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等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六大机制的探讨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很好地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协作,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因此,立足于结合本校实践,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些机制进行探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企深度融合;机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b∕2013∕03∕017)
  作者简介:刘军,男,江苏省张家港中等职业学校教科室主任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类理论课程及实训教学教法;王东生,男,江苏省职教学会中职分会副秘书长,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4)25-0021-0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职业学校要想获得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发展实际积极建立校企共同体,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从中共同受益、共同发展。本文拟结合学校实际,来探讨一下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校企融合的一些有效机制。
  一、政府导向,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导向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目前由于众多原因,一些地方学校与企业或行业联系不紧密。虽然很多学校在此方面进行努力,但大多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企业明显缺乏热情,即使合作联系也多是零散的、缺乏规模和效益的,其中关键在于缺少当地政府主导的政策机制,为此政府应积极发挥服务、引导和督导作用,利用政府平台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导向机制,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吸引企业等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实现人力资源的统筹,促进企业与职业学校的有机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一)政府主导,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政府的教育、劳动、人事、社保各委办局参加,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劳动、人事、发改、经信、财政、税务、科技、工商、商务、卫生、农林等行政部门均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校企合作促进的有关工作。张家港中等职业学校正是依托了如此好的政府导向环境,校企融合工作才有了深入的开展。
  (二)政府牵头,积极组建职教集团
  学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张家港市,这里企业发展迅猛、态势良好,政府对企业的发展及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校也与周边众多企业联系密切相互合作。2006年,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牵头成立了由45所职业学校和41家骨干企业组成的江苏扬子江职业教育集团。2012年,由市政府出面,召开了东西联合校企合作联谊会议,全国100多家企业出席了会议,并相互签订了协议。在市委市政府的政策指引和帮助下,学校与企业广泛开展深度合作并渐渐走向融合,在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办学综合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益,真正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得、共同发展。
  (三)政府引领,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典范。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职业教育,2013年,在市委政府引领下,学校又在与德国BBW教育集团签约,引入本地德国相关企业来参与学校校企联合办学,开创了市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又一新篇章。随着合作的深入,德国本土化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方法使得学校机电、机械、数控等相关专业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而由企业颁发技能证书的考核方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过硬的专业技能很受企业的欢迎,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进一步推动了校企之间的融合、发展。
  二、政策导航,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保障机制
  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如果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企业容易被动应付,学校也会感到无能为力。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行政职能,在引导的基础上还要出台一系列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经费下拨等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提供校企融合的机制保障。
  1.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鼓励用人单位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及接收职校学生实践,依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相应的减税退税政策,吸引企业融合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来。学校与新美星企业联合办学的校中厂就是得益于政府的税收减免政策,现在它已成为学校机械、机电、数控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和毕业生的优选单位,及学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友好单位和国家级机械、数控师资培训基地。
  2.严格企业用工技能准入制度,要求企业员工培训拿证后方能上岗,用制度的形式密切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学校依托设立在校内的电气技师协会及国家级数控技能鉴定所与市劳动保障部门强强联手,对相关企业的员工和毕业生开展上岗培训,迎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密切了学校与用人企业的联系。
  3.对职校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扶持政策,激励职校优秀毕业生进行创业,以此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学校以此为导向,积极鼓励学生就业创业,并每年不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成功创业事迹报告会,来激励学生加入自主创业的热潮。
  4.加快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素质、学历水准,提高其职场竞争能力,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依赖的态势。学校大力发展“4.5+0.5”、“3+2”、“3+3”、“3+4”学制的中高本衔接的职业教育,不断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来提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每年在我校体育馆举行的毕业生洽谈会都会吸引100多家用人企业单位积极参与,由于学校的良好声誉和毕业学生的良好素养,我校应届毕业生现场签约率达95%以上,这得益于国家新的职教体系下学校实施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文化引领,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促进机制
  校企融合中,学校应积极发挥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开展校企文化联谊活动等形式,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文化促进机制,将企业文化渗透、对接、融入到自身文化之中,形成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学校、企业之间的情感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为其毕业快速胜任就业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一)构建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
  学校积极构建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如在走廊墙壁、宣传画廊、教室墙壁、实训车间等处张贴优秀企业的图片宣传、成功企业家与创业者的画像名言,命名具有企业特色的建筑结构,统一学生具有企业特色的衣着服装,布置具有企业氛围的实训场所等,使之成为职业氛围浓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学习场所,使学生走在校园就能感受企业文化熏陶的教育,体会到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树立价值观念、职业意识。
  (二)举办校企联姻的文化活动
  学校积极创设活动载体,联合企业开展具有企业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对接校企文化。我校在校企联姻过程中,相续开展了“立就业之志,练就业之功,走就业之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举办了“亚龙杯”、“新美星杯”、“东渡杯”、“银河杯”、“农商行杯”等多种校企联谊的专业技能竞赛,并由企业领导来校进行颁奖。此外,学校还邀请了沙钢集团总裁沈文荣、国泰集团董事长黄金兰等优秀企业家等来校报告讲座,邀请了优秀创业毕业生缪培峰等现身说法,带领了“沙钢班”、“永钢班”等冠名班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学习等。通过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为以后进一步密切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文化活动的开展,也加强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夯实了学生的技能底功,树立了学生立志成才的信心,提高了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挖掘创业文化的典型案例
