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伪交际”谈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导入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如果只注重语言的结构规则,忽视语言的使用规则,说话不得体或违反不同的社会习俗,就会导致文化失衡和交际失误。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文化导入的内容、策略以及文化导入的注意点。
  【关键词】英语;伪交际;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3-0040-03
  【作者简介】姜建宇,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江苏泰州,2253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
  语言学家海姆斯在其《论交际能力》(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一书中指出,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有其使用规则,否则语法规则就会没有意义”。这里的“使用规则”是指语言系统本身以外,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在内的、运用语言进行正常交际的语用规则。[1]因此,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而且包括对与语言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充分了解和掌握。这种能力表现在,说话人说出的话语不仅要符合语法规则,而且要恰当、得体。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违反语用规则不像语音语法错误那样容易被宽容,也就是说,交际活动中的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缺失型交际的分析
  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拜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2]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训练上,认为只要熟练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就能够顺利地进行交际,不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缺失导致的语境不真实、语言不得体的“伪交际”现象普遍存在。
  【案例一】
  教学内容:译林新版《英语》三下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重点句型:一般疑问句Is this/that...?及其肯定、否定回答。
  T(走到S1桌前,打开文具盒拿起直尺问附近的S2): Is this your ruler?
  S2: No, it isn’t.
  T(再问S1): Is this your ruler?
  S1: Yes, it is.
  T: Good.(放回S1的直尺,又拿起了S3的书包继续问答……)
  接着,学生仿照教师给出的范例进行操练。
  该活动的目的是创设情境,运用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否定回答。活动中师生所用的语言均完全正确,然而却存在着多处交际失当:一是教师并未征求学生的意见,随意打开其文具盒并将其物品作为道具,不符合起码的礼仪,在西方文化中这是粗鲁无礼之举;二是拿着S1的物品,却故意问是否是S2的,不仅失去了交际的实际意义,还有怀疑S1擅用他人物品之嫌。此案例为文化缺失而导致的语境不真实的“伪交际”。如果教师设计“失物招领”活动,在不知失主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问答,便会真实自然许多。
  【案例二】
  教学内容:译林新版《英语》四下Unit 6 Whose gloves are they?重点句型:特殊疑问句Whose... is it/ are they?及其回答。
  T: Boys and girls, here are some clothes from you. But I don’t know the owners. Let’s ask and answer. Who wants to be a little teacher?(S1主动上前,模仿之前的师生问答,拿起衣服逐一询问,并点名请同学回答)
  S1: Look at the skirt!Guess!Whose shirt is it?You!(食指指向S2)
  S2: Is it ...? (指向S3)
  S3: Yes, it is. / No, it isn’t.
  T: Well done!You’re really a good little teacher.(豎起大拇指表扬S1)
  该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过了把“教师瘾”,“师”生在存在信息差的情境中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然而,教师在对S1的评价中只关注了其语言的正确性,忽略了对他作为教师角色的指导——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含体态语)来“点名”。在西方课堂上,教师点名是不会像S1这样直指对方、生硬地说“You”的,因为这带有指责的意味。常见做法是走近或目光投向对方,掌心朝上做出邀请的姿势,并加上please。该案例为文化缺失导致的语言(含体态语)不得体的“伪交际”。
  “伪交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重语言,轻文化,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在交际活动中的重要性。还有不少英语教师认为,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跟他们讲文化为时过早。因此在小学交际活动中,文化缺失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低下,只会机械模仿例句,语用失误频繁。
  二、英语交际活动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语意义结构的影响,二是对话语组织结构的影响。因此,束定芳认为文化导入项目可以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部分[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参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文化意识”二级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逐步增加文化知识内容。
  1.导入词语文化。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教学理论》一书中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语言学家莱昂斯则对语言文化作过这样的描述:“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这种语言所描述的社会的产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3]词语是文化的载体,各种文化都会在其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印记。众多英语单词、习语等来源于典故、寓言、神话、文学作品或社会生活,这都与英语文化密切相关。因此,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导入应从词汇入手,介绍相关文化背景。例如:称呼、颜色、数字、动物等单词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就非常丰富有趣;在提及“我和某人”时,英语里不是先说“我”,而是依照“他人优先,自己在后”的原则,以示对他人的尊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这些词语文化。   2.导入话语文化。
  文化不仅表现在单词、词组上,句子结构、话语结构和语篇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话轮、叙述方式等都有各自特定的模式。例如:在英语句子中,西方人常常把主要的、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说,而把次要信息放在后面作补充说明。如I go to school by bus at seven thirty every day. 这句话的词语排列顺序与中文“我每天七点半乘公交车上学。”几乎完全相反,因为该句最主要的信息是“我上学”,其次是方式,再次是时间和频率。当学生对英语的表达习惯有所了解,掌握了语序的基本规律之后,学用语言时就不太容易出错了。
  除了话语的组织,话语文化还包括话题的选择。小学英语交际活动尽管内容浅显,但话题范围比较广,教师可围绕问候语、告别语、赞扬语、请求语、道歉语以及文体活动、饮食文化、国家文化、节日文化等话题,设计出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
  三、英语交际活动中的文化导入策略
  1.注释讲解。
  鉴于小学生有限的认知基础、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教师需要对教材中涉及文化的内容进行适当讲解,可在教学课件中以culture tips的形式加以注释说明,也可通过举办英语文化专题讲座,推送英语文化系列微课等进行主题式学习,为将文化融入交际打好基础。
  2.中西比较。
