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aa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郑重指出,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十分深远的指导意义。高等学校担负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责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根本任务。高校德育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一项战略工程。因此,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德育首位”原则,始终把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其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应有一个充分、全面、科学的认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是否搞好德育,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将“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事业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高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居于极为特殊的地位。德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与阶级性,德育与智育、体育等相互联系、渗透,紧密协调,共同育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社会主?
其他文献
利用2005年9-10月渭河流域内各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资料,对2005年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雨情、水情及灾情进行分析。对洪水的特征,水情、河道的概况,特大洪灾的降水特点进行总结,得
<正> 民族与民族问题,向来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武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去年前苏联的解体及东欧诸国因民族利益冲突引发出的各种矛盾,直至目前南斯拉夫境内因民族问题尚未停息的战争硝烟,都一再向世人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是在当今动荡的国际风云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予以认真对待的“热点”问题。
<正> 一、坚决抗日,誓死收复旧山河万毅原名万允和,1907年8月8日生于辽宁省金县四十里铺的一户农家.8岁时,入蒙学堂.1930年6月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同年7月,调到东北军第二十旅二十团任少校团副.1931年9月18日,万毅所在3队到南满铁路西侧训练,并且随身携带武器弹药,这是与以往训练不同的.说明东北军的当权者们已在相当程度上知道了日军将有异常行动的消息.果然,当夜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万毅所在部队因远在郊外,士兵们没有听到炮声,还蒙在鼓里.在蒋介石“不抵抗”的军令下,部队撤到锦州
<正>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是地区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而这种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沿海与内陆之间的差距。 1982年,国家计委和统计局发出了《关于沿海和内地划分问题通知》,通知规定了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包括现在的海南省),和广西等11个直辖市、省和自治区为沿海地区,其余省和自治区为内陆地区。这通知标志着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已经达到用行政方式将这两个地区划开的程度。
<正> 贫困地区人口质素的提高是实现脱贫与经济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扶贫措施有效发挥作用的首要前提之一。这是我们对吉林省西部地区典型贫困县——通榆县进行人口经济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本结论。1989年,通榆县农村的人均收入虽已增至480元,比1980年几乎增加了一倍,但它并不稳定,增长“后劲”不大,其原因主要是靠发展单一的农业而增长的。为了从根本上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其“造血”机能。这是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对策之一。
国际新格局的形成是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进程。在国际政治上,将中经"一霸回归"、"三强抗争",进而走向多极世界。在国际经济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将中经"起步"、"助跑"和"起飞",进而刷新国际市场面容。世界是转化过程的集合体。面对世界性的政治抗衡与经济竞争并行的转化时期,人们要审视冷战与冷和、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物质与精神的三个方面的战略变位,以助推国际结构转化的进程。
<正> 《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7月版),笔四卷一《战国策》条云: “刘向序《战国策》,言其书错乱相揉,莒本字多误脱为半字,……”这里的“莒本字多误脱为半字,意不通,实在令人费解。《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是南宋的大学问家,想来不至出现此种错误。莒,《说文》云:“莒,齐谓芋为莒,从艹,吕声。”
<正> 欧洲社会历史观的阶段划分,是欧洲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笔者以对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的回答为尺度,把欧洲社会历史观从古希腊哲学家到马克思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即英雄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主观理性史观、客观理性史观和唯物史观。
<正>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体经济?对此,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企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给予明确的回答。《决议》指出:“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中重申了党的十三大的提法:“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市场经济主体是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运行中,国有企业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是市场主体中的主体。培育市场主体的关键卢、和难点,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运行主体。为此,要加快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和市场制度的改革,把主体培育和制度创新紧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