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起答《精武》读者问(二)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u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韩先生异常强调对抗训练,认为拳术技能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请问您的依据来自哪里?
  答:我的依据,其一来自运动科学,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其二来自事实。
  拳术技能之所以必须经过对抗训练才能在技击中熟练使用,乃受制于拳术技能的特殊性,要解释拳术技能的特殊性,涉及到运动技能的分类,在运动生理学或者运动心理学里,把运动技能分为“开式运动技能”和“闭式运动技能”两种(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法。请参照运动生理学或运动心理学),这两种运动技能的特征和区别,大体归结如下:
  一、在使用闭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不受对手干扰,不必改变预定的技术动作,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等由单人来做的运动,都具有闭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在使用开式运动技能做动作时,则有对手对你实施干扰,这时候你的动作,要随对手的干扰而改变。足球、拳击、摔跤之类的对抗性运动,使用的就是开式运动技能。
  二、运用闭式运动技能时能够预知。在运动结构上多属于周期性重复动作,像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拳械对练等等,什么时候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编排好的,这一场比赛可以重复上一场比赛;运用开式运动技能时,则不可预知,在运动结构上没有可重复的周期性,譬如拳击比赛,在某一时是进攻还是躲闪,是左直拳进攻后转入防守还是闪躲后还以左右摆拳——完全无法预知。运用开式运动技能的运动,这一场比赛中的运动结构不可能完全复制到下一场比赛中。通俗点说,足球、拳击、摔跤比赛没有重样的。
  三、人做闭式运动技能动作时,譬如体操、武术单人空练,只需要“本体感受”来调节(本体感受是“本体感受器”对肌肉、韧带、关节等缩短、放松、拉紧的感知,本体感受器是分布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的感受器);而做开式运动技能动作时,是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其中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凡对抗类的运动,如拳山、足球、摔跤等皆是如此(这一段话因为涉及到运动生理学中有关“感觉与神经机能”的知识,大家或许有些费解,但它是理解“武术要不要进行对抗训练”的关键)。
  开式运动技能(如拳击、足球技能),比闭式运动技能(如体操、武术单人演练技能)复杂。
  大家把开式和闭式这两种运动技能做一对比,会脱口而出,说: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没错,很明显。拳术技能在运用时(即在武术技击中),会时刻遭受对手的干扰,你的技术运用要随对手的改变而改变:拳术技能在打斗中如何施展不可预知:人在打斗中,不能只关注“本体感受”,必须时刻紧盯对力,寻隙进攻或提防对方的拳脚,或在近身击打中做身体的俯仰闪转或兼以出拳踢腿,就是说,人在打斗中要依靠“以眼睛的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
  有一个运动生理学的常识是大家熟悉的(武术类杂志上多次有人提到),这个常识就是:掌握运动技能,就是在神经系统中建立对该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说得细致一点,就是在大脑皮质上形成一个系统,使之对该运动技能产生“自动化”反应(也叫运动的“动力定型”)。这么讲其实仍然很粗略。
  这就告诉大家,你练的是开式运动技能,就要在大脑皮质上形成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如果是练闭式运动技能,就要形成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即练拳击,要在大脑皮质上建立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而不该对大脑皮质胡乱影响,去形成什么非拳击技能的动力定型,形成了错误的动力定型是没有用的。
  那么拳术技能呢?很明显,既然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既然拳术技能的运用要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不能事先预定,且要调动“以视觉分析器为主导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那么拳术的技能训练,当然就要对应这三点特征来进行,在大脑皮质上建立对这三点特征的动力定型。
  拳术技能(包括足球技能、拳击技能),怎样才能实现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呢?这一点其实参照包括武术在内的各项运动的训练即可得知,假如非要理论依据的话,那么,我告诉大家,不管是依据运动训练学原理,还是依据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总的原则是:训练模拟实战。
  只有通过模拟实战的训练,才能使运动技能形成适应实战的动力定型。
  在拳术训练中,对抗训练是对实战的模拟。在拳术训练中,除了对抗训练,任何一种训练都无法模拟实战,就是说,拳术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无法代替对抗训练的作用。
  问:看韩先生的文章,经常是大张旗鼓地吆喝对抗训练。指斥不设对抗训练的拳是假拳。我练武术十几年。虽然没经过对抗训练,但也拳法熟练,难道我练的拳不能用于技击?如果是,请问道理何在?
