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wan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淮安,人们自然会想起韩信,想起梁红玉,想起吴承恩,想起关天培,想起周恩来……一连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名人、佳人、伟人,耳熟能详,难以忘怀。
  然而,水是文明的载体,淮安始终与水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的淮安,因淮河而得名,因淮水而得利。
  隋炀帝是位雄心勃勃而极具智慧的帝王,他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干脆把东西南北都用水连起来,变成一个大水系。在此之前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位帝王能有他这么大的气魄。
  古城淮安(原名淮阴),是南水北调东线扬州向北送水的必经之地。
  淮安,地处苏北腹地,南连长江,北通黄河,东临黄海,史籍中称其为“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中”。京杭运河、废黄河、盐河、淮河干流在境内纵贯横穿,襟带洪泽湖、白马湖、高宝湖等河湖水域。
  在历史上,淮安从来就是个“江海通津”之地。从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存———青莲岗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在耕作层以下2米处有大量黄沙,沙中伴有贝壳、木块等物,表明7000年前此处是紧靠大海的沙堤。
  据《史记》载,淮安在夏朝即有“陆则资车,水则资舟”之便。
  对淮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大运河的开凿。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开凿古邗沟,沟通江淮。长江流域的军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后上车马;黄河流域的军旅乘车马南下,到淮安下车后上船,“南船北马”汇聚淮安的局面开始形成。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而淮安由于地处南北要冲,成为漕运的重要孔道。淮安在隋唐时期曾繁华一时,特别是商品贸易在唐代十分兴旺,吸引了包括大食、日本、新罗等国的海内外商人,到了夜晚,“千灯夜市喧”、“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淮安逐渐发展成为运河沿线的一座名城,有着“淮水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和淮阴侯韩信的命运比较相似,淮安的命运是“败也黄河,成也黄河”。1194年,黄河从阳武决口夺淮,从此淮安水患不断,一度流传“倒了高家堰(洪泽湖大堤),淮扬二府不见面”的民谣。高筑的“镇淮楼”,虽有借此“震慑淮水,保一方安澜”之梦,但是洪水依然凶猛惨烈。由此,淮安漕运受阻,日显衰败。
  明朝嘉靖之后,黄河再次改道并截弯取直,又使京杭大运河实现了南北航运的贯通。15世纪至19世纪中叶,淮安迎来历史上持续了四百多年的第二次繁荣,元、明、清三代的京杭大运河上漕运总督府,就设在了这里。鼎盛时的淮安,竟然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
  因水利而盛,又以总漕、总河驻节淮安和清江浦的兴起为标志,明永乐年间,陈瑄驻节淮安,总督漕运,利用宋代开挖的沙河故道,在淮安开凿了20公里的里运河,引淮安城西管家湖的湖水入淮,从而孕育出了大运河沿线的“清江浦”。设在淮安的漕运总督府,每年指挥整个运河上的12万漕军,从江南的各个省府道集中400万担漕粮,通过运河,浩浩荡荡地运向北京。漕运总督之所,商贾云集之地,盛极一时。
  作为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的城市,它的每一次辉煌,都与水利有着难以割舍的纽带联系。作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淮安,对于国家南北大动脉治水地位的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当地曾有这样的说法:全国水利看江苏,江苏水利看淮安。诚然,这种说法虽非确切,但却反映出水利对于淮安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从淮安的治淮展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代代水利人的足迹。
  淮安地处淮河下流的苏北腹地,境内有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市80%的土地面积处在设计洪水位线以下,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尤其是洪泽湖要承接淮河上中游15.8平方公里的来水,经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河、苏北灌溉总渠等流域性河道,入江入海,历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称。作为“洪水走廊”,处于淮河下流,淮安人几乎吃尽了水环境污染的苦头。治污是整治环境,也是创造发展机遇!淮安人岂能落后他人?
  面对南水北调,淮安毫不犹豫,坚决服从国家大局。从市区污染的根治,到河湖湿地的恢复,到东线调水涉及的截污导流工程,他们都认真梳妆,精心雕琢。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大局面前,淮安人丝毫不含糊,而是以饱满的热情,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治污保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穿越淮安沿线的十多个送水建设工程,还涉及市区里运河、清安河等诸多的治污区域。
  在淮安人的记忆中,过去的里运河,就像是个蓬头垢面的“丑媳妇”,沿河两岸,厂区密布林立,违章搭建随处可见,各种污水直接排入河中,不仅河堤杂草丛生,崎岖不平,而且河面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塑料袋,垃圾成堆,水葫芦疯长,河水浑黑一片,不堪入目,走近河边,恶臭阵阵,路人只能掩鼻而过。
  淮安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母亲河,竟然成了沉重的市容负担。现在要南水北调,里运河非整治不可了!
