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和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n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65岁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LA)和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208例非瓣膜性AF患者,根据食管超声(TEE)结果分为两组:LA和LAA血栓组(23例)和无血栓组(185例).对患者既往病史、烟酒嗜好、临床检验指标和超声影像学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左心房内径为(42.2±6.5)mm比(34.9±4.4)mm,P=0.000);左室舒张未内径为(48.5±5.7)mm比(45.7±4.1)mm,P=0.000;左室射血分数为(59.3±1.3)mm比(65.1±6.6)mm,P=0.050;纤维蛋白原为(3.5±1.0)g/L比(3.0±0.7)g/L,P=0.000;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史分别为6/23、7/185,P=0.000;胸片心胸比增大分别为20/23、60/18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211,95%C/1.062~1.381),胸片心胸比(OR=5.242,95%CI 1.138~24.144),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5.881,95%CI 1.152~30.008)和纤维蛋白原量(OR=2.242,95%CI 1.152~4.805)是LA和LAA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当≤65岁非瓣膜性AF患者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抗凝治疗,以预防左心房血栓。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外源性 p21~(waf1)-p27~(kip1)基因联合转染对人乳腺癌细胞细胞增殖及中心体复制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分别将构建的plRES-p27~(waf1)、p27~(kip1)、pIRES-p21~(waf1)-p27~(kip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常规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未转染组、转染空质粒组细胞做对照,Western免疫印迹法验证转染前后p21~(
目的 通过候选基因SIM2上功能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的筛查,探索SIM2与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脊柱侧凸(CS)及其不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127例中国汉族CS患者;127例对照为性别、年龄、民族与病例相匹配的非脊柱侧凸患者.用QIAampDNABlood Mini Kit法提取外周血样本的全基因组DNA,根据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提供的基因型数据,选取SIM2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
期刊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影响.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单纯行CABG术的患者140例,其中71例入选他汀组(术前1周服阿托伐他汀20 ms/d),69例入选对照组(不给予阿托伐他汀).使用心电监护仪对CABG患者进行术后持续心电监测至少7 d,记录房颤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72 h、7 d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期刊
病历摘要  患者女,67岁,因发热、气短、肌痛4个月,咳嗽咯痰半月于2008年1月22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伴气短,全身肌痛.自服抗生素无效。
期刊
目的 回顾性总结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成形术(PBPV)在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及6~32个月随访情况.方法 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复日.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行PBPV的18例6个月以内重度和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小婴儿.年龄8 d~6个月(86 ±63)d,其巾极重度肺动脉瓣狭窄11例,包括2例新生儿.12例采用全身麻醉,6例采用骶管加静脉复合麻醉.球囊直径为5~15 mm,其
目的 多中心观察不同抗凝溶栓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度.方法 将临床确诊的DVT患者随机分为不同治疗组,A组用巴曲酶,B组用低分子肝素,C组用巴曲酶与低分子肝素合用,D组用尿激酶与低分子肝索合用.定期观察患肢肿胀消退情况、凝血象的变化,以及副作用发生的频率及程度,记录相关数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 各组治疗措施(与右侧比)都能减轻患侧肢体的肿胀程度(P<0.05).
目的 评价北京奥运志愿者和奥运工地务工人员在服用国产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可唯适)后的不良反应、免疫和流行病学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观察大学奥运志愿者服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疫苗保护率;用ELISA法检测2个奥运工地的务工人员服苗前后不同时间抗霍乱毒素抗体(CT抗体),比较阳转率及抗体持久性.结果 大学志愿者服苗后的总不良反应率为0.38%;不良反应主要是腹痛、腹泻等,均为轻度-过性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s)和过氧化物酶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交叉对话对大豆苷原防治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的作用.方法 将4个月龄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戊酸雌二醇组(E2)、去势+高剂量大豆苷原组(H-Dai,200 mg·kg-1·d-1)、去势+中剂量大豆苷原组(M-Dai,50 mg·kg-1·d-1)和去势+低剂量大豆苷原组(L-Dai,10 mg·kg-1·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