  答:你的拳能不能技击,去跟人打几次不就知道了。你的拳法能施展到技击中,证明你的拳管用,不能施展,则无用。这个事,你或者我都说了不算。
  这种验证关键看你能不能把拳法施展出来。如果不能施展,只是依仗着身高体壮,即使打赢了也不能说明问题。就像马路上两个没练过的人打架,最后总有一方获胜,但你能说获胜者拳技熟练吗?他根本连练都没练过嘛。
  其实你看了我上一个问题的问答——掌握拳术技能为什么必须经过对抗训练,你对自己提的问题就该明白得差不多了。
  如果非要问我为什么离开了对抗训练就不行,就无法使单人空练,并且已经精熟的拳技用之技击。原因是,一旦离开对抗训练,你在拳术技能上的训练,走的就是我前述的闭式运动技能的路子,因为:
  1、空练缺少对手的干扰,你的动作无法做到随对手的变化而改变。
  2、你空练时,做什么动作都是事先知道的,不具有开式运动技能中“无法预知”的特征。
  3、你在单人空练的过程中,只是本体感受器发挥作用,而非开式运动技能(拳术技能)所要求的“以视觉分析器为主的多种分析器共同参与工作”。就是说,你单练时,注重的只是感知自身肌肉、关节等变化(即本体感觉),而技击恰恰要求你降低对自身肌肉、关节的感知,而把关注的重心由自身转移到对手身上,充分发挥视觉感受、前庭感受等功能。在技击中关注自身感觉是要挨打的。
  因为单人空练属于闭式运动技能,尽管你拳法练得很熟了,但从神经系统来说,你大脑皮质上建立的是闭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与技击所需要的开式运动技能的动力定型,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可进一步从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神经过程的泛化与分化等角度去理解。比如说“抑制”,是在其中包含一个“延缓抑制”。这一术语什么意思不具体解释了,我举例说明,譬如在激烈的技击中,大家都知道,你进攻或躲闪的时机,你截打或闪打的时机,既不能早也不能晚。要恰到好处。而要想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从运动生理机制来讲,你必须在大脑中建立“延缓抑制”(请参照运动生理学)——不同的运动技能要求建立不同的延缓抑制,体操、拳术空练建立的是体操、拳术空练要求的“延缓抑制”,足球、武术技击、拳击建立的 是足球、武术技击、拳击要求的“延缓抑制”。而足球、武术技击、拳击等对抗类运动的延缓抑制只能在对抗训练中建立——非对抗训练建立的则是非技击的延缓抑制。
  唠叨至此。我想这位读者及大家已经能明白为什么离开对抗训练就学不会技击了。
  如果有谁认为武术训练可以超越人的运动生理、运动心理,可以不用对抗训练,我请你举出实例来,哪怕找出一个成功的例子也行。
  从足球、拳击、摔跤到散打、击剑、跆拳道,所有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运动技能,只要离开对抗训练就无法掌握。所以,同样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拳术技能,离开了对抗训练也无从掌握。这跟你是练什么拳的,跟你是王芗斋、尚云祥、吴秀峰,还是普通武术爱好者,统统没有关系。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拳术,都无法超越人的运动生理机制。
  说起来,对抗训练乃掌握拳术技能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简单到如同“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常识,而这么简单的常识竟引起武林巨大的困惑,需要我们掰开揉碎地探讨,这实在是武术的悲哀。
  武术一旦抛弃对抗训练,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它使所有的武术爱好者无一幸免地陷入噩梦,练一辈子也是白忙活。
  所以,有没有对抗训练,是识别真假武术最直观的方法。
  问:韩先生。我练武起步比较晚,已经20岁了,还有希望练成高手吗?
