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精读课教学法中的尝试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duo5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读课教学是中专、职中英语专业类的基础专业课的基本构成部分。将全新的研究性学习理念注入、渗透到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中,能够促进师生互动、释放学生个性,使学生科学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教学法 教学理 念研究性学习 特征 问题
  
  精读课教学是外语教学法中的一个具体科目的教学实施。近年来,初中、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步子迈得很大,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课程,特别是英语基础专业课——精读课程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所实施的改革也在探索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精读课教学法概述
  
  英语精读教学方法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理论基础。它是形成某一教学法的原则和理念。第二是教学设计,指整个教学体系中能够施加影响的诸多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等。第三是教学程序,指具体的课堂操作步骤。具体到精读课程教学,其基本内容包含在教学观点、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三个层次中。
  我校的生源全部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从我校专业设置来看,商务英语专业、计算机和英语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财会专业都设定了英语精读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一、二册及《大学英语(精读)》一、二、三册。对于刚从初级中学毕业的学生而言,一下子从初中英语教材跨入到《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系列教材中去,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在他们短短的三年学校生活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引导、具体课堂操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质素。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应提倡教师积极尝试研究性学习在精读课教学中的渗透或应用。
  1.精读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理念是指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以及赖以支持这些观点和看法的理论依据。教育学家认为,教师对语言的认识决定他们如何教授语言。在精读课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对词汇、文章的历史、文化背景、语言、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的本质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建立或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和基础。
  在诸多影响英语教学理念的因素中,有两点会较大程度地影响教师和学生,那就是语言和语言学习理论。不同的教学体系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是不同的。我们通常采用的是结构主义语言观和功能主义语言观与互动观。前者认为语言学习的目的应该研究语言成分,了解语言构成的实质;后者将语言看成是表达功能意义的载体,强调语言的意义和交际特点,认为语言是实现人际关系互动的工具。因此,精读课教学法主要基于这两大观点,即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研究并掌握句型规律、运用正确的语法结构,更好地、准确地在实际运用中表达自己。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表明,教师的语言和语言学习理论构成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理念,也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2.精读课教学过程的特点。
  (1)教学目标。精读课上,教师强调语言知识,积极实践语言技能。基于精读教材要求,教师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主要是过程型目标和成果型目标。
  (2)教学活动和过程。由于精读课属任务型教学,其教学法涉及目的语的使用,主要是围绕了解、掌握并运用词汇、句型、结构、主题、写作特点等。精读课内容涉及的范围不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涉及到学生认知的、情感的、社会文化的以及历史背景的知识要求。
  (3)教学多样性。精读课教学活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① 注重语法准确性的教学活动。其特征是完全不同于注重交际能力培养。② 听说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大量使用对话和句型练习,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或口头复述、中英句式互译。③ 背景知识介绍中则倡导使用“信息传递”、“信息差”等交际任务进行语言教学。④ 活动课型。教师采用互动游戏、分组活动、表演、故事后续等方法调整教学节奏,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4)教学步骤。精读课的教学步骤通常有四个:① 引入阶段 (Presentation):通过教学活动展示课文的历史、人文、语言背景,过渡到新的语言项目,讲解其形式、交际或功能方面的意义;② 练习阶段 (Practice):对所学语言项目入词义转换、句型、语法进行课内、课外练习,教师对于课堂上练习应给予检查纠错。③应用阶段 (Production):教师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使学生自由应用所学项目;④ 巩固阶段与反馈阶段 (Consolidation & Feedback):如教师要求学生复述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有四个特征。
  1.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课题主动担当问题的提出者、问题解答者、活动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扮演导演角色,指导并尊重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2.探索性。与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不同,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不是纯粹地用“填鸭式”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对教师的备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拟订,到课题的研究、对作者提出问题、论证过程、得出结论所引起的思想共鸣和深层次的思索。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接触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知识并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有研究意识、不盲从、尊重他人意见的品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贯穿和体现。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拓展了无限的空间。中专或职中的在校学生正处在16—18岁的特殊年龄时期。他们渴求知识,渴望人格独立,青春期特有的激情和活力使他们有足够的空间由面向书本转向面向社会、面向人类、面向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生命价值、存在意义、环境、政治,他们积极思索现实问题、自我今后发展以及从未涉足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充分利用青年人这种开放的、生成的和创造的学习态度,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将课程资源开放,深化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或讨论,就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甚至辩论。
  4.合作性。处在这样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和能力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可以以合作性学习为基础,因为合作是学生顺利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情况事先将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组之间具有实质性联系。活动中教师积极参与,热情指导。对于一个课题广泛合作,积极沟通,师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的体验,帮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价值观、行为习惯等方面获益。
  
