物
期刊
【关键词】《山海经》;泽;星宿海;不周山;博卡雷克山;东昆南断裂  【摘 要】在古往今来的《山海经》研究中,出现过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观点,以“泽”为“罗布泊”即其中之一。本文利用《青海省志·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志》提供的“河源”走向,结合有关地质学理论,以“河出昆仑”为支点,断“泽”为星宿海,“敦薨之水”为黄河北源,“不周山”即今布喀达坂峰东北侧的博卡雷克山,为重新破译《山海经》做出了重要铺垫。  引
期刊
【关键词】东莞市博物馆;中小型博物馆;生存与发展  【摘 要】在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的今天,地方博物馆特别是中小型博物馆的质量却不容乐观。中小型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博物馆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笔者所在的东莞市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中小型博物馆走出活力之路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在中国的博物馆发展历程中也曾被称为地志类博物馆,具体而言,它是一类综合展示特定区域自然生态、历史文化
期刊
近期唐山博物馆征集到一件伪满时期的老支票,通过查阅它的历史,发现它不仅见证了唐山乐亭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当年日本侵略者通过伪满洲国掠夺东三省资源的见证。  支票为纸质,保存完好,长14.9厘米,宽10.6 厘米(图一)。票面正中及左侧骑缝处隐约可见“益发银行”四字篆书行标。支票文字竖排,从左至右为:  支 票  国币壹仟伍佰圆整」  右开金额务希与此支票交换」支付与持到人是荷」  康德11年1月9
期刊
【关键词】河南禹州;杨庄;汉墓;发掘简报  【摘 要】2010年,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禹州市杨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本文对其中的M101东汉墓进行了报道。这座墓葬出土有陶器、铜器以及铜钱,且出土的陶器种类较多,为研究该地区生活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杨庄墓地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的张得乡杨庄村东北处,东北距离禹州市区约5.4公里,东南距省道231线0.34公里,
期刊
【关键词】河北井陉;尹家湾李氏墓;五代前期;井陉窑;注壶  【摘 要】井陉尹家湾五代纪年墓(918)出土的白瓷注壶,为注子向执壶的形态过渡形式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可靠标本。由此,为充盈着民族特色、琳琅满目的各色中国古代珍贵瓷质执壶,发现了雏形的准确产生时间和难得初始形态,揭示了器物演进的主要动力是生产与生活功能提高的需要,美观则是第二动力。  1978年,河北井陉县尹家湾五代李氏墓出土了17件瓷器与三
期刊
【关键词】河北;蠡县;王庄;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摘 要】2014年7月至8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保定市文物管理所、蠡县文物保管所组成考古队,对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工程蠡县王庄段发现的8座唐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虽早期被盗,但形制多样,随葬品类型丰富,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丧葬习俗、墓葬形制等提供了一批重要资料。  2014年4月,在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保沧干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