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省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借助这一优势,对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成为其开发利用主要方式。由于不同湿地隶属于不同管理部门,对于湿地的功能区域划分模式并未按照湿地资源自身特点进行划分。针对湿地生态系统总结出一套功能区域划分模式对于湿地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将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湿地;功能分区;生态旅游
云南省在2001年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对全省进行了湿地资源调查,将云南的湿地划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季节性淡水湖泊湿地、沼泽草甸湿地及湖滨沼泽湿地、水库坝塘湿地等6个湿地类型(卞少文,2006)。其分类分布如表1所示。
由上表看出,云南省丰选用云南省沾益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有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对比分析提出较为适宜于湿地保护地的功能区域划分模式。
一、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域划分研究
在《云南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護区总体规划》中,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6.10km2,其功能区域划分为将保护区内喀斯特湿地烂石坡海子、大毛寺“天坑”森林以及珍惜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划分为核心区,核心区外围为缓冲区的,最外围为实验区。其划分方式基本采取多个三级同心圆模式。此种功能区域划分模式下核心区的划分对自然保护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该功能分区并未能够完全从对湿地自身的保护对象进行考虑。
二、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域划分研究
洱源西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西部的佛钟山麓,为高原平坝淡水湖。由西湖、江尾、罗平山三个片区和罗时江游览线组成。其中西湖湖面3.3平方公里,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2009年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湿地公园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虽为同一区域,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方式。风景名胜区依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未给出统一的功能区域划分方式,仅指出,只有当需要进行功能调节控制时才进行功能分区。多位学者都曾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功能分区,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划分方式。由此可见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域划分模式较为混乱,主观性较强。从保护层面来看,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后对湿地保护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分为重点保育区和一般保育区。重点保育区是承担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面积209.93ha。重点保育区不得进行任何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发生有损于区内生物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般保育区是对西湖湿地汇水有重要作用的西湖西部面山,以及西湖西面越冬雁鸭类栖息的水域地带,面积828.21ha。一般保育区不得开展有损于生物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湿地污染控制及恢复区,是针对西湖湖心岛屿及其周边农田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的区域,面积111.63ha。主要通过水生植被的恢复,控制湖心岛屿的生活污水,以及水体污染和湖滨农田的面源污染,并可开展水质监测、湖滨植物群落恢复等科学研究。湿地休闲体验区,是湿地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性展示的区域,面积182.82ha,分陆路游览观赏休闲区和水路游览观赏体验区两部分。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不破坏或污染环境、不影响保护对象安全的生态旅游活动、宣传教育、参观考察及其他有益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活动。管理服务区,是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区域,位于西湖湿地东部,包括西湖湿地公园门禁系统、游客接待中心、湿地公园管理和救护中心等。湿地展示区,主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展示活动。主要包括宣教中心、湿地陈列馆、民族文化馆等。位置与管理服务区相邻,以利于游客入园前对西湖湿地环境的概括性了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合理的湿地功能分区与生态学中提及的斑块—廊道—基底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同时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学、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对湿地的影响。现提出湿地保护地功能分区的方法与步骤:(1)对湿地保护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是进行规划与分区的基本参考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是一切规划与分析的基础。(2)确定重点保护区域。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确定湿地大小斑块以及斑块边缘带。学者田昆指出,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对湿地生物的生命过程起着重要承载作用,应作为核心区域加以严格保护(田昆,2009)。将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以及汇山面水区域等边缘效应作用强烈的地带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边缘带宽度以太阳辐射与风向作为确定依据。(3)旅游景观节点圈划。旅游景观节点现状是进一步深入规划的重要参照因素,依据前文提及的圈划方法对其进行旅游景观节点圈划。(4)空间叠置法叠加。利用空间叠置法将土地利用现状图、重点保护区域图、旅游景观节点图作为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生态因子与游客活动因子进行竖向因素叠加与矛盾冲突分析。(5)基于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变化的动态调节。通过已知的游客数量变化,结合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范围及变化对已形成功能区划图进行动态调节。