  为进一步在全校学生中宣传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学校收集整理了与在企业工作的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的典型案例。我们的老师编写出版了《校企融合在港城》、《生涯规划与创业指导》、《路在脚下》等书籍,学生人手一册,以学生身边鲜活的案例来进一步弘扬企业文化和创业文化,激发学生融入企业和热爱企业的热情,为将来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提高用人单位满意度奠定基础。
  四、课改载体,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培育机制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现代技术工人。传统的职业教育关注的是对学生的专业文化知识,课堂上只注重学生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动手实践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以课程改革为载体,通过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室、共建实训师资等方式来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培育机制,实现了实训教室与企业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品与产品的融合,实现了教学与岗位、专业与职业、课堂与企业、训练与生产的零距离。
  (一)校企融合,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相关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成立由企业领导、技术专家、校长、学校专业负责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取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数控、机械、机电、电气、计算机、化工、汽修、财会、服装、营销等专业,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各自专业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规格,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企业项目加工任务为核心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校企融合,共建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学校和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对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开发,编写出了《数控技术与编程实例》、《车工》、《维修电工实训考核与指导》等多本校企合作项目教材。这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教材,在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融合,共建实训室
  学校大力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电气运行与控制、会计、汽修等省示范专业为龙头,将专业课程实训教室均布置成企业车间形式,学校还与亚龙科技集团、东渡服装集团、国泰集团、新美星机械有限公司、金蝶软件公司、汇众汽车有限公司等深度合作共同建立实训室。这种融教室与车间一体、按企业标准进行实训管理的情境化实习训车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了学生的产品质量观和职业岗位意识,他们变得爱学、爱动、爱做,使原本学生厌学的课堂变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实现了教学的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真正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学校为此总结提炼出的“三性五化六合一”教学模式成果还被写入省教育厅文件,并在全省职业学校加以推广。
  (四)校企融合,共建实训师资
  在校企融合中,学校着力打造一支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骨干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训师资队伍,由他们组成教学共同体在校企共建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训指导。这种将企业能工巧匠搬进实训课堂的做法使学生和教师深切感受到企业化的生产工作过程和企业工作氛围,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岗位实训身份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换,实现了实训岗位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岗位生产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也促使了学校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校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情感融通,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激励机制
  心理学家认为,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情感。校企合作过程是人际交往、感情沟通的过程。学校与企业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是推动校企融合的动力源和润滑剂,为此职业学校应积极构建以情感为纽带的激励机制,以此保障和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一)定期走访企业,建立情感联系   交往产生感情,升华彼此关系。如果校企双方平时缺乏彼此沟通的热情,势必会造成校企合作关系的冷漠乃至破裂。为此,我校派人经常走访合作企业,探望相关人员,建立情感联系互通有无。如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政策调整和人事变动等信息,我校及时向企业发布;同时,学校也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变化,像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任命某一负责人等,学校都及时予以祝贺回应等,并广泛征求他们对学校合作办学的意见,诚恳接受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来改进校企合作工作。通过彼此双方的热情,激励校企融合的顺利开展。
  (二)定期召开校企座谈联谊会议,建立情感纽带
  为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沟通,我们采用走进乡镇、走进企业的方式,将镇骨干企业定期召集到学校召开座谈联谊会。通过校企双方联谊互动,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融洽了校企双方关系,建立了校企融合的情感纽带。
  另外,每学期开学典礼,学校都邀请企业老总来校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了解企业,也让企业了解学校,增进了友谊。
  (三)不定期为合作企业无偿进行员工培训,固化情感纽带
  我校结合相关合作企业生产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学习目标,合理编排培训方案,利用晚上、节假日送教到企,通过学分制、学时制等多种培训方式,让职工忙时少学、空闲时多学,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种主动服务职工、企业的做法深受企业和职工的欢迎,固化了学校和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推动了校企融合的深入开展。
  六、互利共赢,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长效机制
  互惠共赢是校企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校企融合中,学校和企业应当本着“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以互惠共赢为目标,积极构建校企融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专业教师下企业共同研发产品,实现共赢
  学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派专业过硬的专业骨干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与企业产品研发部门共同技术攻关研发产品,为企业创造服务。如我校教师与江苏海路锅炉集团技术人员合作共同研发出的锅炉温控仪,与光王电子公司合作研发的煤气灶电子打火仪等。通过校企共研产品的做法,在为企业盈利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学校专业教师的“产、学、研”业务能力,校企实现了互惠共赢。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双赢
  学校与众多的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学生校外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岗位技术人才,企业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可现场录用,为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学校还与新美星、汇众汽车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数控、汽修实训基地,这种真实的实践技能环境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为学生提供就业实践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双方联合经营,上述两校内实训基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益,同时也成为学校学生的创业基地之一。
  (三)健全组织,制定制度,形成校企融合长效机制
  (1)按照《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中提出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行业指导、校企互动”要求,建立由政府的教育、劳动、人事、社保、财政、工商、税务等各委办局及所属部门参加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2)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有一个班子,秘书处设在学校;(3)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有关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力和义务、责任和职责,确保校企融合深入推进。
  职业教育是为职业而进行的教育,是就业教育。为了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谋到好职位、拿到好工资、求得好发展,职业学校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解放思想,主动出击,积极创新校企融合的有效机制,以情促融,通过密切合作实现共建、共育、共管、共享最终达到深度融合,在带动学校课程变革促进学校专业师资素质提升的同时,也为社会与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真正实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淑云.现代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6):54.
