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与情感因素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eng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而认知与情感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因此,认知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 认知 情感 语言学习 关系
  
  一、认知与情感构成一个整体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每个人无论什么时候作出反应都是作为“整个有机体”或“整个人”来作出反应的个体的任何一种行为,既有认知的成分,又有情感的成分。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二、认知对情感的作用
  
  认知对情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知是引起情感产生的一个主导性因素
  情感是人对事物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认知为基础的。人只有在认知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首先,作为一种情境性的态度体验——情绪的产生,包括情绪的类型和强度,都是受到认知的重要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其次,较稳定的,主要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的形成,也是以认知为基础,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都是如此。
  2、认知发展是促进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的情感是不断发展的,这主要表现在种类的不断分化、增加,在层次上由低级向高级,由肤浅向深刻发展。影响情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认知。
  
  三、情感对认知的作用
  
  同样,情感对认知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对认知活动起组织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曼(Hoffman.M.L)根据各个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把情感对认知的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可能引发,终止或中断信息加工
  认知心理学家们常常把感情看作是引发认知工程的促动力量。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中,情感会对认知加工起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引发的,有时是终止或中断的。
  2、情感可能导致选择性加工,即:决定对环境中的哪部分信息进行加工并影响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加工
  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当然,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促进人的发展。但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而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与外向。第二类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
  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不同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焦虑程度不一样。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焦虑导致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时间。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力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导致焦虑的可能性。虽然焦虑影响语言学习,但它是可以克服的。
  与焦虑类似的一个情感因素是抑制。为了保护自我,采取的回避和和退缩行为就是抑制。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嘲讽对自我形象的打击很大。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可能犯错误,而错误有时带来批评和嘲讽。因此,自我形象比较脆弱的学习者往往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抑制行为,抑制也是可以克服的。
  人的性格通常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有人经常错误地将抑制与性格内向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学习。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可能确实与语言学习有关,但它们与抑制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
  自尊心(self-esteem)是语言学习中很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自尊就是学习者对自身价值的计价。无论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自尊都起着关键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护和鼓励的环境中,学习的认知活动最有效,成功体验能激励进一步成功;而屡遭失败会逐渐损害学习者的自尊,从而导致最终的失败。
  动机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又一个重要性因素。它可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虽然外在动机也有利于第二语言的学习,但理智重要的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持续的时间较长,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对语言,语言学习以及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的人际关系。
  移情(empathy》是语言交往中的重要情感因素。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实际上,移情产生的前提是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比如:教师只有把握了自己的情感,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体现移情特征。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舆论。在课堂上,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相同的教育思想和相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当今的语言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些情感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结果。
  在第二语言环境中,学习者必须接受目的语文化。文化涉及一定社会的思想,信念,习俗,艺术,生活方式等。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要,也为人的认知行为和情感等提供发展的环境。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参考书目:
  李双喜“英语课文教學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探讨”,《湖南教育学院学报(长沙)》1995年4月。
  (作者单位:629000四川省遂宁市第二中学校)
其他文献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形式,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诗歌的语言精炼而形象,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它感人的艺术境界,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引起对生活的联想,陶治读者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改革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诗歌仍有其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新教材中诗歌占了很大比例,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也给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大纲》
期刊
语文课充满活力才有无穷魅力。眼下,有不少学生对语文课缺乏兴趣。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但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课上得毫无生气,像一潭死水,让学生讨厌。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究语文课的魅力问题。我认为,教师只有把语文课上得富有活力,充满魅力,才能创造一种艺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以情激情    教书是一门特殊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情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是独立个体,生活中他们有自己的发现,有自己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作文应该是他们表达和倾诉的需要,是释放内心情感,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精神需要。在作文教学中,怎样体现《课程标准》理念,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真实自我的需要,让学生做到以我手写我“心”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们肤浅的看法
期刊
有人在《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中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斯言信焉!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
期刊
笔者從多年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师教得得心应手,让学生学得愉快活泼、兴趣盎然、思维积极,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就必须坚持做到五个改变和做好五个引导。    一、改变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为引导学生细读教材内容入手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每堂新课都是由教师用自己闭门设计好的导语导入新课,然后按自己谋划的线路牵着学生的鼻子完成教学任务。运用
期刊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其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外,还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则劳而无功。笔者从事班主任工作多年,总结出“倾听、谈话、迂回、宽容”八个字,现谈一谈认识。    一、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倾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
期刊
初一学生,在小學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上有些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知识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要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可能,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进行分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是:课内分层实施,提高课堂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差异发展;设置弹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  【关键词】分层 差异 弹性 层次性 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有序的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广大教师经过新课程的知识培训,虽然基
期刊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创新的人才需要创新的教育来培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创新的基石    有关研究表明,人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要有自己的心理空间和物质空间,即有一个宽松、开放、自由的环境。在课堂教
期刊
教材上有六组诱导公式,前四组为与、-与、与、与的关系,为同名三角函数,可以概括为“函数名不改变,符号看象限”来记忆。后两组为、分别与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迶来记忆。而这六组诱导公式可以用“”与的三角函数关系来表示,也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迶来记忆。其中,“奇”、“偶”是指整数k是奇数还是偶数,“符号”是指把看作锐角时,所在象限原名函数值的符号,“变”则是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