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规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等逻辑能力,同时了解掌握科学学研究和学习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的新颖性、启发性、知识性、可操作性等对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过程活泼、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有的教师上课漏洞百出,甚至连操作都不规范,有些教师关注实验中的细节,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不能每堂课都像展示课那样精心打造,反复模拟上课,但是我们应该在上课前做好演示实验细致的准备,课堂中抓住演示实验现象的细节,课后多反思演示实验教学的细节,使教师快速地成长,学生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多做细致的准备
1. 准备演示实验材料
科学实验中大多数器材实验室都有,但要准备齐全,以免影响实验的开展。有些实验需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选择或者制作,这些材料需要反复比较,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材料,既要简洁而效果明显,又要普遍而有科学性。一些生物实验材料还要符合地方特色并考虑材料的季节性,也要事先准备。
2.准备演示实验仪器
一些实验仪器由于时间较长,或者实验员疏于管理,而导致实验仪器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自己仔细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比如手摇发电机的电路是否通路,燈泡是否会亮。其次该实验的效果是否好,能否用其他更直观的实验,能否让其可见性更强,让全部同学看到。为此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验材料进行模拟放大或缩小、染色、衬托等人工处理,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可以在水中加入红墨水。再次还要考虑如何使实验结果误差更小,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可以通过受热的铁丝引燃以利于减少空气的逸出。如在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酒精,这样在实验中会看到明显的白雾现象。
3.准备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前教师应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千万不要使演示实验成为“魔术表演”。上课前教师应该想好本实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想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比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测定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讨论,因此如何测定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该实验中为什么水会进入钟罩,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注课堂中演示实验的细节
1.提高演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操作的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按规定进行操作。如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操作,其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要从大到小变化,不是从小到大;如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倒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如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垂直悬空滴入液体;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梗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缸中等等。对一些操作要求较高、不易完成的实验,有危险性的实验,及有腐蚀性的药品,教师应先作必要的提醒,加强安全教育,以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2.抓住演示实验现象中的细节
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发生意料之外的现象,对于这种细节问题,教师不应放过,而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我为了能节省课堂时间,采纳了参考资料中的两种方法,第一:用70℃的热水,第二:在烧杯上方加了遮盖物,加强密封性。实验结果测出水的沸点高于了100℃,这使学生很困惑,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认为水的沸点应该100℃,结果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相冲突了。我也意识到应该是加了盖子的缘故,但是我不动声色地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对此作了很多种猜想,然后一一加以验证,当我取走盖子再次测量水的沸点,沸点比原来低了。这个实验在测定水的沸点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了气压升高,沸点会变高的原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
教师要关注实验中的突发事件,一次不成功的实验比成功的实验更有教学意义,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排除不利因素重新做一遍,虽然时间上花费多了一些,但是得到的效果不是时间可以衡量的。作为科学教师,应顺应新课程理念,在平时教学中,不要惧怕课堂上的意外,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发生的生成性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演示实验的课后反思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更注重课后的反思与总结。比如怎样做可以使实验误差更小,上课时对实验分析到位与否,学生对该实验是否掌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又一次起了促进作用等等。
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我认为在七年级《空气》这一章中已经有过接触,而设计让学生列举能证明大气压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但是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在课后我进行反思并重新设计,我提供牛奶盒、吸盘挂钩、吸管、集气瓶、塑料杯、一次性针筒、玻璃片等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有下面一些精彩的设计:①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②针筒讲水吸入,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③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会变瘪。④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⑤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被吸着不掉下来。⑥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就会很费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反复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在细节中完善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发挥演示实验理应达到的最大效益。教育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能及时地捕捉教育细节,有效地处理这些细节。只有关注教学细节,科学处理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构建更加有效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细节》 王小衣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315300)