  三、 研究性学习在精读课教学法中的尝试性渗透
  
  传统中的精读课教学中,教师被看成是权威,是知识的源泉,特别是一些知识渊博、口頭表达能力强、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师更是被认为是学生语言学习模仿的样板,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典型的师生单向交流。造成这种印象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 儒家思想的“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的权威形象长期以来留在人们心中;2. 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3. 教师决定所教内容;4. 师生交流沟通程度。
  要把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入到精读课教学中来,就必须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和调整教学方法。我校采用的精读教材《大学英语(精读)》里的文章涉猎面广泛,它们涉及到人物传记、环境保护、小说(节选)、国家、历史、语言、地理、美学、社会问题等等,层面丰富、内容多样,思想性有一定深度。每个单元中都有不同的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材赋予的任务,有必要调整我们的传统观念。研究性学习首先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提倡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以互动的教学模式、开放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实践、运用所学外语知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關系的特点应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不仅类似于导演和演员、医生和患者、家长与子女,而且也像朋友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需求的分析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和学习过程的评判者,等等。
  如何在精读课教学中有机地、科学地运用研究性学习呢?
  1.培养合作地意识和能力。《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第一册中第十四、十五课连续讲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Sleeping Beauty(睡美人)》,其故事情节迂回曲折、引人入胜。教师可以用较少的课时把这两课安排成泛读学习之后,再组织学生们将它排演成话剧。试想如果这样的课堂活动若离开个体之间的精诚合作或协作的话,这出戏怎么能顺利演出呢?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就在于为学生们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他们分工合作,有人编剧,有人导演,有人演主角,有人演小人物,有人管服装,有人做道具,有人布置背景:一出小小的话剧由策划、演出到结束,整个过程学生担当了大部分任务,教师可以参与合作,引导并给出意见;在总结、交流阶段,师生共同参与,客观地分析成功与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师生之间各展所长,协作互补,构建一个活跃、民主、平等、合作、有效的良好学习空间。
  2.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社会人,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Individual)。面对一群学生,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地方差异、父母文化背景等等后天环境不同,学生们不可能个个天资聪颖、刻苦勤奋。有的聪明伶俐,成绩名列前茅,有的智商和情商却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教师应当因材施教,细心地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讲解、讨论课文时巧妙地、特别地将某些问题提出来进行对比。例如,我在讲解《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第二册第一课《The Value Of Education》时,我提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这些问题:
  (1) When does a person begin to be educated?
  (2) How long have you been educated?
  (3)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ducation you have received?
  (4) Do you think that a person should stop receiving education after his graduation? Why or why not?
  其中有一位学生大胆地回答说,她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没用的。当时我并没有马上反驳她,只是平和地点点头谢过之后请她坐下,并继续讨论,然后开始学习课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几个观点:(1) Education is not an end, but a means to an end. (2)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fit our children for life. (3) Life is varied, so is education. 通过学习和讨论,那位同学主动总结说,她以前总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里上学,对“填鸭式”和应试教育早都厌倦了,原来教育还有这么深奥的道理,它的内涵实在是博大精深。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真正地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既赋予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其承担实现学习目标的义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才是受教育的目的所在。
  3.使课堂教学呈开放性。教师可以尝试性地与学生把课堂活动分为“互动”和“非互动”两部分。教师不再是“舞台”(讲台)上唯一的表演者,学生也不再是纯粹的“观众”,因为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学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生的座位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改变成“圆桌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协商探讨。如在教《大学英语(精读)》(预备级)第二册第四课《New York》这一课时,可以提前请学生收集图片或文字资料。上课时分组讲述一切与美国纽约市有关的信息。有些学生甚至还搜集了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中“双子塔(Twin Towers)”倒塌的惨象的图文资料。类似的讨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根据其表达情况加分,对优胜的小组给予口头或物质奖励。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将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以不同的方式渐进式地运用在精读课教学中,逐步实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人本价值、生命价值,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变为愉悦的精神体验,挖掘其个体潜能,提高思想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将精读课教学变成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佳境空间。
  
  参考文献:
  [1] 贾志高.论外语教学法的评价要素 [J]. 课程·教材·教法,9.2003.
  [2] 殷世东. 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 [J]. 课程·教材·教法,9.2003.
  [3] 赵静.学习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教育 [J] . 学科教育,8.2002.
其他文献
埃莉斯·迈克米兰和伊万·迈克米兰:糖果制作及销售  创业年龄:10岁、13岁  埃莉斯·迈克米兰3岁起就跟着祖母做巧克力。从那时开始,埃莉斯便一直没有停下来。她的妈妈凯瑟琳回忆说,那时家里的微波炉中,到处都是溶化的巧克力,但是,“我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经过了7年的“研制”,10岁的埃莉斯,做出来的巧克力果然不同凡响。这些巧克力有的是黄牛的形状、有的是小猪的形状、还有小海龟。  埃莉斯
木质林产品国际贸易中隐含碳的问题逐渐被重视,目前的核算体系将这部分的碳储存全部计入到进口国,碳排放计入出口国家。通过对国际贸易中木质林产品隐含碳的承担主体的分析,
轰动一时的吴英案,将混乱的民间借贷市场终于推向了风口浪尖。文章讲述了吴英案背后的民间借贷,然后将民间借贷的问题引出。并探讨了民间借贷法律适用问题以及民间借贷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