  答:如果你只想成为业余高手,希望尚存。如果你把目标定位在进专业队,比如想当专业散打运动员或参加K-1比赛什么的,20岁起步为时已晚。
  我们先来解释20岁起步为什么进不了专业队。大家知道,专业(职业)比赛对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想成为专业拳手先要练就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即功力),而专业水平要求身体素质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
  专业水平的身体素质所以要在15岁以前开发,是因为这是身体的各项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的最佳发展时期,都在15岁之前,你比如说反应速度和移动速度,最佳发展时期在7至14岁之间。力量中的绝对力量,11至13岁期间增长速度最快(此仅指男孩)。爆发力以7至13岁增长速度最快,到16至17岁增长速度下降。所以说,想大幅度提升爆发力、绝对力量、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在年龄上一定要趁早。另外,要及早发展的还有灵敏性,因为灵敏素质在性成熟之后开始下降。又由于灵敏性受协调能力影响很大,而提高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9至14岁之间,这又提醒大家,练灵敏性也要提早别赶晚。至于耐力,男孩在11岁和13岁分别出现两次发展高峰,过了15岁,耐力增长缓慢。柔韧性不提了,谁的柔韧性好,一准是小时候练出来的(以上数据引自2002年版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和马东梅所著的《运动训练学基础》两本书)。
  这就是说,要想使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达到自身生理的顶峰,必须在15岁以前开始训练。过了15岁,身体素质发展的空间和能够达到的高度就有限了,由此也就丧失成为专业拳手的可能。
  至于为什么20岁开始练有希望成为业余高手,原因很简单,业余圈的人譬如武林,普遍的水平低。这个圈子的人即便是从15岁以前开始练,限于各种不利的条件,譬如训练水平低下,缺乏高水平的比赛,训练时间不够,难以长年坚持系统训练等等,也极难具有专业水准。
  在低水平的圈子里混,常常是你只要练出了中等的技击能力,就很容易见一个打一个,由此冒尖。成为业余高手的秘诀是,狠抓对抗和身体素质两项训练,因为在武林圈子里,尤其是玩流行的传统武术的人,普遍不练对抗和身体素质。
  问:我请教一下韩先生,练武术要想成为高手,至少要练多少年?
  答:不管你是想成为专业拳手,还是惦记着称霸一方武林,做个业余高手,都至少要练五年。高手没有速成的,能够在一年速成的只是基本的技击能力。
  大家知道,练武术,最主要练两大项,一个是武术技能,一个是武术功力(其次是战术、心理和武术智能)。偏偏技能和功力,练起来都非常费工夫。
  我们先来谈技能,有必要交代一句,武术技能指的是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可不是指演练、说手。你要想成为高手,在技能上就要练到在对抗中的熟练运用。不能在义寸抗中熟练运用,成不了高手,练什么也成不了高手。而掌握高水平的技能有一个前提,要求你的技术运用练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形成动力定型)。那么,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练多少年呢?恰好我手头有一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动心理学》(2004年版),我从书里给大家转引几句:“对于一种运动技能,如弹琴、打字、驾驶汽车等,要达到熟练必须经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练习,即可以熟练地运用该项技能。这仅是指一般性的熟练而言。而在竞技运动领域,要形成一种能够在比赛中灵活运用的技巧,显然要经过更长的时间。”拳术技能因为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是一种复杂的运动技能,要想熟练掌握,1000至1500小时显然是不够的。
  而超过1000至1500个小时的练习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假如你每天花一个小时练技术,一年练333天,至少要练4年(练1332个小时)。当然我这是粗算,而且是以中等资质来算的,人跟人的天赋条件不一样,有的人练得快些,有的人练得慢点。
  这么讲了之后大家也就明白了,一个天赋中等的人,要想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仅是技能掌握这一项,大约不能少于四年。
  有人说,我要是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呢?达到自动化的年限不就缩短了一半?能一天练两个小时技术当然好。可是不要忘了,在拳术技术练习的同时,我们还要练功力。一般来说,技术训练与功力训练的比例是1比1(在专业训练中,这个1比1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要随时调整,在训练的准备期约为2比3。在比赛期则调为3比2,请参照运动训练学)。我们就按1比1的比例来谈,如果你拿出两个小时练技术,则意味着你还要再拿出两个小时练功力,兼之每次训练前二三十分钟的拉韧带往往不包括在功力训练里,那么,练两个小时技术的人。意味着他一天要练4小时20分钟。请问诸位,除了专业(职业)拳手,有几个人能一天拿出4小时20分钟练拳?
