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传统 更见实效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e198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阅读教学为中心,从现行教材的编写体系来看,阅读教学所占的比例也确实是最大的。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往往从小培养更为有效,到了高中,如何让原本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在各科考试的挤压之下爱上阅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被批评“少、慢、差、费”,让众多的语文老师既感委屈,又觉无奈。再加上高一高二的语文考试常常要考教材,更是束缚了语文老师的手脚:明知道学语文不等于讲课文,却还是要把大部分的课堂时间用于课文的讲解,以应付考试,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为重要的广泛而大量的阅读只能更多地依赖于老师有限的引导和学生课外的自觉,效果自然也就难如所愿。
  对于高三的语文老师来说,面对的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是高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回归全国卷以后,考试阅读文本的难度明显高于广东卷时代;2017年语文高考取消了选考,学生在考场上需要阅读的文字量也从6000字左右直接提升到8000字左右。另一方面却是,可用的时间满打满算只有十个月,而学生的各科备考任务又十分繁重。如何更有实效地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所提高,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借鉴前人语文学习的方法。
  著名吟诵专家徐建顺采访了六七百位私塾出来的老先生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的孩子可以在六岁左右完成三四千字的识字量,开始拥有自由阅读的能力,而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现在的小学生毕业时也才要求达到三千字的识字量,比前人晚了足足六年。不止如此,翻开《唐才子传》,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七岁能文”,刘昚虚“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载很多。也就是说,在唐代,这些七八岁的孩子不仅可以读懂诗词文章,而且已经可以写作诗词文章了,古人学习语文的方法,可谓不高效乎?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都是才子,我们的学生如何能比?但在2011年,网上曾经流传一篇题为《民国小学生的作文,足以令今天的大学生汗颜》的文章,其中选录了六七篇民国时期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的学生作文,读后令人既惊且叹,文字不长,兹录几篇于下: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中放假,课余在家,殊无聊赖。闻街外有卖花之声,遂知春日已至,披衣出外,不觉步至山下,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见有茅亭,乃入座。未几,炊烟四起,红轮欲坠,乃步行而回,就灯下而记之。
  春日游公园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黎寿泉
  星期之日,偕友某君作公园之游。时则春风和煦,园花盛开,草木青葱,群鸟飞鸣,游目骋怀,至足乐也。至音乐亭畔,闻有乐歌之声,自放音机出,因与某君驻足听之。既而环游公园,乃知音机之设,遍于园中。公园之大,一人歌之,千万人得而听之,与民同乐,其斯之谓欤?游罢归来,因为之记之。
  清晨上学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游杈波
  庚午之春,某日晨起,推窗一望,则大雨淋漓,遍地红花杂绿叶,夜来风雨洗春娇,可为斯咏也。未几,入书房携书上学。出门,狂风大雨,扑面飞来,大惧急退,入坐房中,无聊而观书。忽观至讷尔逊冒雪返校之事,至醒吾心,一跃而起,再携书,奋勇出门。沿途花柳飄摇,泥泞满路,四望无人,独自前行,衣履尽湿,及到校后,乃更衣而坐,未几,钟遂鸣矣。窃思:吾人不为荣誉则已,若求荣誉,必坚忍耐劳,以战胜艰难辛苦,方有出人头地!不然,则畏风怕雨,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矣,乃记之以自勉。
  这些日记语言之典雅、意境之优美、内容之丰富、心性之成熟,确实足以令现在的大学生汗颜,更远非高中生可比。而这些作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才子名人,年龄也只有十二三岁,而且都出自同一间小学,则当时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一斑,其阅读能力亦可想见。
  那么,前人又是怎么学语文的呢?
  首先还是读和背,先说读。古人云“书声琅琅”,“琅琅”者,金石相击之音也,可见读书声之清越动听。可惜的是,在如今的高中语文课堂,读书已经成为点缀,更多的课堂时间被用于看书、分析、问答,若是只读不讲或者多读少讲,师生都觉难以安心,但只读不讲或者多读少讲正是前人学习语文的常态。“阅”“读”二字虽常连用,其实不同。“阅”只是看,而“读”则需眼、耳、口并用。多感官协作,理解和感悟的效果自然成倍提高。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鉴赏时,认为“目治”,即看书,仅仅只是“泛览”,只有“耳治”,即读书,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意。不仅如此,由于“读”本身沟通了“听”与“说”,有助于打通语言学习输入与输出的关节,其对语感的培养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看。另外,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也说:“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而我们的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汉语的语音之美,并且将这种对美的直观感受进行了理性的总结,有意识地运用于诗文的创作。不仅诗词、骈文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有音乐的分子流淌其间,即使是散文,读来也常常抑扬顿挫、铿锵有韵。当然,白话文的一些佳作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兼顾了语音之美。所以,读书除了有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的好处之外,还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何乐而不为?
  那么,高三的学生课堂上读什么?
