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与典型报道规律探析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dl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0月25日至27日,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和平顶山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典型与典型报道"研讨会在舞钢市举行。会议重点剖析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平顶山记者站站长聂世超从事典型报道的新闻实践,对典型与典型报道、典型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典型的发现与发掘、典型的表现与塑造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典型与典型报道
  
  新闻报道中的典型,是指那些极具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又极具个性特色的事件或者人物。它是社会生活进程中自然形成的产物,没有人为的创造和加工。因此它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身。
  典型报道是用新闻手段阐释和宣传典型的一种方式。典型与典型报道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典型是典型报道的源泉和内容,离开了典型,典型报道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离开了生动有效的典型报道,典型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典型报道中,既要严格遵守典型第一性、报道第二性的原则,精心选取典型,真实、客观地报道典型,又要注意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充分运用新闻艺术,实现典型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的高度统一。
  
  二、典型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新闻泛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价值则是指积极作用。典型既然作为时代的产物,其身上必然带有崭新的时代色彩,而且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宣传典型就是要把典型身上的新闻性与价值挖掘出来,通过宣传手段,达到用典型的时代精神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目的,从而实现其宣传价值。因此,在宣传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尽可能地发掘出典型的新闻价值,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20世纪60年代推出的典型雷锋、王铁人、焦裕禄,80年代推出的罗健夫、蒋筑英,90年代推出的孔繁森、张鸣岐……这些典型人物的成功报道,无一不是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的巧妙结合。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任重而又道远。如果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用高尚精神武装起来的先进分子,如果没有这些先进分子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就很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和奉献精神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团结千百万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衡量我们新闻媒体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志。
  
  三、典型的发现与发掘
  
  要有效地宣传典型,首先是要准确地发现典型,这是典型报道的源泉和基础。典型的价值包括三层意思:一、它是否构成"典型",即是否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和是否极具个性特色。二、它是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反映了向上的文明进程。三、它的新闻要素能否构成新闻。如果具备了这些要素,典型也就具备了新闻价值。
  判断典型价值的能力来自记者的业务素质。首先,记者需要对社会、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在天下大势、环球经济的宏观把握中,能对国内、省内的政治趋向、经济走势、文化需求和民心向往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其次,需对党的一系列方针、路线、政策有着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能够以当前的宣传需求,判断典型在促进发展、凝聚民心方面的政治意义。第三,能够从新闻学角度,根据媒体当前最为迫切的需要,捕捉符合典型特征的具有新闻要素的人物、事物。这需要既有深厚的新闻学造诣,又十分熟知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且能把握媒体的报道中心。
  应该说,发现典型还只是迈出了典型报道的第一步,大量的深入的工作,是发现之后的发掘。典型绝不是浮在社会表层之上的,肯定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之下的产物,与社会,与时代,与具体的团体、部门和特定的人群必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也正是这种关联,使典型有了反映或者透射社会、时代、历史和人群的意义。要深刻透彻地展示典型,就必须深入到所有这些相关的条件中,发掘出典型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典型的发掘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挖掘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内涵。因为时代既是典型生活的土壤和舞台,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潮头。只有充分发掘典型的时代特征,才能从社会的历史的联系中,准确地把握典型,并为所处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服务。挖掘典型的思想内涵,是用典型的精神感染人、感召人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典型的思想内涵尤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先进文化的创造离不开先进典型的报道。有生命力的先进典型总是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并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二是社会重大难题的解决离不开先进典型经验的引导。一个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往往就是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三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的形象塑造离不开先进典型塑造。一个先进典型往往就是一个形象大使、一个特殊品牌。四是人生旅途歧路纵横、曲折回环,离不开先进典型的引路。一个先进典型往往就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向导,引导人们在人生的岔道上、在种种困惑面前、在取舍进退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而成功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个正确的选择所构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在进行典型宣传时偏重于典型的政治宣传功能,往往忽略了他的人生导向功能。其实这两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融为一体。一篇出色的典型人物报道既可以成为一份生动的政治宣传材料,也可以视作一份精彩的人生答卷--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应如何选择。
  