  说干就干,随即一场大规模整治里运河序幕拉开:
  拆除了沿线码头,搬迁了沿岸低矮民房,清理河道内所有废弃船舶,清理淤泥,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使用,铺设沿里运河和大运河截污干管……
  走进如今的淮安市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清明上河图”:经过整治的里运河,河水碧波荡漾,两岸垂柳依依,绿草如茵,鸟鸣蝶舞。徜徉其间,你会发现,闲庭漫步的游人,聚精会神的钓者……奇特的水乡美景,尽收眼底。特别是华灯初放时,行走在依水而建的休闲走道、亭台之间,远眺近观,里运河两岸,流光溢彩,绵延数里,分外迷人。
  运河沿线水质的改善,还带动淮安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台资集聚的新高地,让“运河之都”重放水彩,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等。站在立交淮河水道和京杭大运河长廊上,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纵横交错的水乡河网,连接江河湖海的水利建筑群,穿梭繁忙的货船港口,顿时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
  南水北调,仿佛为淮安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它正在续写“壮丽东南第一州”的历史辉煌。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前些天吧,无意间就在电视里听到了一首歌:韩磊的《老阿姨》。歌词本就质朴感人,很有些春阳暖意;歌声更是极尽婉转,是那种被压抑后哽咽式的男中音。最要命的,是画面里龚全珍的镜头:这个93岁老阿姨的善良的眼、刀刻的眉、沧桑的脸、朴素的衣,还有那颗火热滚烫的心。画面里当然还有孩子的镜头,一个个青葱的身影、一双双清澈的眼睛、一个个生动的梦想,就那样直扑扑地在眼前闪现着、在脑海建构着。  说实话,龚全珍我并不陌
期刊
还在很早的时候,我就读过明代状元杨升庵咏赞抚仙湖的一组七绝诗。诗很美,给我留下的印象也非常深。  四百多年前的一代才子杨升庵,如果不因“议大礼”而受廷杖被流放云南,那么,诗人就会错过美丽的抚仙湖。杨升庵的心间起伏着的不只是宦海沉浮的惊涛骇浪,更忐忑着前途未卜的内心焦灼。然而,当他踏入神奇秀美的抚仙湖时,迎接他的山水盛宴竟然让他抛开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诗人独立船头,放声吟唱:  通海江川湖水清,与君连
期刊
2015年国庆节前夕,我从广东阳西的建筑工地出发,相约与妻在贵州玉屏火车站会合,一同回乡参加泽维兄令郎的花烛之喜。  妻从内蒙古通辽的家中启程,历经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劳顿,到达玉屏车站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从妻的神色看,虽历经长时间旅途,仍精气爽朗,让我牵挂的心一下落了地。自打妻离开家,我就短信不断,了解她一路的行程情况,我知道妻有晕车的毛病。  战友胜佑兄驾车前来玉屏迎接我们。与胜佑也有十多年没有见
期刊
拜谒应天书院,作别“应天大讲堂”,一位年过六旬的文史专家认真地说:“你们看文化,到了商丘,不去芒砀山,是件遗憾的事情。”  芒砀山,一座浸泡在汉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小山,《史记》《水经注》均有记载。像古埃及的金字塔群、北非撒哈拉沙漠的“火神火种”壁画、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百慕大三角区、玛雅文明遗址等世界奇观一样;也像中国的西安兵马俑、湖北神农架野人足迹一样,芒砀山位于神秘的北纬32°区域,一脚踏四省
期刊
安丰,苏北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千年古镇,一座与苏南名镇风格迥异、文史内容独具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安丰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明清时期,由于盐业极盛,曾经名冠“淮南中十场”之首。  安丰,濒临于黄海之滨的这一年轻而又古老之地,成陆于汉代,古称小淘浦、东淘,寄寓东去淘金之意。东晋时隶属于海陵郡宁海县,建镇在唐开元盛世。北宋年间,范仲淹在西溪任盐官,筑成捍海堰(今范公堤)后
期刊
宝塔就站在我老家的后山顶上。  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你一定会肃然起敬,这哪是塔啊,分明是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传说,南宋末年,县令在全县征集能工巧匠,花了几天几夜,精心挑选了好几百名匠师,历时整整两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宝塔。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项巨大工程,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走到塔前,你一定会被它的气势所征服。一千多年风沙尘埃的雕琢,一千多年雨雾雪水的滋润,每一块石头都是那样的沧桑、古朴,
期刊
在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我扔下一大堆家务事,提着简单的行囊到了喜鹊鸣叫的地方———茶岔溪。  鸟语花香茶岔溪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恩施最南端来凤百福司镇的新安村,成片的油菜花,房前屋后粉的桃花、杏花,白的李花、梨花,还有樱花、紫堇花……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有的妖娆,有的妩媚。刚进村口,就听到竹林里喜鹊叽叽喳喳热闹叫个不停。彭兄一声口哨,村口的黄狗、黑狗不但不汪汪,还箭一样飞来,摇头摆尾,迎
期刊
摘 要:为分析不同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以南京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PXRF法测定重金属Cr、As、Ni、Pb、Zn、Cu在不同功能区土壤中的含量。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水平评估。结果表明: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地质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论完全一致,其污染程度为Cr>Pb>Zn>Cu>Ni>As。污染负荷综合指
期刊
已经没人能记起什么时候就有了这条巷子,相传是明朝的一位县令大人下令用青砖铺设它。  斑驳的痕迹诉说着时光的久远。巷口的石碑上,字迹已快与石块混为一色。千蹄万印给巷路平添的是凹凸有致,光和影的合作,让你分不清哪是低洼,哪是平坦。青石的颜色也颇有意蕴,当着风口的砖块,已被划成了灰黑,而房檐下无阳的一隅,早已覆满了苔藓,辨认不出是砖青还是藓青。巷的西边,多的是低矮的土房,所以,尽管悠长,却不幽暗。放眼望
期刊
少小离家赴台留美 从事人类遗传研究  1947年,陈士翰在平阳水头中心小学毕业后,家乡再没有适当中学可念。当时台湾教育比较发达,工作机会也较多,1947年初开始在台湾任教小学的父亲陈尚策(1907—1994),建议儿子去台湾继续读书,享受中学教育。1948年1月,12岁的陈士翰和17岁叔叔陈尚贤离开平阳水头,在鳌江匆匆起身坐上一艘二百多吨的人、货混装的渔船赴台湾基隆。此后64年从没返乡,只有把家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