虽然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不能每堂课都像展示课那样精心打造,反复模拟上课,但是我们应该在上课前做好演示实验细致的准备,课堂中抓住演示实验现象的细节,课后多反思演示实验教学的细节,使教师快速地成长,学生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多做细致的准备
1. 准备演示实验材料
科学实验中大多数器材实验室都有,但要准备齐全,以免影响实验的开展。有些实验需要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己选择或者制作,这些材料需要反复比较,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材料,既要简洁而效果明显,又要普遍而有科学性。一些生物实验材料还要符合地方特色并考虑材料的季节性,也要事先准备。
2.准备演示实验仪器
一些实验仪器由于时间较长,或者实验员疏于管理,而导致实验仪器的功能受到了影响,这就需要自己仔细检查器材是否完好。比如手摇发电机的电路是否通路,燈泡是否会亮。其次该实验的效果是否好,能否用其他更直观的实验,能否让其可见性更强,让全部同学看到。为此在不改变性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验材料进行模拟放大或缩小、染色、衬托等人工处理,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时可以在水中加入红墨水。再次还要考虑如何使实验结果误差更小,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中可以通过受热的铁丝引燃以利于减少空气的逸出。如在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酒精,这样在实验中会看到明显的白雾现象。
3.准备演示实验过程
实验前教师应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的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千万不要使演示实验成为“魔术表演”。上课前教师应该想好本实验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实验过程中哪些问题需要学生讨论,想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等。比如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测定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讨论,因此如何测定是问题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对于该实验中为什么水会进入钟罩,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注课堂中演示实验的细节
1.提高演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操作的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按规定进行操作。如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操作,其接入电路中的阻值要从大到小变化,不是从小到大;如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倒入水中,而不是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如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垂直悬空滴入液体;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梗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缸中等等。对一些操作要求较高、不易完成的实验,有危险性的实验,及有腐蚀性的药品,教师应先作必要的提醒,加强安全教育,以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2.抓住演示实验现象中的细节
在做实验时,往往会发生意料之外的现象,对于这种细节问题,教师不应放过,而应与学生一起分析,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如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我为了能节省课堂时间,采纳了参考资料中的两种方法,第一:用70℃的热水,第二:在烧杯上方加了遮盖物,加强密封性。实验结果测出水的沸点高于了100℃,这使学生很困惑,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认为水的沸点应该100℃,结果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相冲突了。我也意识到应该是加了盖子的缘故,但是我不动声色地问学生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对此作了很多种猜想,然后一一加以验证,当我取走盖子再次测量水的沸点,沸点比原来低了。这个实验在测定水的沸点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了气压升高,沸点会变高的原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
教师要关注实验中的突发事件,一次不成功的实验比成功的实验更有教学意义,如果时间充裕,教师可以排除不利因素重新做一遍,虽然时间上花费多了一些,但是得到的效果不是时间可以衡量的。作为科学教师,应顺应新课程理念,在平时教学中,不要惧怕课堂上的意外,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发生的生成性问题,这是一种宝贵的课堂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演示实验的课后反思
一个成功的教师不仅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更注重课后的反思与总结。比如怎样做可以使实验误差更小,上课时对实验分析到位与否,学生对该实验是否掌握,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否又一次起了促进作用等等。
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我认为在七年级《空气》这一章中已经有过接触,而设计让学生列举能证明大气压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但是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在课后我进行反思并重新设计,我提供牛奶盒、吸盘挂钩、吸管、集气瓶、塑料杯、一次性针筒、玻璃片等器材,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动手设计、操作,进行实验探究,学生有下面一些精彩的设计:①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盖上纸板,倒过来,纸板不会掉下来。②针筒讲水吸入,并且吸进水后水不会流出来。③用吸管吸牛奶,吸完后牛奶包装盒会变瘪。④吸盘挂钩能吸附在玻璃板上。⑤用嘴贴着塑料杯吸气,塑料杯能被吸着不掉下来。⑥两个吸盘挂钩相互挤压后再拉开就会很费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细节是文化,需要我们反复学习;细节是科学,需要我们去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在细节中完善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发挥演示实验理应达到的最大效益。教育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能及时地捕捉教育细节,有效地处理这些细节。只有关注教学细节,科学处理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教学更自然、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构建更加有效的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科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注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细节》 王小衣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