  [2]杨益彬.高校创业教育三层次培养目标与教育原则[J].继续教育研究,2013(4):88.
  [3]康翠萍.关于教育管理本质的再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28.
  [4]王中,陈霞.欧美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比较[J].教育与职业,2012(7):96.
  [5][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1.
  [6]牛长松,菅峰.创业教育的兴起、内涵及其特征[J].高等农业教育,2007(10):27.
  [7]王中.提升理念引进资源坚持创新——推进职业学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1(4):50.
  [8]王中.混合模式:常州职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建构[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5):38.
  [9]张新平.教学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7.
  [10]肖必良.教育管理的价值及其冲突[J].现代教育论丛,2000(3):40.
  [责任编辑曹稳]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地方职院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分析地方职院校企合作中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在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地方职院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职能的四个对策:即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产业职教对接、建立合作保障机制。  关键词:地方职院;校企合作;政府职能;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2013年度立项青年专项资助课题“地方职院校企合作中的政
期刊
摘 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是促进中职学校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的办学目标;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实现与企业需求“无缝链接”、与岗位“零距离接触”。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问题;调查  作者简介:杨永泉,男,银川职业技术学院一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马媛
期刊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抽样调查法、走访等方法后,对商务英语专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实训教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五年制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必须做到三点:一是重点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关注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养;三是加强商务实训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特色院校建设为契机,结合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提出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突破:一是实践教学模式上创新和突破;二是农林特色上的突破;三是教师职业素质上的突破。  关键词:高职;农经专业;人才培养
期刊
摘 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如何激发企业合作积极性,构建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各个职业院校研究的重心。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融合的一种合作模式,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用了现代学徒制的理念,探讨了“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其在数控技术专业中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工学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师能力;现代学徒制 
期刊
摘要: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他要求学习者具备极强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及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网络学习的成败。网络教学平台环境下商务英语学习者应理解并掌握商务英语词汇的语音知识、语义知识,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denotation)和引申意义(connotation),能运用语义学概念,丰富词汇知识和内化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
期刊
摘要:高职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厘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结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主体上应建立学校、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长、社会机构等参与的多元主体;在管理模式上可实施“教学运行”和“教学监控”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在方法和载体上可实施标准化、系统化、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高
期刊
当师兄约我对邓博士的《学徒制新篇》写回应时,我非常高兴。而且感觉由于自己随性地写过一二十本日记,相信写随笔没有什么问题。但真正提笔写了,居然很难随性而写,可能是在体制化的学术圈里呆的时间太久了吧。尽管数次改动,仍不知是不是真的能算一篇合格的作业,至今惶恐。  怀着欣喜和好奇的心情数次读了邓博士的文章,不仅因为其标题里有个“新”字,也是因为她并非“专门”研究职业教育的,而且受过异域陶治,坚信会带来一
期刊
摘要:近年来,职业院校通过教育管理创新,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管理体系,已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但是,这些零碎的管理经验仍然困扰着教育管理的实践。从教育管理学视角,梳理创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帮助教育管理者形成较为清晰的创业教育决策路径和实施办法。  关键词:创业教育;基本属性;教育管理学;视角  作者简介:王中,男,常州市教育局终身教育处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陈霞,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
期刊
摘 要:分析了中高职衔接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中高职衔接的构想策略。提出明确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贯通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233”分层次、模块化的中高职理论课程体系,建立“2522”中高职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教学的顺利衔接。  关键词:中职;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