  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材料,并通过所学内容习得目的语文化。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中,会懂得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让他们了解和热爱中华文化,养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4]如笔者在教学单词autumn时,顺带介绍其美式表达fall(落下,秋天),课件呈现落叶的动图,让学生联想相应的古诗名句,于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景立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中西方文化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实现了和谐交融。
  3.移情融入。
  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就是能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这要求参与者具有“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5]因此,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教师要遵循融合性原则,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语言操练的过程巧妙地结合起来,采用隐性的方式让学生在语言操练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内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出现语言教学和文化拓展两张皮的现象。英文情景剧表演就是非常好的“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方式,其剧本须原汁原味,自编的剧本最好能请外籍教师审核把关,一定不能出现“中文的思想 英文的形式”的现象。
  4.实践体验。
  外语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外国文化的体验。美国和平队成员帕特里克·莫兰指出,文化的界定焦点应是“文化体验——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他特别推崇体验性学习,认为文化教学应运用这一学习方式。[5]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体验与所学语言相关的文化。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听说读写训练之外,还可通过与外国师生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节、观看和阅读英文原版文艺作品等多种途径,增加学生英语输入与文化实践的机会,将学生从以前无意识的文化体验转化为有意识的文化体验,提高英语文化素养。
  四、英语交际活动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注意点
  文化导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积累有关异国文化的知识,二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在交际活动中进行文化导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平等的双向文化意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的意识,对待异域文化应求同存异,去粗取精,采取不自卑、不盲从、无歧视、无偏见的态度来对待异域文化。语言教学既要重视西方文化教学,更要教学生如何用所学的英语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适时适度地进行双向文化导入。
  2.遵循关联性、适度性、阶段性原则。
  交际活动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教材中的Culture time板块可专门讲授,也可穿插于各板块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选择的材料要代表主流文化,兼顾趣味性,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开展研究性学习。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导入异域文化,通过对中外文化异同的粗略了解,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3.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英语文化负载着多种文化,如英国文化、美国文化、澳大利亚文化、加拿大文化等等。教师首先要了解英语文化(主要是英美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避免形成特点刻板印象。
  文化意识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综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国平.谈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N].中国贸易报,2009-02-19(M03).
  [2]曾美婷.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知识的导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 (6): 54-55 5.
  [3]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 (1):11-17.
  [4]鲁子问.中小學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5]P R MORAN. 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木材由于其优良的结构性能,数千年来在世界各国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领域。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木结构建筑曾经趋于停滞。近年来苏北地区引进了人工速生树种意杨,且短期内在种
基坑工程是一门古老而又复杂的课题,其中最难把握的莫过于地下水渗流问题。目前,大多数基坑工程的失事都与地下水渗流有关,然而对于基坑工程中地下水渗流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
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重金属和有机化学品已成为地表水体污染的两类物质主要污染物,研究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和去除地表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已刻不容缓。利用农林废弃物材料作为吸附材料对地表水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行原位污染负荷削减和流域污染治理制成为处置的新思路,可降低水处理成本,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选择了锯末、松针、松皮、麦麸、稻壳、麦秆、玉米秸秆、玉米芯、椰壳、核
再生混凝土是将废弃的建筑混凝土经过破碎、除杂、分级等处理后作为再生骨料,重新配制成新的混凝土。目前再生混凝土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非承重结构及公路路面工程中已经有一定的应用。利用再生混凝土不仅可以解决废弃混凝土带来的环境污染,还可以节约天然骨料资源,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随着再生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但是再生混凝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力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新闻纸价格不断上涨。10月3日,山东省内著名媒体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山东商报四家报纸发布公告,宣布报纸价格每份上调0.2元。 ■ Since
已是春天了,那首凄凉的哀乐,仍在中国的高天和大地回荡缭绕,那个寒冷的日子,仍在人们心灵的空间冰封雪飘……已是清晨了,那条黄昏时汇成的人流,仍在痴痴地等你归来;那支黑夜
The effect of shape,height,and interparticle spacing of Au nanoparticles(NPs) on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of Au NP array i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Lengthen
能力-需求曲线法是近年来在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背景下被各国学者讨论得较多的研究方向。作为能力谱法的重要改进它能够解决使位移需求点所对应的结构非弹性特征和需求谱所对
弦支穹顶结构是基于单层球面网壳和张拉整体体系的一种新型合理的混合大跨空间结构。下部张拉体系使弦支穹顶结构大大减小了对下部周边支承的作用,提高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品牌战略的作用日益彰显.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企业的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力.本文试图通过对品牌及品牌战略的探讨,推进中国企业培育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