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品百岁香的禅意之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lfxzq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饮岩茶,一般都采用精雅的瓷质盖碗或紫砂壶冲泡,而用建盏作为冲泡和品饮岩茶的工具却从未尝试过。对于建盏与岩茶关联的认知,一直都只停留在文史资料中那段关于宋时文人士大夫斗茶场景的记述。在石老师的禅茶课上,百岁香茶与建盏的结合,让人眼前一亮,它的口感、滋味以及身心的感受都迥异于盖碗冲泡,让人在这浊世中体会了一把完全不同的清幽脱俗。
  ●茶品:洋墩岩百岁香
  ●置茶量:3克
  ●器皿:建盏冲瀹品茗(孙建兴先生作品),日本老铁壶煮水
  古朴浑重的建盏,因其釉料中富含铁离子,能极好地软化水质。而盏形的器形,使茶叶的自然形态能更好地展现。建盏的收边,亦能更好地集聚茶气。当然,日本老铁壶亦是软化水质的上佳之选。
  冲瀹要求:冲泡每一盏茶,动作应极为认真轻柔。因为盏中的茶能感受到泡茶人的心。
  第一步将老铁壶中煮沸的开水缓缓注入建盏内,静待30秒,使盏温热(以手捧盏能感觉到整个盏的温热为佳)。然后将水倒掉。
  第二步将百岁香轻轻置于温热的盏内。细心观察百岁香的干茶,条索青褐,微微泛白霜,尚均匀;带着温热的干茶,香气锐而浓长。
  第三步双手紧握老铁壶,将经过老铁壶软化的沸水沿盏壁缓缓注入盏内。注水时,细致地观察茶遇水时叶片一点点苏醒的微妙变化。水注半盏,没过叶片即可。此时,百岁香的特有的香气愈发明显起来。
  悟韵
  和着茶香的水气升腾,双手捧盏,俯首深深吸入一口茶香,感受茶香在体内的流动,然后彻底呼出体内的浊气,感受心神的旷怡。分三口,将茶汤缓陧地喝入口中,每一口都要听到自己下咽茶汤的声音。在茶汤进入身体后,调匀呼吸,吸气鼓起腹部,呼气收紧腹部,均匀地呼吸三次,感受身体的微妙变化。
  第一口茶汤入口,水中隐含花香,茶汤顺滑、醇和;第二口,茶汤滋味顺滑,更加醇厚;第三口茶汤滋味最为醇厚,毫无苦涩之感。
  三口茶喝完后,再深深地呼吸三次。此时,满嘴萦绕花香,口感和喉韵俱佳,饱满且回甘明显。第一盏茶结束时,茶叶在盏中已经呈现出最自然、最放松的姿态。再以相同的方式冲泡第二、三盏茶汤,并以相同的方式感受茶汤的滋味和身体的变化。百岁香的茶叶内质在第二盏时,完全释放,故第二盏的茶汤最为醇厚,口感最为饱满,身体对茶的感知也更加的清晰。一般认真喝完第二盏百岁香后,多数人会出现打嗝、头部和后背出汗等身体变化。第三盏的茶汤则以甘甜为主,淡淡的茶味和着丝丝的清甜,任凭久浸亦不会出现苦涩感。三盏之后的茶,可自由冲泡品饮。无论以那种方式品饮,丝丝的清甜会持续良久,不见苦涩之感。
  评赏
  因为只有3克的置茶量,且是采用建盏浸泡的方式品饮,故此款百岁香到第三盏时茶味依然明显,实属难得。“以这样方式冲泡过很多茶,正岩的中足火岩茶、桐木关的金骏眉、古树普洱的表现较好。唯独这款洋墩岩的百岁香让人记忆深刻,茶香入水,口感干净醇和。尤其是舒展之后的叶底,如新生叶底般鲜活,充满生机,让人感动。”石老师这样讲这款百岁香。整个品茶的过程中,品茶者之间的交流甚少,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一个眼神,便可说明一切。在第四盏茶汤喝完之后,饥饿的感觉便侵袭而来。
  后记
  一堂完整的禅茶课,就是一次清修的仪式。需要焚香静气,结合腹式呼吸、打坐、冥想等方式进行,总共需要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此次用建盏品百岁香,只能算是禅意的品茗,于禅茶深的修心之行尚有距离。但是,这一次独特的经历,让我感受到,当身心疲惫时,寻一盏、觅一茶,就能摒除杂念、修心悟禅,静享生命的美好时光。
  (本文品鉴茶品由天润万和茶业提供)
其他文献
十年一剑铸茶魂,万众齐心建展馆。  3月12日,我们—行来到许四海的私家园林——百佛园。园外喧嚣鼎沸,园内清净肃穆。一棵棵郁郁葱葱的老树散发着古朴的气息,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照到长廊的尊尊佛像上,无限安宁在当下。  百佛園是以佛像为主体,茶文化、壶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园林。园内的小桥流水,叠石立山,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是集旅游、参观、实训、教学、研究为一体的茶文化园林,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
期刊
6月中旬,某茶叶网站花5万元购买了一饼“88青”普洱老茶,后被多位业内人士鉴定为仿品,并在茶界引发热议。在各执一词、专家都无法判定的情势下。有业内人士居然说出了这样的结论——是否能买到真品茶叶,完全要靠运气。  这样的说法让人哭笑不得。其实当笔者听到这则消息时,只是淡然一笑。对于普洱茶近些年的乱象,笔者想到吴疆在《普洱茶营销》一书上写的“普洱茶拥有众多的秘密,其实都不成为秘密。但却成为实现暴利的武
期刊