  对于业余练武术者,即便上班之外什么都不干了,每天咬牙坚持四个半小时,还有一个训练质量的问题。不能保证质量,你练四个小时的效果,还不如高质量地练两个小时呢。所以说,还是一小时技术,一小时功力比较现实(需要强调的是,技术与功力的1比1,是指一周或一个月内两项训练的比例,不是指每天,技术或功力不用每天都练——请参照运动训练学)。
  功力,身体素质训练要搞多少年呢?想当专业拳手的人请参照上一问答。对于广大的爱好者来说,尤其是过了十八九岁的人,要想把你剩余的潜在功力充分挖掘出来,也得练个两三年。
  力量训练快一些,一年半载就差不多。练耐力慢多了,需要三年,尽管业余爱好者不参加比赛,不需要最佳 的耐力,但基本的耐力你得有,因为武术技击的很多训练是在无氧代谢状态下进行的,缺乏一定的无氧耐力你练不下来。而无氧代谢能力(无氧耐力)是以有氧代谢能力(有氧耐力)为基础的,所以耐力还得当成一项内容练,哪怕你每次只练20分钟,一周练二三次呢,你也不能放弃。
  速度的提高有赖于力量,用句运动生理学的话说,没有力量就没有速度。离开力量峰值,别谈最快的速度。这就意味着,练速度需要的年头无法短于练力量的年头。
  灵敏性要练多少年更难有准确的说法,因为灵敏素质的综合性更强,它受爆发力、动作速度、反应速度、技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既然受这么多因素的制约——连技能水平都会影响灵敏性,大家说,这以众多素质为基石的灵敏性,不也得练3年啊(当然是与其它素质混着练的)?
  虽然技能和功力两项是核心,但战术、心理、智能三项“软件”的能力也会影响你武功的发挥,而且战术、心理能力对武功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譬如当你面对一个各方面能力远不如你的人,战术、心理对你的影响微乎其微,但对手若换成一个技能、功力跟你“半斤八两”的人,战术、心理的价值就会突显出来,这时你原先在技能功力上的优势变成零,打斗已异常艰苦而微妙。这样的打斗,就看谁的战术运用灵活,看谁有超强的心理调控能力。
  武术智能主要指对武术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武术智能本来不是决定人武功高低的重要因素,但在武林,尤其对于练传统武术的人,由于武术本身的混乱,武术智能升级为一项很要紧的能力。武术爱好者的现状告诉大家,缺乏对武术的正确认知,无力辨别真伪训练方法,最容易被人引入歧途,把工夫下到无用之处。所以在武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凡集名声与实力于一身的高手,都是在武术智能上出类拔萃的人。
  武术智能因为受年龄、文化程度、自身武功水平等因素影响很大,以致武术智能的成熟往往需要比练技能、功力更长的时间。
  假如你不幸身在武林,又一心想成为高手,那么你的训练,就要以识别真假武术为前提,以技能、功力为核心,以战术、心理为辅助,全面展开训练。这样的训练,少了五年,没有人能够成功。
  问:韩先生在《韩起答<精武>编者问》里说。您的学生有很多人练一年就能打,有的人还很能打,他们是高手吗?