  四、典型的表现与塑造
  
  怎样把典型表现出来?至少有三点应当遵循:其一,典型的表现必须把反映本质特征放在首位。在所有的典型报道中,都需要围绕人物的本质特征组织材料。只有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用最鲜明、鲜活的材料,最生动感人的事实细节来描绘典型的本质,才能表现出典型的时代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意义,典型才可以成为典型,才可以立得起来。其二,典型的表现必须展现典型的个性特色,强调和展示他与众不同的内涵。典型的个性色彩愈鲜明,愈容易被受众接受,感染力也就愈强,历时也就愈久。其三,典型的表现不能面面俱到,尤其是人物典型。典型的表现必须集中笔墨,调用所掌握的一切事实和细节,全力刻画和描绘其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
  当然,重大典型的报道,还有时机的把握、声势的营造、版面的安排等问题,这就需要有必要的组织和策划。这样的策划不是某个记者或几个人的事,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采用什么报道手法、报道形式,都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坚持全方位地审视典型人物,充分凸现典型人物的可信性、可亲性、可感性。力避高、大、全的宣传模式,要把典型人物放到普通人中去写,让报道充满人情味。要抓细节,写情感,通过细节揭示人物的情感活动,增强典型人物的可感性,更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典型是人不是神。在表现典型时,应注意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六种关系:一是昨天与今天的关系。既不能因其是英雄典型而刻意拔高,把典型塑造成一开始就不同凡响的超人;也不能循着"没有平地不显高山"的错误思路,或故意把其之前的工作基础、思想基础说得很差,以衬托今日典型之崇高;或有意贬低前任或周围群众的境界,挖个深坑来衬托典型之高大。二是挫折与成就关系。既不能为了突出典型而有意回避其失误,或循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简单思路,把典型的所有失误都合理化,也不能片面追求所谓的"活生生的人",从而不加选择地把典型的所有失误都纳入稿件。三是奉献与回报的关系。奉献精神是典型宣传的主旋律,也是典型之所以感人的力量所在。突出宣传典型的奉献精神,无疑是典型宣传的着力点。然而,典型毕竟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也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也会遇到诸如调职调级、家庭生活等实际问题。典型的崇高之处,就在于他们能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但作为组织,不能因此而忽视典型的正当利益,事实上,正是党和人民的多方面的关怀、帮助,才使我们的时代典型辈出。因此,在典型宣传中,既要突出典型奉献的主旋律,也应就社会对典型的褒扬、关心与回报作必要的说明。从而倡导一种关心典型、当典型光荣的社会风气。四是典型与群众的关系。典型人物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自然离不开与周围群众的联系,脱离群众的典型只能是无源之水;同时,他们又是群众中的先行者,非如此也就不成其为典型。因此,在宣传典型时,既要浓墨重彩地刻画典型,又不能忽视他们同周围群众的联系和他们从群众的理解、支持中汲取营养的一面,更不能为了突出典型而有意贬低周围群众。五是见物与见人的关系。所谓见物,就是要选取大量的典型事例,"用事实说话";所谓见人,则是指挖掘典型人物的思想境界和塑造鲜明的人物个性。在典型人物宣传时,必须要重视用事实说话,即用典型人物生动感人的事迹去感染人、打动人。同时,也要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境界,彰显典型人物的思想启迪意义。六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在典型宣传中,一方面,要不遗余力地挖掘典型事例,以达到塑造鲜明个性形象、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作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些个性化的事例和做法,是否具有普遍社会意义,也就是说能否为社会所借鉴、所仿效。倘若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典型可敬不可亲、可敬不可学的效果。事实上,有些典型的某些特殊作为,是特定条件所造成的,属于偶尔为之,有的甚至具有不得已甚至不科学、不合理的成分。这些作为尽管是特殊的、感人的,但不具有普遍性,其他人无法学也没必要去学,那么,在选材时,还是割爱为好。
其他文献
2001年,仅靠400万元资金组建起来的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面对强势媒体的激烈竞争和日益市场化的传媒经营,在资本投入明显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科学有效的资本运营,使频道顺利度過了风险重重的创业期,初步跨入了柳暗花明的发展期。开播两年来,公共频道已形成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净资产524万元,增值率为137%。无形资产虽没有进行评估,但多方反馈的信息证明,频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观众中的认知度也达到了较高的
期刊
2003年普利策新闻奖揭晓了,其中特稿写作奖给了《洛杉矶时报》索尼娅·纳扎里奥的长篇报道《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洪都拉斯少年恩瑞克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整个报道"动人"、"详尽"(普利策奖评委语),①而且,《恩瑞克的旅行》 还同时获得了本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专题摄影奖。②据称,为了写这篇报道,记者索尼娅·纳扎里奥和摄影记者唐·巴特雷蒂进行了长达5个月的采访,在此期间他们"沿着偷渡者的路
