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的疗效观察

来源 :浙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od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分析观察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异常步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机器人对照组和头针对照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的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其中试验组及机器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运动康复治疗及头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而头针对照组不增加;试验组患者头针治疗与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同时进行,机器人对照组及头针对照组患者的头针治疗与常规运动康复治疗中的步行训练及步态矫正训练同步进行.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测定Fugl-Meyer评定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步行时的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及患侧支撑相期髋关节伸展、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跖屈的峰值力矩等三维步态参数.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FMA-LE、MBI评分、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FMA-LE、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MBI评分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明显为高(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步幅、步速、步宽、双足支撑百分比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步幅、步速较头针对照组患者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试验组患者步速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3组患者治疗后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试验组与机器人对照组患者髋、膝、踝关节峰值力矩较头针对照组均明显为高(均P<0.05),试验组患者膝关节峰值力矩较机器人对照组明显为高(P<0.05).结论 应用头针治疗联合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态,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 基于细胞焦亡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构建肝细胞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并进一步探索该模型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状态的预测效能,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方向.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365例)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231例)下载有关肝细胞癌样本的细胞焦亡和炎症反应基因的mRNA数据,通过Lasso Cox回归分析构建肝细胞癌预后风险评估模型,计算细胞焦亡与炎症反应评分(PIRS).采用R语言进行生存预后分析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以及肿瘤免疫功能障碍与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标准梨形球囊与非梨形球囊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PBC的患者70例,根据术中影像模式变化分为标准梨形与非梨形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及并发症(面部麻木、咀嚼肌无力、味觉减退)发生率.结果 PBC中球囊形状的变化遵循特定的模式;标准梨形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非梨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标准梨形球囊患者
脓毒症是临床上危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其在诊断、监测和治疗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死亡率仍然很高.研究证实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能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脓毒症不同阶段,代谢特点不同,患者对营养物质和能量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是临床上面临的一项挑战.本文主要分析总结脓毒症代谢特点、营养支持策略和营养素选择等方面,为脓毒症营养治疗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