  答:一年造就不出来高手,这是肯定的。一年只能使接近高手的人成为高手。我的很多学生能打甚至很能打。是定位在武林圈子,是与普通的武术爱好者比出来的。
  我说的能打,指掌握了基本的格斗能力,离高手距离还很远。
  至于有人跟了我一年就很能打,是因为他们追随我之前就有身体和技术两方面的基础,比如我的两个学生,一个在来我这儿之前已拿过2005年《武林风》中的70公斤级散打冠军。一个从小练过短跑、击剑和散打。对很多有基础的学生,我所做的,一是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好上加好,二是纠正技术细节和增加必要的技术训练,三是进行各种由简单至复杂的对抗训练。
  他们有的人综合条件很好,如果自身追求再高些,能多投入一些时间训练,完全有希望达到高手水平。无奈受工作家庭等原因拖累,他们连每天一个半小时的训练都难以保证。不过我从来不责怪他们,练武术毕竟不是工作,他们能矢志不渝地跟武术不离不弃。已经是我的好学生了。
  问:依韩先生之见。传统武术和现代散打谁厉害?
  答:找一百个练传统武术的,再找一百个练散打的,让他们按一定规则捉对厮杀,不就比出来了?这样的比赛如果有财团介入,照足球、泰拳的模式搞职业对抗赛,能红火起来也说不定。
  在规则制定上,考虑到全球搏击类比赛的发展潮流是既要人道又要好看,二者舍弃哪一头也干不成。所以像老武林热中的一些明显有违人道的技法,比如戳眼、踢裆、反关节伤害什么的,必须放弃。而像《武林大会》不许打脸的规则,因为有失观赏性,则必须取消——说到打脸,其实不唯独《武林大会》,凡不许打脸的格斗类比赛,譬如跆拳道、空手道(指一些不许打脸的比赛)、柔道、摔跤,观众都不爱看。不打脸的格斗类比赛与真实格斗的差距是最大的,在激烈与精彩的视觉效应上远不如允许打脸的格斗类比赛。如今能让大家掏钱买票进场的搏击大赛,像K-1、终极格斗、泰拳、拳击、散打王,都是允许打脸的。打脸是吸引观众的前提。
  传统武术和散打双方谈规则,我看终极格斗的模式可供参考,去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转播过第四届中国式的终极格斗。拳、脚、摔、地面战、膝顶(可以考虑加上使肘)一齐上,不分回合,输赢不看点数,以自动认输或处于明显优劣势为准。这种规则不管对传统武术还是对散打,谁都没有明显的吃亏占便宜,双方不适应的程度“半斤八两”。
  不过,这样的对抗赛打不了几年,名义上的“传统武术对散打”就会丧失它的意义。因为在相同的规则下,双方很快会打成同一种拳术——双方会逐渐丢弃不适应规则的技术,同时吸收对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技术。这时候,双方中任何一方也不会为了自尊而放弃学习对方先进技术的机会,除非他情愿接受失败。而技术动作恰恰是无法保密的,你的技术只要在比赛中亮相,对方教练就可以一眼看到并学会。能保密的只有训练方法——使技术发挥效力的训练方法。
  到这时,原先的比赛名存实亡,不管如何给比赛重新冠名,该项比赛都从名称到形式上变成不折不扣的武术比赛。
其他文献
我在武术期刊上看到一些文章,谈到孙公禄堂传授陈公健侯以三十六式卐字手与太极拳,据说卐字手可能为郝公为真所传。为此我问岵栳师,究竟情况如何?  岵佬师说:郝师少如并未对我谈过卐字手,也未传过卐字手。记得在一篇文章《缅怀恩师张祚玉》(《搏击》2006年第10期),说张在上海教拳,“有一次在外滩,张看到有人教授郝式太极,便站在一旁观看,看了两个小时也没有走。教师上前躬手,一番客套,说:‘既在江边站,就有
期刊
我从十四岁开始学武,至今已经二十六年。  年轻的时候,略窥一点武术门径,就爱横着膀子走人,不是心中存了目空一切的意思,而是着了相,执相,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个练家子,喜欢拿个不怒自威的劲儿——第一个徒弟熟悉后告诉我。第一次见到我,不敢说话,害怕,说我有股杀气。那时,我是误解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意,以为这样才叫功夫,吓得住人。别人不敢挑衅。鲁迅先生有句名言:“辱骂和恐吓绝不足战斗。”可那时不懂,
期刊
《道新拳论》一席话。读懂胜练十年拳    凡碰到有人问我:练武术,看谁的书好?我一律回答:看《道新拳论》。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我看来,《道新拳论》这一席话,你若读懂了、理解了,能胜练十年拳。甚至,赵道新的很多“一句到位”的话,你吃透几句,能少走好几年弯路,譬如下而这几句——  “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