期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给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也给依托于企业而生存的企业报提出了新的课题,即:企业报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实施开放性经营的过程中,如何提升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层面,为企业服好务,赢得自身的生存空间,赢得报纸的发展壮大。    一、与时俱进,提升服务理念    由单纯的服务向全方位服
期刊
2002年10月中旬以来,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在热情宣传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郑培民的先进事迹,许多受众从心底里赞扬这个新时期的光辉典型。或许人们要问,这个典型到底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话得从头说起--    "天地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人"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同志在被中央抽调到北京参加干部考察工作时,不幸病逝在岗位上。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近千人为他送行
期刊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报道特别是经济报道,如何能够力避平板、平淡,力求写鲜、写活,实践证明,善于"反弹琵琶",会更加诱人。所谓"反弹琵琶",既有表现手段和技巧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维模式和方法的问题。    "硬题材"作"软处理"    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经济报道在党报新闻报道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怎样把经济报道写得让人喜闻乐见呢?将"硬题材"作"软处理",便是方法之一。所
期刊
《康熙大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伍次友一次在给康熙授课时曾讲到与小人相处之道,他以水比喻君子,以油比喻小人。他说:"水味淡,其性活,其色素,可以洗涤衣物,沸后加油不会溅出,颇似君子有包容之度;而油,则味浓,其性滑,其色重,可以污染衣物,沸后加水必四溅,又颇似小人无包容之心。"  此后,又有现在的民间名言:做人更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兼油与水之长,乃正君子也。  请同学们用你那百分之零点一的心灵去容纳
期刊
千百年来,我们民族老百姓的家庭,都是以长者为长,然而,当时光流转到2002年,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之滨,在河南省郑州市邙山区花园口镇,"家长"的产生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不再是以长者为长,而是运用家庭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贤者、能者为长。你看--  "儿子'管'老子有啥不中哩?他初中毕业,脑筋活,懂技术又知道市场缺啥!"10月22日中午,黄河南岸大堤外,郑州市花园口镇八堡村的白小喜老汉在自家鱼
期刊
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后,相当多的媒体对此也是十分重视的,连他的私生活、追星族自杀等相关事件也进行了报道,影音公司也是炒作有加,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受众对名人的兴趣和关心自然比普通人要高,新闻工作者抓住受众的心理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报道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说我们国内的一些媒体,也不乏这样"热"的报道。制假、贩假、售假人人痛恨,假商品带来的危害触目惊心,应该说,这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每年的
期刊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  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里,我们不想剖析美国卷入越战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只想指明的是,美国政府对于卷入越战后的困难局势讳莫如深,不愿把越战的坏消息暴露给美国人民。为了欺骗舆论,肯尼迪总统曾下达命令,要求美国驻西贡的记者给予"合作",做政府的"帮手",多作关于越战的"乐观"报道。  然而,《纽约时报》派驻西贡的特派员大卫·哈伯斯坦却不吃这一套。从1962年秋
期刊
1978年11月14日夜晚,穆青在总编室值班。国内部送来一条消息,是北京分社记者发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北京市委举行常委扩大会议的情况,2400多字。穆青看到了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北京市委认为1976年天安门广场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行动是正当的、革命的。穆青眼睛蓦然一亮,心中一阵惊喜和颤动,这不是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吗?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犀利地捕捉住这一重大新闻。他立即拿起电话,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