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秉文教师教育思想初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ming15898575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秉文(1880—1969),中国近代教育家。1896年毕业于上海清心书院。1908年赴美留学。1914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教务主任、校长。1921年,出任东南大学(以下简称“东大”)第一任校长。20世纪20年代,他连续三次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世界教育会议,并连续三次被推举为世界教育会副会长。他是国际舞台上最为活跃的中国教育家之一。他秉持“通才与专才平衡、人文与科学平衡、师资与设备平衡、国内与国际平衡”的教育方针,将“以师为本”“寓师范于大学”的思想贯穿于办学实践中。郭秉文不仅使南高师和东大享誉国内,他的关于教师教育的思想更具特色,既对当时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又对当代教师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一、教师的任用
  与大多数教育家相同,郭秉文认为,一所大学的师资力量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保证。因此,他认为办学的首要任务是聘请优秀教师,并为此不遗余力。
  1.广延国内名师
  郭秉文礼贤下士,聘请名师有自己的主见。他以自己“平、和”的人格魅力,为学校积累雄厚的师资力量。每个学科基本上都有多位学术水平出色的专家学者。他们之中,既有思想相对保守的吴宓、胡先骕等,也有比较激进的杨杏佛、杨贤江等。教育界人士都以能够被东大聘用为荣。这些优秀大家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东大的师资力量。
  2.招募留学生
  郭秉文非常重视吸纳留学生,以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国外考察之余,他经常设法向各校探听中国留学生的情况,通过听课、观察和面谈等方式深入调查,并亲自走访中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诚邀具有真才实学的留学生归国后在南高师和东大任教。据了解,在东大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中,大部分曾在美国留学。1918年,在郭秉文的大力支持下,由数百中国留美学生组成的中国科学社迁到南高师。这些留美的中国学生不仅凭借较高的学术水平积极参与南高师和东大的教学、管理和科研,更成为美国大学模式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尽揽国外大家
  郭秉文不仅延聘国内著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更亲自到国外邀请世界知名大师来校讲学。192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孟禄博士来东大参观讲学,并建议国际教育会每年为东大提供优秀师资演讲和任教,帮助东大从卡内基基金会获取数万美元购置心理学检测仪器。20世纪20年代初,孟禄又大力促成东大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合办工科,对东大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此外,美国教育家杜威、德国新活力论创立者杜里舒、英国逻辑实证派大师罗素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等知名学者均来过东大讲学。还有,数位美籍教师任教于东大。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东大的国际声誉,更把重要的学术思想带进东大,既调和文理,沟通中西,又开阔师生眼界,活跃学术气氛。
  4.开拓教师国际视野
  郭秉文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注重学习与交流,认为教育既要立足于国内的实际情况,又要放眼国外。首先,郭秉文经常派遣东大的教师出国学习与交流,以开阔眼界。例如1922年,东大派出教育科的王克仁、邰爽秋,化学系的张江树等10人赴美留学深造。后来,这些留美人员大多成为国内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其次,郭秉文积极奔走于世界各地,考察各国高等教育情况。1915年春,赴欧美各国;同年6月,赴日本;1917年,到日本和菲律宾;1919年,到英、意、德、法、日和瑞士等国家。每次考察回校,郭秉文都要与师生交流学习情况。
  二、师范生的培养
  1.“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
  郭秉文执掌东大,贯彻实施“三育并举”的办学宗旨。所谓“三育并举”包括三方面:一是坚强的体魄,二是充实的精神,三是道德、学术和才识。“三育并举”旨在促使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成为一个对国家负责的国民。郭秉文坚信:“欲广求知识于世界,务使同学们放宽眼界,开拓心胸,则爱国之心,油然而生。”在办学措施方面,他提出“严格甄审,宁缺毋滥”的招生原则,并把心理测验运用到入学考试中。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师范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范生不仅要具备普通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要重视教材教法的精研和器识抱负的秉持。另外,他格外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同时,他主张男女平等。当时,他主持的东大与北京大学同时招收女生,为女子获得受教育权作出重大贡献。还有,他提倡学术自由,发扬科学精神,鼓励实验研究。
  2.“平正通达”的培养目标
  在郭秉文看来,一所学科单一的师范院校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而一所学科专业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因此,郭秉文认为要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必须将高等师范学校并入综合大学,将师范教育放在综合大学教育的大背景下,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因此,他效仿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兼办师范学院的办学模式,提出“寓师范于大学”的观点。1921年,他在南高师的基础上创立东大,并保留南高师的师范专业,使“通才”与“专才”的培养有效结合,成为当时全国众多国立大学中唯一一所设立师范专业与教育科的综合性大学。
  郭秉文既立足师范教育,又不局限于师范教育。他提出一所学校既要设置偏重基础理论学习的“正科”,又要设置农、工、商和教育等偏重应用的“专修科”。大学既通过“正科”为学生提供基础的、全面的理论知识,又通过“专修科”使学生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例如他主持的东大,既有“注重通才教育”的国文、理化部的本科,又陆续增设“注重专才教育”的体育、英文、教育、农、工、商等专修科。此外,东大实行必修、分组选修等选课制度,以保证每个学生既接受广泛领域的教育,又接受特定学术领域的训练,既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又保证学生成才的需要。
  东大的文理学科之齐全,开当时风气之先,在全国居于首位,并突破了一般师范院校偏重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模式,形成了科学与人文平衡的学科格局。
  在郭秉文看来,高等师范学校的职责是培养合格的中等以上学校师资,中等以上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学科文化知识。为此,他主持的南高师突破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既为普通中学培养师资,又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
  3.鲜活创新的教师培训方式
  在教师培养方式上,郭秉文提出各学校师生互相交换、互相考察和出版物互相参阅等方法,以加强各组织和学校的教育联合,建立国际大学联盟,并开设有关外国文化与国际问题的课程等。
  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郭秉文主张校内各科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授单一课程。例如留学归来的教师,无论是从事文科教学,还是从事理科教学,都应担任相关的外文课程的教学。
  郭秉文认为,我国的传统教育忽略了教育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因此,他强调教育应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于是,他大力推行“研究——教授——推广(或实验)”的教学模式,鼓励文科学生的写作贴近社会生活,要求理科学生动手实践、多做实验,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吴婵 万驰 梁金)
其他文献
广播技术的数字化为地面电视广播提供了新的组网方式——单频网(SFN).相对于传统的多频网(MFN),单频网具备诸多优势,例如提高地面电视广播的频谱利用率,便于通过补点扩大覆盖
期刊
宁波广电集团所属宁波电台调频发射台原位于市中心,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射天线已被临近的超高层建筑团团包围,调频广播信号受到严重阻挡,致使覆盖盲区增多,人民群众意见日
歌华有线新总前端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现代化的有线电视网络总前端,是一个统一管理、分区域、网络化部署的,包括了信源子系统、主前端子系统、区域前端子系统、本地前端子系
请不要胆怯,不要说:我自己不懂得什么,我怎么教导自己的孩子呢?你不懂,这是可能的,但只要你想懂得某些事情的话,这还不是什么聊不起的坏事。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懂,那么可以像孩子那样
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机遇期,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者从正确定位、练好内功、坚持创新、不断改革等方面论述了
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监管平台系统是首次建立的国内规模大、范围广、功能全、自动化程度高的有线数字电视监测系统。通过建立此系统,可以对全国有线数字电视播出、传输质量进行
三次转折志不移心系通信终如愿1939年夏秋之交,孙宝传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乡村小学教师的家庭,家境贫寒,四岁丧父.父亲一去世,四个姐姐都失了学,过早地出去谋生,妹妹不得已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