期刊
有人说:“古人作书的宗旨,多从序中提出,所以善于读古书的人,末读古人书,先读古人序?”从序中我们可以以知道作者的籍贯生平,品德情操,著书动机,主要内容,乃至于时代背景,从而获得微旨大意。以我个人的经验,用这种治学方法阅读古拳谱亦行之有效。  范铁僧是买壮图弟子范万明的后人,他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著述的六合心意拳序,包括了从心意拳源流到传承,从入门、武艺到道艺等方面的内容,灌注着范氏的理论,
期刊
李真顺先生生于1952年,是莱州市朱桥镇人,李先生是尹派八卦掌传人,同时又是意拳在莱州的一支传人。  莱州是武术之乡,吴氏太极拳,尹派八卦在莱州遍地开花。李先生自十几岁开始拜尹派八卦拳师张玉庆为师学习八卦掌,并得到八卦名师潘太枫,王景山先生的指点,李先生在掌握八卦掌的基础上,又学习了八极拳和太极拳,并经常出去拜师访友。  上世纪90年代初,李先生到嘉祥购买树苗,碰到了意拳二代弟子孔庆海先生。孔先生
期刊
编者按:武艺的高度应是建立在拳学家的品德上、悟性上、学养上,而非建立在拳学家们所继承的“优秀”拳种上。卢忠仁先生答《精武》编者问的系列文章,包括了这位高龄武术家八十多年武术生涯的远大抱负和谦虚精神,不仅是他实践自己武学理想的结果,也是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大量转化为科学语言的一个成功典范,是一份总结性的答卷。其中卢先生对卢氏结构曲折的历史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解释,对享有盛誉的津门宋氏形意以及“阴阳八盘掌
期刊
去年在泰山国际东岳太极拳研讨会的海外中国武术段位考核会上,康戈武教授为学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古代一位公子进京赶考,乘船渡河时,与摆渡船夫闲谈。当船夫得知这位公子要进京考武状元后,就向公子请教十八般武艺。公子因为赶路心切。上岸后,就随意教了他几下简单踢木桩的功夫,随后与船夫各奔东西。一晃十年过去,考上武状元的公子,官运亨通,官越做越大,同时仇家结得也越来越多。这天武状元路过树林时,遇上十多个仇
期刊
导言:从历史的经验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们都把自卫当作一门艺术。“自卫是大学问”,是“杀人手段救人功”。为自己准备一套进攻或防御的自卫术,危难关头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与技巧,就不会出现“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尴尬局面。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曾有一句话极有见地,他说:“对人相让,以让至不妨碍我生存为止;对人竞争以争至我能够生存即止。”自卫术虽是我们生存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真正利器,但掌握此法宝的朋友,
期刊
教我戴家拳的老人用他的一生,写了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他给我留下的是一个谜、一个困惑。  想起老人,我没有悲哀,只有负疚和歉然之感。我的功夫达不到他那种境界,可我不脸红,以我愚钝的资质,恐怕终生求取,也难登心意拳堂奥,又何必自责呢。我感谢老人的睿智,他并没有寄望我这个笨蛋为他或者为戴家心意拳发扬光大什么,所以说这些年根本就没有什么责任类的阴影笼罩着我。一直是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心情十分轻松。
期刊
研习道家太极拳离不开探求其哲理。因为它的拳理拳法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如同有了钥匙,才能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太极阴阳学说就是本门功法的金钥匙,太极拳爱好者应该下工夫钻研,循理求道,则可技高一筹。  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去遵循。道家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特点的拳法,内与外其实就是阴和阳。从总的方面着眼。阴阳一体,是完整的、统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