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周刊:你有幸生在饥饿年代后,但记忆中是否还有饥饿的感觉,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什么印象让你刻骨铭心?
刘益谦:我小时候的生活苦得不得了,吃不饱,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回到家里还要洗米做饭,自己生煤炉,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只有父母有点收入,其他人都没收入。再加上那个年代物资供应是计划的,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固定的。
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一会儿学习这个一会儿学习那个,政治运动一直不断,普通老百姓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时整个社会是大一统思想,但是个人都比较迷茫,谈不上什么个人的想法和思想。
人物周刊: “红色”是你们这代人的共同底色,就像崔健所说,是“红旗下的蛋”,历经岁月沧桑,你依然葆有这种底色,还是把它漂白了或是混杂了多种色彩?
刘益谦: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长在红旗下,同时又经历了国家的改革开放,跟市场走得比较近,染上了金钱的颜色,前后反差特别大。如果不是经历了小时候那样一个红色教育,以及物质上的严重匮乏的时代,也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功。
总体上说我们的所谓成功是社会的巨大变化给这一代人造就了机会,我们只是乘势而已。社会变迁中可能会出来一些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人。你说我们这代人比其他人聪明吗?根本就没有,只是时代给了一点机 会。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感觉到我比别人聪明。
人物周刊: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你们这代人?有什么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气质?
刘益谦:我们这一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有中国传统的勤劳刻苦奋斗的一面,也有社会开放、思想开放的一些特征。我们的上一代人受社会禁锢比较大,我们的下一代大多数是比较迷茫的,他们很多人对社会都无所适从,读完了书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做事情缺乏思考。我觉得他们可能是被我们淹没的一代。
我们这一代人,从禁锢的社会成长起来,成人后社会发生变化,只要看到有一点机会有一点光,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拼命抓住。做成一件事情后有时候也有点迷茫,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只要有工作,就不太胡思乱想。作为个体我偶尔会有一些迷茫,但是我们这代人整体没有迷茫的特征
人物周刊:同代人中,你最欣赏哪几位?为什么?
图/雍和
刘益谦:我对别人没有太多研究,也搞不清楚别人是怎么回事。我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比较勤奋刻苦,生活也比较朴实,这种人我也接触得比较多,特别欣赏谈不上,不过我很认可他们的这种特质。
人物周刊:年岁渐长,很多东西都会改变,比如精力,你感受到了那种由身体变化带来的精神变化没有?
刘益谦:到了50岁,精力跟40岁肯定不一样,但也没有感受到特别的不同。但在做事的时候确实不像40岁那样急功近利了,考虑问题更周全稳妥一些,心态上更从容一些。以前的那股冲劲有可能会让你更加成功,到了50岁,这种冲动也还存在,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做事的方法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倒不是来自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
人物周刊:面对当下突变的时代,你最想说什么?
刘益谦:当下社会我没感觉在突变,反正每天在进步嘛。
人物周刊:像史玉柱、马云这些五十左右的富人们已开始把生活当成工作,享受人生,假如你也财务自由了,最想做什么?
刘益谦:这种状态是我向往的,但是离我很远很远,有时候脑子里偶尔会闪过一个这样的念头而已。天天都有特别多事情要做,等着做,怎么可能把生活当成工作呢,不可能的。我的快乐就是工作中间得到的,如果让我什么都不做,我觉得我生不如死,浑身不舒服,受不了。
人物周刊: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显示,50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人会比较睿智,你有同感吗?或者哪一时期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刘益谦:50岁人更沉稳一些,精力肯定没以前那么旺盛了。我觉得50岁是人综合能力释放的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平稳的释放期。50岁之前的这十几年的过程对我人生的意义大一些。我三十多岁已经比较成熟了,这一段时间我做了很多事情,想做的事情基本都做了,别人没想、自己想做的也都做了,获得了一点成就感。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满意得意的。
人物周刊:五十而知天命,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还有困惑吗?
刘益谦: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令人困惑的事情。但是我的困惑都来自于做事情,我个人在生活上、精神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困惑。天天有这么多事情摆在眼前,很多事情我真的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弄,比如新三板,老的还没搞好,为什么要搞新的?除此以外,我真的没什么好困惑的。
人物周刊:长命百岁是良好的愿景,你如何规划自己人生的下半场?
