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是学会学习的关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i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是比学校教育、教学更为广泛的概念,《辞海》中的解释有三点:一是,学,效;习,鸟频频飞起,指小鸟反复学飞。二是求得知识技能。三是指个体经过一定练习后出现的,并且是后天习得的能够保持一定时期的某种变化。是個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上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根据不同的假设曾形成诸多不同的学习理论,现在的研究侧重于不同理论的融合以及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概括学习的特征,在行动上是效仿和练习、在知识技能方面是需求和获得、在技能和心理上是保持和适应变化,并且有不同的理论指导学习实践。
  关键词:培养;良好习惯;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68-01
  0
  搞清学习的概念和意义,对于促进今天建设学习型社会、贯彻终身学习理念,特别是对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更集中更典型地体现着学习的特征。作为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研究学习,学会学习,指导学习。
  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的成绩,成绩是学习的结果和反馈,学校教育教学要符合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使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长期而用心培育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教育教学工作全部的内涵。
  注重学习过程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会学习中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作用,这个论断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尤其在当前全国兴起的“新教育十大行动”中更加凸显和发展。新教育行动针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专门提出“推进每月一事”行动,目的就是将教育的重心置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由于“十大行动”是互相贯通的,所以培养良好习惯可与阅读、写作、课程、课堂、班级、口才、社会、教材、家教等结合起来一以贯之,可以说良好习惯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是学会学习的关键。为此2016年11月13日,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发出倡议,在新教育实验学校推行“每月一事”的实验。2010年4月12日,新教育研究会与江苏教育报刊社《初中生世界》编辑部联合举办初中教育论坛,观摩海门初中“每月一事”及“德育特色”项目建设现场,探讨新教育实验在初中学段的发展问题。2011年5月3日,昆山新教育实验区举行“理想德育——每月一事”全国开放日,用推进“每月一事”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把教育工作中“德育为首”的要求与教育的基础工作相融合,由此形成了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的推进“每月一事”理念。
  曾有学者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对家风家教中的良好习惯的扩展、强化和传承。正如印度谚语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新教育把“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民意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之所以要推进每月一事,是由于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看作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理念。什么是学生一生最有用的东西?无疑是伴随他们的良好习惯: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感恩的习惯,健康的习惯等等。同时,根据心理学的习惯形成原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左右的强化。在学校中,推进“每月一事”,重点培养一月一个好习惯,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有了抓手,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过程和进步的阶梯,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学校从推进每月一事的行动研究中,逐渐形成了多主题加时限、个体性大众化、关键点常规制、先规范后突破、多细节重提升的原则和做法。多主题加时限是指要制定推进“每月一事”的方案,包括主题阅读、实践、展示、评价四个环节,根据学校实际和每月的自然规律,从一月到十二月都安排相应的活动,通过这些主题活动,使各年级的学生养成一系列当下有用终身有益的习惯。个体性大众化是根据人的个体特点,从学校集体倡导和规范的要求出发,使个体在团队中成长,以团队带动个体适应转变,团队的力量和环境是每个个体形成统一规范行为即良好习惯的绝妙关键之举。关键点常规制立足于习惯是自觉无意识行为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地施加外部影响和控制,使转变成为常态,使习惯成为自然。学校教育教学中,抓住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强化养成那些有益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创新能力、人格健全的倾向和行为方式,减低或消除那些不良习惯得以存在的条件和因素,注重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使良好习惯的养成成为常态,使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自然而然的不觉意间生成并保持,这符合习惯的本质属性要求。先规范后突破要求从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依一定的标准去组织实施的,同时又鼓励学生从良好习惯中受益、生发、创新、成长。循规蹈矩是基础积累,创新发展是生长结果,在更高一层新的基础上再积累再生长,无尽的延展下去。多细节重提升强调推进“每月一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化,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的知识、成长中的步骤,都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承载点,都要指导有方,欣赏嘉许,并随时矫正,可控可塑,长期坚持,从具体做起,重点在坚持、连续,不断提升良好习惯品质。
  在学校推进“每月一事”的行动中,注重把良好习惯与思想品德教育、学科知识教学、各项文体活动、家教优秀传统、专项强化训练、个体兴趣特点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思想认识、滋养文化知识,学生体验感受、家教学校配合、专项讲座深化、发挥兴趣引导等方式,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得到养成,学会自觉、主动、科学、有效地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这门学科是源自生活的科学,因此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更是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变得更为重要。文章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说数学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将来立足社会的一项基
摘要:“读者意识”是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对读者的阅读期待、需求、喜好等因素加以关注并以此影响写作行为的写作理念。本文阐述了关注“读者意识”的四个方面。  关键词:高中作文;读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125-1  夏丏尊先生曾说过:“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
摘要:中职阶段的首要教学目标即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应用型人才。数学科目也不例外,与机械、计算机、建筑、电子等学科具有密切关联性,学生唯有在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基础上,方能够高效率掌握专业技能。鉴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了中职数学的教学现状,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期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数学;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  所谓项目教学法,即指基于实践任务而展开
多吃坚果和鱼类可预防老人失明  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澳大利亚跟踪研究2454人的饮食情况后发现,对每周吃一两次坚果的人而言,他们10年后患老年性黄斑变性的风险降低35%;对于每周吃一次鱼的人,这一风险可降低31%。   研究人员珍妮弗·坦在美国《眼科学文献》杂志中写道,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一种假设,即增大对含ω-3型脂肪酸食物如鱼类的摄入量,可能预防老年性黄斑变性。    男性保持适量雌激素对心脏有益
摘要:平实高效课堂的建立,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发展自身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五步导学教学方法建立平实高效教学课堂,有效提升初中生的道德法治素养水平。本文对五步导学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利用五步导学建设《道德与法治》平实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探究,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
摘要: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除可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良好推动作用外,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创造力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本文首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基本原则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政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为推动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学生
甲状腺癌该如何治疗  我父亲今年72岁,在2006年被诊断为“甲状腺头状癌侵犯气管并肺转移”,同年11月做了手术并口服碘-131。现经CR、CT检查,结节有所增大、增多,今年有两次因咯血住院。请教专家:以前的治疗是否有误?今后应如何治疗?  广西 罗读者  罗读者:  你父亲的诊断明确,甲状腺癌并气管及肺多发转移,接受了手术治疗及碘-131(131I)治疗,治疗符合原则,并已维持了7年,延长了寿命
高血压、糖尿病,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两大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它们危害极大,用药也是漫长的过程。从药物的作用时间来考量,它们都有长效药和短效药之分,但两病的用药原则却大有不同——高血压、特别是血压波动的高血压,用药上应尽量选用长效降压药,以达到24小时内平稳降压的目的。而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长效降糖药虽然更方便服药,减少漏服等意外,但和短效降糖药相比,却未必是上佳的选择。  糖尿病的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学生习作中语言贫乏、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等现象屡见不鲜。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大阅读”中丰厚人文积淀、在“巧想象”中拓展写作空间、在“真生活”中增进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掘开写作的“源头活水”,由碎片化、浅表化习作走向有创意、有质量的表达。  关键词:写作教学;深度表达;源头活水;路径方法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是不少学生语文学习中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把握与运用数学教材,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数学思考;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引发数学思考。  关键词:引发;把握;运用;组织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1-120-1  所谓数学思考,就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去理解和发现生活中或自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