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真实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余华以先锋的姿态打破成规,为中国文坛注入了新的血液。由于受到卡夫卡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家的影响,其在先锋时期的创作上体现出强烈的荒诞色彩。本文将从人物、情节、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十八岁出门远行》荒诞叙事的内在机理,感悟其中对真实与虚构、理想与现实、人性善恶等二元对立关系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荒诞叙事;虚拟;真实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小说叙述了一个十八岁男孩第一次出门去认识世界的遭遇。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和集大成者,其小说创作带有明显的受到外来影响的痕迹,他本人也亲口承认:“作为一名中国作家,我却有幸让外国文学抚养成人。”[ 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第193页]《十八岁出门远行》写于1986年底,是余华主动接受卡夫卡的影响后面世的第一部作品,但是余华并没有机械地对其进行模仿,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对之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独属自己的荒诞叙事风格。
  一、人物形象
  人物向来是小说的支撑点、基本面和灵魂。很少有人能够详细复述一部刚刚读完的小说的情节,但多数却都能记得其中的许多人物。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曲折生动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的创作中心,并从多方面决定了小说的思想深度、美学价值、艺术灵魂乃至语言结构。
  正如大多数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小说主人公“我”真诚而善良,为了保护一个“萍水相逢”的司机的财物而被打得遍体鳞伤。维护正义是在“我”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当我看到司机毫不理会自己被劫的财物反而冲我大笑时,“我”陷入了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迷惑。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司机是一个粗暴的人,在初遇“我”时,他是一把把握推开粗暴地说走开。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粗鲁的汉子,却在“我”这个刚成年的年轻人喊了一句之后便又无理由地表示出亲切的一面。其次,我们站在一个常人的角度,在这样一条人迹罕至的马路上,就算是好心让一个人搭车,在不了解这个搭车人的情况下,出于戒备也没有必要亲切到要请吃苹果。另外,看到自己的货物被别人劫持却仍旧无动于衷,反而像看一场闹剧一样地嘲笑保护自己的财物的“我”……司机的所作所为完全不像是一个正常的司机应该做的,到像是一个无端闯入故事的疯子,将故事的逻辑全部打乱,呈现给读者一个荒诞的世界。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司机,都没有真名实姓,只是一个是职业称呼,一个是通用的人称代词。可见作者展示的不是个别生活现象,而是带有象征意义的普遍的群体特征,从而使得本文的叙事在“虚伪的形式”下展示了生活的广度与复杂性。
  二、情节设置
  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是构成小说荒诞性的最主要的部分。现代的文学理论认为情节是按照应该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然而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这样的因果逻辑被彻底打破,就像一个不定式,它起码有两个以上的根,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如此一来事情的意义也就等于被彻底瓦解。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一个随着起伏的海浪漂流的旅途就这样开始了。由于黄昏的逼近,主人公“我”的远行变成了寻找一个旅店这样单纯的追求。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地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后来“我”虽然没有看到旅店,但却看到了汽车——一个相对来说充满救赎感的稻草。汽车突兀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而且是毫无道理地对着“我”开来,没有任何前因后果。我想要搭车,但被司机一把推开,之后司机又为什么表现地十分亲切?随即无缘无故地汽车抛锚,是巧合还是司机的诡计?直到文章的结尾都没有给出答案。
  后来,一群老乡涌上来把车上装载的苹果抢走,我是为了维护正义保护苹果,但作为苹果的拥有者的司机不仅不帮忙反而抢走了我的书包和书,然后抛掉汽车,扬长而去。司机看到被打的我,为什么反而朝我哈哈大笑,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我们都无从得知。以及文中那些强苹果的人为什么出现,他们是怎么相互联系拉帮结伙的,他们与司机有着怎么样的关系……一切都想是一个毫无逻辑的人在讲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这个故事不知因何而起,又毫无理由地走向结局。
  三、叙事策略
  (一)陌生化
  陌生化指打破人们的感觉定势,还给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受。在小说叙述方面陌生化要求采用新视点,以局外人的眼光,予惯常事物以新鲜的陌生效果,是像第一次看到的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事物,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
  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语言的陌生化是指有意打破语言习惯、规则、逻辑,采用反常、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增加感知的难度,延长感知过程,改变读者的期待视野,形成个性化的审关效果。例如,“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词语变异;“现在我真想搭车,因为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肚子里”,—口语化;“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顶真;“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了,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修辞方式的变异。余华采用陌生化的手法表现荒诞的审美体验与感受。
  (二)梦境化
  所谓“仿梦”,一方面指小说一反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用极端虚构的、象征的、寓言的形式表现主题,就像梦境一样不具真实感;另一方面,小说通过限定叙述视角,突出叙述者主观感觉,以及象征等方式,营造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碎片化和荒诞感”,令整个故事背景模糊、荒谬连连,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重复”构成了小说语言“突出的模型”。余华通过用词的重复和句式的重复,营造碎片感,突出感觉化。从而达到“仿梦”的效果。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如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通过重复“马路”、“我”两个主语,制造出四个结构简单的短句,一反惯常的文学语言。令读者感到叙述者的思维不连贯,甚至稍显迟钝,就像一个在梦里的人。