据已有的研究,在茶的鲜叶中,水分约占75%,干物质为25%左右。茶叶经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有700多种,其中有机化合物,包括初级代谢产物蛋白质、糖类、脂肪及茶树中的二级代谢产物一多酚类、色素、茶氨酸、生物碱、芳香物质、皂甙等。茶叶中的无机化合物总称灰分,茶叶灰分(茶叶经550℃灼烧灰化后的残留物)中主要是矿质元素及其氧化物,其中大量元素有氮、磷、{甲、钙、钠、镁、硫等,其他元素很少,称为微量元素。
期刊
去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唐茜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繁育出一茶树新品种——“紫嫣”。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典很唯美,而用它试制的茶,泡出的汤色则更是梦幻:先是淡紫,然后逐渐变成葡萄紫、酱紫乃至紫红。  它很像葡萄汁或黑加仑果汁,神秘的紫色颇具诱惑力。不过,它喝起来跟普通绿茶基本无异,鲜醇爽口,并带有一点特殊的花香。  “紫嫣”的选育耗费了唐茜团队十年的心血。它的“梦幻色”,并非像六大茶类那样是加工后
期刊
我喝过不少猴魁,包括亲自到黄山区喝到的茶,茶虽有芬香,饮之甘清甜美,却未能令我感动。而此次遇到的两款猴魁,用心品饮之后,确觉此茶与常茶不同,有些个人独特的品感,也就将它记录下来。  猴魁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安徽的太平县,以其大叶扁平的外形与清甜甘冽之味而令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不明白,猴魁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历史上,安徽盛产尖茶,如泾县特尖等。百年前,当时最好的尖茶,却出自太平县猴坑的茶农王魁成的
期刊
宋人痴迷于茶,也沉醉于花香。于是乎,遂在举国上下引发了一场香茶热。在众多的香花中,茉莉花以清悠素雅闻名遐尔,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更是芳馥了千年的时光,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以淡雅鲜灵之姿,成为中国茉莉花茶中的翘楚。  福州茉莉花茶最早载于北宋词人柳永的《满庭芳·茉莉》:“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北宋时,福建、广东一带的茉莉花就闻名全国,有张邦基《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
期刊
备受关注的“全球茶业第一展”——第十四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3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将于11月21-25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盛大举行。本届展会,规模超过50,000平方米,展商来自中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场全球业界的盛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展会多年来所体现的全球业界“风向标”效应必将令世界瞩目。  广州茶博会在2012年开创全国茶展之先,首次开设“专业
期刊
事茶,可谓器不厌精。究竟其间,方得茶之况味,皆得弄茶之趣。事茶日久,在一水间蓄炉十来只,炭品五六种;安吉竹炉、潮州红泥炉、风炉仔、南丰白泥炉、丽江铜炉、香格里拉黑陶炉、临沧铁炉、泥炉、日本火钵、柴窑烧陶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性格,适宜不同的茶时用之,择日一一道来。  “松下煎茶试竹炉,涛声隐隐起风湖。老僧妙思禅机外,烧尽山泉竹未枯。”清夏微雨后,竹炉内炭红如炽,偶有橄榄炭在火中绽开之声,银壶水沸时
期刊
印象中,论及品茶,无非一茶一席,几人几座,很少会经历这么一场响应各地,百号人聚,内容丰富、场景变换,却又组织有序的循迹品茗会。令人不禁感叹,原来品茗之事,动静皆宜,一切外物,凡与茶相关,皆不显杂。而这一切不能不感恩于《海峡茶道》杂志及金陵茶人老崔,茶友们才得此机会在以“茗读金陵,荷美茶香”为背景下,优雅从容地展开循迹游茶的动态画卷。泛舟“禁地”:一湖烟雨一壶茶  较之往年,南京今年的雨季有些姗姗来
期刊
日本新潟县燕市,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时期器开始生产铁器,此后铁器的加工工艺被一代代的职业匠人所继承和发扬。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这一地区成为东日本重要的生产菜刀、小刀、农具、木工用具、铁钉等的金属制造中心。大约在1764-1771年之间,仙台的铜器制作工匠藤七迁居至此,他带来了高超的“鎚起铜器”制作技术,同时结合燕市地区出产的优质铜材,为此后燕市的“鎚起铜器”工艺奠定了基础。  所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