四、案例剖析
依照上述方法尝试对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域划分。首先,结合现有地形资料与工具确定汇水面山区域分布位置。
海峰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较多珍贵动植物。在进行功能分区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境与鸟类的栖息地。由于本研究属于宏观层面范围,对于具体物种分布并不做深入研究。其重点保护物种如表2所示。
由于海菜花仅分布于湿地,可生长在4m的深水中,属于重点保护植物,针对前一部分“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进行适当调整,调整为4m以内。鸟类的活动区域一般分布在浅水区域,该区域范围内应该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区域。综上所述,湖滨及湖盆4m以内的浅水水体、汇水面山区域、山体南侧光照较为充足之处,这些区域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在浅水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区域的外围应该划分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区域,但水域与陆地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游客的活动区域已经被限制在湿地游步道旅游设施内。而在水域部分,按照传统三级同心圆方式此处为核心区范围,但是在新的保护要素区划后,深水区域处于重点保护区外围,对于重点保护区域给予一定的缓冲带宽度,防止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展对重点保护区造成破坏。
海峰湿地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湖滨带由于处于边缘效應作用强烈区域,其景观丰富多变。旅游景观结构基本类型属于斑基结构,景观单元成斑块状展布于湿地水域构成的基底中,研究区域内的旅游景观结构基本特征由斑块、廊道、与基底构成,景观节点构成的斑块与湿地景观道路构成的廊道其总量远小于湿地水域形成的基底,所以其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复合式景观结构的斑廊基结构。
将将旅游景观、重点保护区域、以及用地现状图运用叠置图层法进行竖向因素叠加,如图1,2所示。
该图是在综合考虑竖向因素的基础之上叠置而成,其中存在着主要的矛盾冲突点,即旅游景观区域与保护区域的冲突。此时,作为一个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展区域,游客量的变化应该作为横向影响因素被考虑在内。
根据有关部门相关报道海峰湿地现在达到每年十万人的游客量,五一或国庆假期时可以达到7000人/日。根据《沾益县珠江源旅游区海峰湿地景区生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提供的规划区旅游环境容量约为3330人/日可知,全年的游客量总和并未超过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容量,但是在旅游旺季时段却远远超过了海峰湿地的承载力。所以要在旅游高峰时期开展功能分区的动态调节,防止游客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总结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保护地湿地能否成功开展生态旅游的关键性因素,是进一步深入规划与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同时,它起到一定科普教育作用,为游览者展示该湿地相关保护知识和保护方法。本文通过对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功能区各自规划设计以及相关规范中功能分区的研究,依照前文相关问题中提出的功能分区方法,利用景观生态学、旅游景观学、图层叠置法等相关原理进行案例地分析探讨提出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功能分区的方法。本文只是对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进行了初步分区方法的探讨,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理论的数据具体化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洪雪花,李作生,杨春伟.云南湿地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6):58-60.
[2]卞少文.浅谈云南湿地类型分布和特点[J].林业调查规划,2006,(4):90-93.
关键词:湿地;功能分区;生态旅游
云南省在2001年参照《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对全省进行了湿地资源调查,将云南的湿地划分为永久性河流湿地、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季节性淡水湖泊湿地、沼泽草甸湿地及湖滨沼泽湿地、水库坝塘湿地等6个湿地类型(卞少文,2006)。其分类分布如表1所示。
由上表看出,云南省丰选用云南省沾益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与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有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对比分析提出较为适宜于湿地保护地的功能区域划分模式。
一、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域划分研究
在《云南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護区总体规划》中,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66.10km2,其功能区域划分为将保护区内喀斯特湿地烂石坡海子、大毛寺“天坑”森林以及珍惜保护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划分为核心区,核心区外围为缓冲区的,最外围为实验区。其划分方式基本采取多个三级同心圆模式。此种功能区域划分模式下核心区的划分对自然保护区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该功能分区并未能够完全从对湿地自身的保护对象进行考虑。
二、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域划分研究
洱源西湖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右所西部的佛钟山麓,为高原平坝淡水湖。由西湖、江尾、罗平山三个片区和罗时江游览线组成。其中西湖湖面3.3平方公里,是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2009年被评为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与国家湿地公园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虽为同一区域,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功能区域划分方式。风景名胜区依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并未给出统一的功能区域划分方式,仅指出,只有当需要进行功能调节控制时才进行功能分区。多位学者都曾对风景名胜区进行功能分区,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划分方式。由此可见风景名胜区功能区域划分模式较为混乱,主观性较强。从保护层面来看,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区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后对湿地保护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湿地保育区,湿地保育区分为重点保育区和一般保育区。