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语文课堂的古文阅读教学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作为古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文学作品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了古人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高中文言文所选用的都是这些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
  文化的传承性决定了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是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空中楼阁”式的窠臼。学习文言文是丰富情感知觉的重要载体。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深深地为我们所折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丰富了我们的情感知觉,不知不觉间情感变得雅致、俊朗、跳脱、博大了许多。学习文言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长期阅读古典作品培养的艺术敏感和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心得,往往能让你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弦外之音、神外之韵。
  要想从学生视古文为陌路,教师视文言为畏途,学生害怕,教师头疼的怪圈里走出来,就必须摒弃照本宣科,一味串译,一译百了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转变文言文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以古文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
  首先,要把握一个教学的根本──诵读。诵读(朗读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除此别无他法。但应注意在诵读时应注意句读,注意去理解它的意思,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去死记硬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第一遍可称之为“吟读”,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内涵,我把它称之为“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文注释及有关的工具书,疏通文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再让学生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教师有的放矢,进行讲析,在真正弄清文意的情况下,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我把它称之为“诵读”。
  其次,文言文是“文”,应该按照文章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去“解读”。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必须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以后自己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语言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等同于对课文的随意“肢解”,而是在对课文进行语言分析的过程中培养文言意识和语境意识,能够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古今词义的异同,能够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当然这只是“读”文言文的基础。关键的应该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营养。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如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思想,荀子的“性恶论”与“劝学”的关系,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古代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对立统一,魏晋人士的生死观等等,如果在些地方多少有一点自己的一点感悟,那就是最大的收益。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应品味鉴赏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中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
  其实,无论是现代文教学还是文言文教学,让人文情感走进课堂,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的教学中,许多同学就字词的理解提了很多问题,也有的同学就课文内容理解提出了疑问:“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郗也,故愿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针对触龙的发话,太后的回答令人费解,应作何理解?此问触及文言文的人文情感,提问质量很高。对这一问题教师绝不能就此轻松绕过,敷衍回答。我让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有思维力度,学生参与热情很高,说出了个人独到的见解。
  总之,我们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能以生动的课堂讲析,丰富的古文化知识来吸引学生,通过对每个语言文字的精确、智慧的组合的分析,来展示中国文字的语言魅力,通过展示作品文化意蕴的深层内涵,让学生感受作品魅力,把他们带到古文学作品的优美境界中。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中学生对古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杰出的经济开拓者陈云,在长期从事经济领导的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良方”。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读陈云经济问题意识的逻辑思路及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发现问题;其次,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分析问题;第三,立足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启发效应解决问题。  [关键词]陈云;经济;问题意识;当代价值;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法治建设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新媒体传播在维护正义、促进立法、监督司法、推动普法等方面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以“聂树斌案”为引,从传播学视角出发,着重论析新媒体传播对于法治建设发展的促动作用,并提醒人们重视新媒体参与法治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关键词] 新媒体;法治建设;聂树斌案;良性促动;社会风险  [作者简介] 申玉山(1970—),男,河北鸡
期刊
[摘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以天津市武清区为例,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存在着工作活力不够、創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分析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是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选任条件宽泛,培训体系科学性系统性不够、考核监督力度不够,并且村党组织带头人个人的意识和能力也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期刊
[摘要]京津冀地理位置的紧密性和环境污染的溢出性,决定了京津冀环境治理的一体化的必然性。但是,面对末端治理的巨大成本和恶性循环,变末端治理为前端生产、变治理环境为生产生态产品,就成为改善京津冀环境质量,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可持续性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立京津冀政府购买生态服务合作模式及政策协调机制,可以解决京津冀环境治理的高成本问题,为实现京津冀环境治理一体化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可以通过市
期刊
[摘 要] 《之江新语》比较清晰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好干部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既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又要有为今天的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为民服务的关键是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把人民群众摆在最突出的位置,注重“谋事要实”;勤政务实首先要做到“勤政”,要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敬业乐业,甘于做铺垫之事,其次要注重“务实”,把“务实”落脚到谋好一件一件的实事上来,重在抓落实;敢于担当要做到敢于负责
期刊
[摘要]城市接管是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石家庄最早用鲜活的实践经验,回答了进城后建设什么样的政权,如何建立政权,新政权如何在群众中扎根等问题。其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走过弯路的教训。石家庄城市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破解了中国共产党执掌城市政权面临的历史性新课题,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做了必要的准备。  [关键词]石家庄;城市接管;政权建设;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司法改革措施,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法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控辩双方地位依旧不平等以及整个庭审过程虚化等不良现状,应当在人权保障理念的指导下,从侦查、起诉、审判三个方面来实现审判中心主义的完善与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基本措施:通过实行司法令状制度、弱化口供作用以及加强律师辩护权来规范侦查工作;通过
期刊
【 摘 要 】剪纸,指的是用纸剪出来的艺术品。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创造了大量的剪纸作品,或人物或植物或动物,内容不一,形态不一,唯一相似的是那创造出来的美,每幅作品带给人们的都蕴含着原始的美。《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学习民间剪纸可以让孩子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帮助孩子丰富感性经验。所以在大班我们开展了民间剪纸活动,旨在通过剪纸活动
期刊
[摘 要] 战斗属性是政党捍卫政治存在的本质要求,是政党实践理想宗旨的斗争必然,是政党探寻成功道路的力量源泉。南昌起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创新发展赋予了战斗属性,表现为坚定理想、坚守宗旨的战斗信念,敢为人先、敢于斗争的战斗精神,绝对领导、绝对忠诚的战斗力量,百折不挠、百炼成钢的战斗作风。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不断赋予南昌起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其战斗属
期刊
【 摘 要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篇课文中有三处古代引文,比较难懂。很多老师把课堂的主要时间放在分析梁任公的人物形象上,对于文中的三处引文则简单带过。但这三则引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很有帮助。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这三处引文课堂讲解释疑,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本文试从这个角度进行初步探试。  【 关键词 】《记梁任公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