  答曰:高考要考的,通通可以读。论述文、文言文、诗歌、小说、传记,甚至成语、病句、排序、衔接、图文转换,直至作文,凡是可以看的,都可以拿来读。以论述文为例,考试所选的大多为距离学生知识结构较远的学术文章,其遣词造句和思维逻辑都和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看起来比较隔膜。我每次评讲之前,都要让学生先诵读一遍,为的就是尽量消除这种陌生感,增强语言的敏感性。文言文也是如此,虽然考试大纲只要求读懂“浅易文言文”,但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眼里,这些文言文是既不“浅”也不“易”的,究其原因,也和平时接触较少有关,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培养语感,没有比读更直接有效的方法了。就连小说、传记,通过读也可以对文本解读得更加细致深入,能更好地留意到看的时候容易忽略的一些细微之处。读得多了,虽然看似多花了时间,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力提升之后,评讲也会变得更容易更有效,其实又节省了一部分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的读,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诵读对理解的促进作用,因而也愿意在课后多一点主动诵读。
  再说背,背是对读的深化,二者密不可分。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背诵被打上了“死记硬背”的烙印,仿佛已是明日黄花。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人早已以简明扼要的言语为我们指明了提高阅读能力的捷径。从古至今的文章大家们,又有谁不是通过大量的背来完成语言材料的原始积累?据说苏轼能背《汉书》,梁启超“六岁毕《五经》”,就是说六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完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他们刚开始背书时,对所背的内容也未必都懂,但背诵所需要的重复会让人不知不觉浸淫于文字之中,在反复的涵咏中加深理解,终至豁然贯通。
  当然,在高三有限的时间里,背什么和怎么背都是有讲究的。我觉得一是要有意识地背一些四字句、排偶句,因为这些经过锤炼的语言往往比自然状态的口语更为简洁,更能传神,四字句、排偶句运用得好,文章自然音节和谐,气势连贯,也更有书面色彩。二是可以背一些议论的段落,体会说理的思维逻辑,尤其是可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来雄辩地阐明道理。苏轼说:“文章有法而无定法,当如行云流水,行于其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正因如此,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往往吃力不讨好,而多背诵好的文章,却可以让学生“观千剑而识器”,进行更为直观的学习。三是可以背一些名言警句,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但以涵泳品味、朗读来体会文意、培养语感,以背诵来积累语言材料,早已被证明不仅行之有效,而且效果显著,在时间紧迫的高三,加强读与背的指导和训练,不失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捷径。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其他文献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史料资源,被广泛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往往比历史文献资料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高考历史试题中也不乏此类试题。比如2016年全国Ⅲ卷第28题,借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表达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感;2017年全国Ⅲ卷第33题,引用雨果的《九三年》,考查法国国民公会体现的政治理念。文学作品入题不仅提高了高考试卷的可读性和艺术性,而且也凸显了高考试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即“注
英语和汉语都有一些对等结构的短语,由于两种语言文化的表达习惯不同,这些短语已经形成各自固定的结构,因此当我们在进行两种语言互译时,需要适当调整词序,避免词对词机械性的翻译。现将中学英语翻译中出现的词序移位总结如下:  1. 方位  东西南北:north, south, east and west  东南:southeast  东北:northeast  西南:southwest  西北:north
今年年初,有一所学校掷出“一字千金”的重酬征集校名,引起了社会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反响,它就是曾经的广州市第二十七中学,现在的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该校位于广州市繁华的盘福路,校内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状元祠堂——简氏祖祠,在传统的氤氲中,学校又为学生打造了一条通向世界的多元化的成才道路。  4月初,记者对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校长赵卫平作了专访,他为我们解读了广州市越秀外国语学校的内涵,并向我们展示了学校的
散文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文体之一。近年来,很多同学在高考备考中忽视散文阅读的备考,他们认为,散文难度大,高考考查的几率小,所以集中火力集训小说去了。但在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的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里,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明确写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
16—18世纪,英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大革命相继发生,共同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的“革命”年代。在如此众多的“革命”事件中,法国革命以其徘徊于宏大理想与跌宕现实之间的激烈进程,不仅独享“大革命”的称号,更是引起时人与后世无尽的争论与追思。相较于英美革命,法国大革命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对后世的价值?笔者认为,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指引:2019年全国2卷第34题引用法国
“以前,一年种地收入不到一万块钱。现在村子建设得越来越好,我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一年下来,算上收益分配、养蜂、打工,收入怎么都在5万元以上,现在干啥都有劲了。”1月20日,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麻庄村脱贫户周付全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村民挣着工资,拿着土地流转费和光伏收益分配,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同样的笑容,在宜君县农民脸上浮现已成为常态。“村容村貌越来越亮丽,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我们脸上的笑容自然越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在实施建议里提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学生将情境与知识相联系的水平;在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大量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關联的意识和能力。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I卷充分体现了结合实际情境,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与思想,下面就该试卷中涉及与情境结合来落实核心素养的试题做一简要的评析,并为下一届高三复习备考提供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鄰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
【热点材料】  2015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在土耳其安塔利亚举行。本次峰会主题是“共同行动以实现包容和稳健增长”。与会领导人围绕世界经济形势、全面增长战略、就业和投资等议题发表了看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峰会并发表了题为《创新增长路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二十国集团的任务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二十国集团既要治标以求眼下稳增长,又要治本以谋长远添动力;既要
2019年高考全国I卷文理数学试卷,在“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查部分,都是同样一道题. 有媒体评论“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一改温和的一面,在消参的路上让考生想说爱它不容易”. 即不少考生在考场“卡壳”了!原题如下.  解法一得到的称为三角式,解法二得到的称为代数式. 显然这道题的背景是代数式. 这个内容在现行教材没有出现,对所有考生都是公平的. 何小亚教授指出:“数学试题必须致力于考查学生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