  其次,小说从头至尾均通过叙述者“我”的眼睛看世界。作者在文中对诸如“我看到”、“我感到”、“我发现”之类指示主观感受的动作进行刻意重复,强调“我”的主观感受,突出了叙述对象的感觉化。
  由以上对于荒诞来源的分析,我们可将《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概括为“虚拟的真实”,即本文标题,意为在真实情境基础上进行夸张或变异的艺术加工。这种手法将现实生活以夸张的、写意的、荒诞化的意象呈现出来,它们都不是真实的现实具象,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精神化影像,但这种影像对现实生活本质的切入无疑是准确而深刻的。这种虚拟和荒诞,没有把读者推离时代与现实,反而使得时代与现实变得更为真实。
  参考文献:
  [1]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M】作家出版社1989.11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庄子在寓言里的自我形象,可以发现庄子的性情有着“眼冷”和“心热”这二重特点。庄子眼极冷,他冷眼观社会人生,睿智而超脱;同时庄子又心肠极热,怪诞诡谲的文风之下是对现实的洞察与忧心。庄子的性情,可概括为“道是无情却有情”。  【关键词】:庄子;眼冷心热;寓言  一、庄子眼极冷  (一)睿眼观人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
期刊
【摘要】:哥特文学是英美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属于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一般被认为由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开始产生并逐渐发展,直至在整个欧美地区流行起来。哥特小说的主要元素包括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有幽灵的老房子和家族诅咒等。下文中,我们将结合部分著名哥特风格小说对其进行阐述。  【关键词】:哥特风格;欧美地区;哥特小说代表;哥特文学结构  哥特文学一直在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
期刊
《模仿游戏》去年在国内大热,但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这部电影中许多有价值的思考并未被深入挖掘。它的故事结构再简洁不过了,情节也已为人所周知,但始终使人觉得在情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支配着这场悲剧的发展。  这个故事的前两层意涵再清楚不过。首先,是作为一个略有罗曼史色彩的、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其次,则是一个人与社会矛盾的标准古典悲剧情节,即对历来不断发生的天才被后知后觉者拘束、少数人被多数人施暴、
期刊
【摘要】:本文以版面设计与图形元素的概念与范畴为研究基础,通过对版面设计中图形元素的设计要求及图形在创意中的构成手法的讨论,总结了版面设计中图形元素的构成表现方法,并通过相关应用案例分析进行例证。本文的研究,对排版设计中的图形设计与构成表现提出了审美要求,以期在版面设计中让图形元素更完美的展现创意,提升版面设计的审美层次,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专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版面设计;图形元
期刊
杯子破碎的声音,是梦破碎在地的声音……  我醒了,眼角挂着几颗晶莹的泪珠.  难道这一切都只是一场梦吗?  不,我不相信,因为我手捧的这本画册残存着你的声音,残存着你的微笑,残存着你低头作画的那一瞬间留下的淡淡清香。  ……  那时的我身前是高考这座高不可攀的大山,哪怕停下一秒都有被推下身后万丈深渊的危险,密不可织的节奏让我窒息,我经常在黄昏里的某个课间偷偷地坐在操场的角落里,只有流泪的时候才可以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艺术作为历史社会的缩影,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利用大足石刻艺术宝藏创作数字浮雕作品,尝试多元化地传承与发展大足石刻艺术。  【关键词】:大足石刻;世俗造像;民族遗产;数字浮雕  数字浮雕是艺术家在电脑里创作的虚拟浮雕并可借助数控技术进行雕刻从而得到实物的一种浮雕,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它不仅能带来财富而且能赋予新的生活意义。[1]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必
期刊
【摘要】:眼睛是认知世界的窗口,通过眼睛的观察而去发现。有句话说的好:“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你看不到的未必不存在。”,所以眼睛得到的客观反映未必都是正确的,有时候也会欺骗你。艺术家也一样,通过眼睛去观察发现事物,之后再描绘出经过整理后的内容。在这过程中艺术家通过眼睛去观察客体时就会出现“视觉差”,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物理现象,生理现象等。但是就是这种视觉差的出现使得艺术创作有了更为独特的气息,
期刊
【摘要】:水彩画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活力的画种。她源于西方,以水作为颜料稀释媒介在纸上作画,颜料因水的晕染交融会在纸面呈现一定的偶然效果。点、线、面是一切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水彩画独有的特点使得点、线、面在其中的运用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元素在水彩画中的运用,对水彩绘画语言展开分析探讨,旨在为水彩画创作打开思路。  【关键词】:点线面;水彩画;形式美  一、点、线、面、水彩画之特点  1、点  
期刊
【摘要】:苗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它的范围遍布在世界各地。苗族现在约有700多万人口,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排列第四,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缤纷多彩,素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美誉。苗族妇女的聪明智慧和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独特审美个性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苗族服饰丰富多彩的图案上。  一、苗族服饰图案艺术的人文背
期刊
【摘要】:珠儿是纳桑尼尔·霍桑在小说《红字》中塑造出的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其名字、外形、性格上,都极具象征意义。她的存在推动着另外两名重要主角的心理历程发展和行为转变,也寄托着作者对善良与纯洁的赞颂。  【关键词】:红字;珠儿;形象;作用;象征主义  一、引言  纳桑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浪漫主义早期的小说家,其作品富含象征主义手法,也具有超验主义色彩。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