刘益谦:后面的50岁肯定不会比前面的50岁轻松,人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还有50年,那肯定是在前50年的基础上发挥,所以会更辛苦,不可能轻松。前50年是从不懂到懂,但是随着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发展,后面50年也有可能选择错误。我们那时候的竞争是很粗糙的,从人的角度来讲,会越来越辛苦,不会越来越轻松。
刘益谦:我小时候的生活苦得不得了,吃不饱,一个星期才吃一次肉,回到家里还要洗米做饭,自己生煤炉,印象很深刻。那个时候只有父母有点收入,其他人都没收入。再加上那个年代物资供应是计划的,每个人的口粮都是固定的。
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东西,一会儿学习这个一会儿学习那个,政治运动一直不断,普通老百姓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儿。那时整个社会是大一统思想,但是个人都比较迷茫,谈不上什么个人的想法和思想。
人物周刊: “红色”是你们这代人的共同底色,就像崔健所说,是“红旗下的蛋”,历经岁月沧桑,你依然葆有这种底色,还是把它漂白了或是混杂了多种色彩?
刘益谦:我们这一代人,从小长在红旗下,同时又经历了国家的改革开放,跟市场走得比较近,染上了金钱的颜色,前后反差特别大。如果不是经历了小时候那样一个红色教育,以及物质上的严重匮乏的时代,也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成功。
总体上说我们的所谓成功是社会的巨大变化给这一代人造就了机会,我们只是乘势而已。社会变迁中可能会出来一些人,也就是我们这些人。你说我们这代人比其他人聪明吗?根本就没有,只是时代给了一点机 会。我自己也从来没有感觉到我比别人聪明。
人物周刊: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你们这代人?有什么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气质?
刘益谦:我们这一代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有中国传统的勤劳刻苦奋斗的一面,也有社会开放、思想开放的一些特征。我们的上一代人受社会禁锢比较大,我们的下一代大多数是比较迷茫的,他们很多人对社会都无所适从,读完了书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做事情缺乏思考。我觉得他们可能是被我们淹没的一代。
我们这一代人,从禁锢的社会成长起来,成人后社会发生变化,只要看到有一点机会有一点光,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拼命抓住。做成一件事情后有时候也有点迷茫,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习惯的力量太强大了,只要有工作,就不太胡思乱想。作为个体我偶尔会有一些迷茫,但是我们这代人整体没有迷茫的特征
人物周刊:同代人中,你最欣赏哪几位?为什么?

刘益谦:我对别人没有太多研究,也搞不清楚别人是怎么回事。我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比较勤奋刻苦,生活也比较朴实,这种人我也接触得比较多,特别欣赏谈不上,不过我很认可他们的这种特质。
人物周刊:年岁渐长,很多东西都会改变,比如精力,你感受到了那种由身体变化带来的精神变化没有?
刘益谦:到了50岁,精力跟40岁肯定不一样,但也没有感受到特别的不同。但在做事的时候确实不像40岁那样急功近利了,考虑问题更周全稳妥一些,心态上更从容一些。以前的那股冲劲有可能会让你更加成功,到了50岁,这种冲动也还存在,但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做事的方法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倒不是来自于体力和精力的下降。
人物周刊:面对当下突变的时代,你最想说什么?
刘益谦:当下社会我没感觉在突变,反正每天在进步嘛。
人物周刊:像史玉柱、马云这些五十左右的富人们已开始把生活当成工作,享受人生,假如你也财务自由了,最想做什么?
刘益谦:这种状态是我向往的,但是离我很远很远,有时候脑子里偶尔会闪过一个这样的念头而已。天天都有特别多事情要做,等着做,怎么可能把生活当成工作呢,不可能的。我的快乐就是工作中间得到的,如果让我什么都不做,我觉得我生不如死,浑身不舒服,受不了。
人物周刊:美国一家民调公司的调查显示,50岁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人会比较睿智,你有同感吗?或者哪一时期是你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刘益谦:50岁人更沉稳一些,精力肯定没以前那么旺盛了。我觉得50岁是人综合能力释放的一个平衡点,是一个平稳的释放期。50岁之前的这十几年的过程对我人生的意义大一些。我三十多岁已经比较成熟了,这一段时间我做了很多事情,想做的事情基本都做了,别人没想、自己想做的也都做了,获得了一点成就感。但是也没有什么特别满意得意的。
人物周刊:五十而知天命,你最深的感悟是什么?还有困惑吗?
刘益谦: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令人困惑的事情。但是我的困惑都来自于做事情,我个人在生活上、精神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困惑。天天有这么多事情摆在眼前,很多事情我真的搞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弄,比如新三板,老的还没搞好,为什么要搞新的?除此以外,我真的没什么好困惑的。
人物周刊:长命百岁是良好的愿景,你如何规划自己人生的下半场?
刘益谦:后面的50岁肯定不会比前面的50岁轻松,人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还有50年,那肯定是在前50年的基础上发挥,所以会更辛苦,不可能轻松。前50年是从不懂到懂,但是随着社会形态变化、经济发展,后面50年也有可能选择错误。我们那时候的竞争是很粗糙的,从人的角度来讲,会越来越辛苦,不会越来越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