重点保育区是承担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面积209.93ha。重点保育区不得进行任何基础设施建设,不得发生有损于区内生物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一般保育区是对西湖湿地汇水有重要作用的西湖西部面山,以及西湖西面越冬雁鸭类栖息的水域地带,面积828.21ha。一般保育区不得开展有损于生物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湿地污染控制及恢复区,是针对西湖湖心岛屿及其周边农田的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和治理的区域,面积111.63ha。主要通过水生植被的恢复,控制湖心岛屿的生活污水,以及水体污染和湖滨农田的面源污染,并可开展水质监测、湖滨植物群落恢复等科学研究。湿地休闲体验区,是湿地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性展示的区域,面积182.82ha,分陆路游览观赏休闲区和水路游览观赏体验区两部分。区内可以在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不破坏或污染环境、不影响保护对象安全的生态旅游活动、宣传教育、参观考察及其他有益湿地公园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活动。管理服务区,是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区域,位于西湖湿地东部,包括西湖湿地公园门禁系统、游客接待中心、湿地公园管理和救护中心等。湿地展示区,主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和展示活动。主要包括宣教中心、湿地陈列馆、民族文化馆等。位置与管理服务区相邻,以利于游客入园前对西湖湿地环境的概括性了解。
三、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合理的湿地功能分区与生态学中提及的斑块—廊道—基底与边缘效应密切相关,同时要充分考虑旅游景观学、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对湿地的影响。现提出湿地保护地功能分区的方法与步骤:(1)对湿地保护地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是进行规划与分区的基本参考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图是一切规划与分析的基础。(2)确定重点保护区域。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确定湿地大小斑块以及斑块边缘带。学者田昆指出,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对湿地生物的生命过程起着重要承载作用,应作为核心区域加以严格保护(田昆,2009)。将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以及汇山面水区域等边缘效应作用强烈的地带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边缘带宽度以太阳辐射与风向作为确定依据。(3)旅游景观节点圈划。旅游景观节点现状是进一步深入规划的重要参照因素,依据前文提及的圈划方法对其进行旅游景观节点圈划。(4)空间叠置法叠加。利用空间叠置法将土地利用现状图、重点保护区域图、旅游景观节点图作为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生态因子与游客活动因子进行竖向因素叠加与矛盾冲突分析。(5)基于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变化的动态调节。通过已知的游客数量变化,结合旅游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范围及变化对已形成功能区划图进行动态调节。
四、案例剖析
依照上述方法尝试对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域划分。首先,结合现有地形资料与工具确定汇水面山区域分布位置。
海峰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分布着较多珍贵动植物。在进行功能分区时要充分考虑植物的生境与鸟类的栖息地。由于本研究属于宏观层面范围,对于具体物种分布并不做深入研究。其重点保护物种如表2所示。
由于海菜花仅分布于湿地,可生长在4m的深水中,属于重点保护植物,针对前一部分“湖滨及湖盆3m以内的浅水水体作为重点保护区域”进行适当调整,调整为4m以内。鸟类的活动区域一般分布在浅水区域,该区域范围内应该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区域。综上所述,湖滨及湖盆4m以内的浅水水体、汇水面山区域、山体南侧光照较为充足之处,这些区域可以作为重点保护区域。 在浅水区域作为重点保护区域的外围应该划分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区域,但水域与陆地已经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游客的活动区域已经被限制在湿地游步道旅游设施内。而在水域部分,按照传统三级同心圆方式此处为核心区范围,但是在新的保护要素区划后,深水区域处于重点保护区外围,对于重点保护区域给予一定的缓冲带宽度,防止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展对重点保护区造成破坏。
海峰湿地旅游景观资源丰富,湖滨带由于处于边缘效應作用强烈区域,其景观丰富多变。旅游景观结构基本类型属于斑基结构,景观单元成斑块状展布于湿地水域构成的基底中,研究区域内的旅游景观结构基本特征由斑块、廊道、与基底构成,景观节点构成的斑块与湿地景观道路构成的廊道其总量远小于湿地水域形成的基底,所以其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复合式景观结构的斑廊基结构。
将将旅游景观、重点保护区域、以及用地现状图运用叠置图层法进行竖向因素叠加,如图1,2所示。
该图是在综合考虑竖向因素的基础之上叠置而成,其中存在着主要的矛盾冲突点,即旅游景观区域与保护区域的冲突。此时,作为一个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开展区域,游客量的变化应该作为横向影响因素被考虑在内。
根据有关部门相关报道海峰湿地现在达到每年十万人的游客量,五一或国庆假期时可以达到7000人/日。根据《沾益县珠江源旅游区海峰湿地景区生态旅游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提供的规划区旅游环境容量约为3330人/日可知,全年的游客量总和并未超过研究区域内的环境容量,但是在旅游旺季时段却远远超过了海峰湿地的承载力。所以要在旅游高峰时期开展功能分区的动态调节,防止游客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五、总结
合理的功能分区是保护地湿地能否成功开展生态旅游的关键性因素,是进一步深入规划与生态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同时,它起到一定科普教育作用,为游览者展示该湿地相关保护知识和保护方法。本文通过对海峰湿地自然保护区、洱源西湖风景名胜功能区各自规划设计以及相关规范中功能分区的研究,依照前文相关问题中提出的功能分区方法,利用景观生态学、旅游景观学、图层叠置法等相关原理进行案例地分析探讨提出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功能分区的方法。本文只是对湿地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分区进行了初步分区方法的探讨,所涉及到的各方面理论的数据具体化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洪雪花,李作生,杨春伟.云南湿地的现状和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6):58-60.
[2]卞少文.浅谈云南湿地类型分布和特点[J].林业调查规划,2006,(4):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