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活着》与原著中人物设置差异的对比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活着》改编自作家余华的同名作品《活着》,由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曾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张艺谋也凭该片获得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人道精神奖。电影《活着》相较于原著,对情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编和补充,使两者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活着”状态。本文从人物设置角度出发,对两者进行对比。
  关键词:文学;电影改编;人物设置;《活着》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08-0-02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1],这是原著《活着》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几乎可以概括整个故事。张艺谋导演看过《活着》后说:“《活着》会给人一种人生的感慨,会使人彻悟到人生的一些东西。”[2]因为余华的《活着》给张艺谋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与震撼,所以其选择拍摄《活着》。但是,在原著影视化的过程中,對人物设置,张艺谋与余华产生了一些分歧。原著中,福贵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家人朋友相继逝去,只剩他一个人孤单地活着,可以说福贵处于一个极端的生存环境中,但这正是作家余华追求的一种极致状态。余华认为苦难是文学创作的养料[3],而张艺谋导演则认为这样的情节发展显得有些刻意,戏剧效果过强,因此在电影《活着》中,许多人物的设置与原著的人物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包括人物情感强弱上的差异、角色分量分配上的差异和人物悲剧结局走向上的差异。
  1 人物个性情感的强弱差异
  原著《活着》的时间线较长,对福贵各个人生阶段都进行了描写,但由于电影时间的限制,电影版《活着》直接从福贵赌钱这一镜头开始,把重点放在了特殊历史时期。《活着》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带来的生命感都是“苟且”,这是一种很真实的生命状态,贴近真实的生活状态,福贵身上的“苟且”,让福贵在受到种种苦难之后仍然坚强地活着。原著《活着》有叙述福贵人生顺遂和行为荒唐的阶段,与福贵将家产都赌输之后的窘迫境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是电影版没有这些铺垫,对福贵这一角色的反差感略逊于原著。
  在电影《活着》中,张艺谋导演更加注重小背景、小命运和大背景、大命运之间的交融。与个人悲剧不同,这不是单单原生家庭或生存环境造成的[4],人物命运的悲剧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所以以“个人悲剧”为切入点,目的是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的悲剧”[5]。例如,福贵最初将皮影戏作为爱好,后来以皮影戏为生,在人民公社中进行皮影戏表演,最后因为要废除“四旧”而对皮影戏进行焚烧,戏曲与影视的结合使观影者可以透过福贵看到那个时代的人的经历[6],但是缺少对福贵本身的描写,余华笔下的福贵体现了小人物在时代变迁之中艰难求生的意识[7]。原著中,福贵和家珍因为生活贫困想将凤霞送人减轻负担,但有庆的不舍和凤霞的懵懂与无措,让福贵打消了送走凤霞的想法。这些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体现出了更深层次的人性思考[8],展现出了人性的温柔,也为原著蒙上了一层较为柔和的色调[9]。虽然其与大时代、大命运无关,但是这些复杂纠结的情感正是福贵坚强生活的证据。
  在电影《活着》中,每个角色的存在都服务于电影的主题传达,同时因为张艺谋导演想要将小人物和大时代串联在一起,突出那个时代的特点,所以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在极力突出时代背景,而没有突出个人情感,弱化了人物的独特性。例如,二喜看过凤霞后,主动对福贵家的房屋进行修缮,原著中本是想突出二喜本人的细心周到和对这桩婚事的重视,但是电影则加上了时代的印记,主要拍摄二喜在福贵家粉刷毛主席像的场景,弱化了二喜这个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增强了电影的时代氛围感。
  2 角色分量轻重的差异
  在原著中,家珍这个角色在中段就没有什么情节了。张艺谋导演认为,在小说创作中,这不会影响作家对主题的展现,但是作为电影,女主人公戏份的缺少会使剧情单一,不利于剧情的发展。所以,在电影中,其为家珍这一角色增加了不少的戏份。
  同时,家珍还是电影《活着》和原著区别最大的角色。在男性主导的父权社会中[10],女性被纲常礼教束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11]。原著《活着》中的家珍就是当时典型的女性,她逆来顺受,只想和丈夫平淡地过日子;但是电影《活着》中的家珍,虽然也是贤妻良母,但是性格中有一定的烈性。面对福贵屡教不改的赌博习惯,原著中家珍被父亲强行带走,却留下了凤霞,无疑是在表明自己还会回来;而电影中的家珍主动离开且带走了凤霞,这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征兆[12],直到福贵确实不再赌博,她才带着凤霞和有庆回到福贵的身边。此外还有一处细节,福贵询问有庆姓名时,家珍开玩笑似地说名字叫“不赌”,重申了自己不会接受福贵再次赌博的决心。电影《活着》中的家珍不愿屈从于三从四德,将婚姻看作女性的出路[13],不仅更富有特色,更具魅力,而且情节符合时代特征[14],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符合现代人们对角色行为逻辑的认知,体现了女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15]。
  电影中的家珍形象无疑更加生动立体,因为观众只能通过直接的情节变化实现对人物的认知[16],所以电影中增添了不少细节丰富家珍的形象[17],如与有庆合谋“惩罚”福贵,使家珍的形象具体起来,不再扁平化[18]。电影里的家珍不仅摆脱了逆来顺受这一人物设定,同时立住了慈母的形象,为电影增添了一丝幽默感和温馨感,减少了面对困苦生活的压抑感。尤其是上坟那一场戏,原本在极短的时间内,镜头就要从凤霞大出血逝去移到为凤霞、有庆上坟的场景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气氛变得沉重,但是家珍和馒头(苦根)的一问一答,削弱了场景气氛的沉重感。
  电影《活着》为了使故事情节紧密相连,增加了队长(原著中的村长)的戏份。队长在电影中是最能体现时代变化的人物,其原先的身份是村长,进入新时代后改为队长,他积极鼓励大家“炼钢炼铁”,但是又不知道做法。这个角色虽然有些愚昧,但又令人发笑。电影《活着》增添了许多细节,使该人物变得立体,如与人议论龙二被枪毙的事情,将安排好办的差事给丈夫还未归来的凤霞。胆小、八卦、善良等性格特点同时集中在队长身上,其人物形象也因此丰满起来。但“文革”时期,队长却被一群年轻人当作批判对象,他落寞地站在家门口,没有人理会,前后的反差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文革”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面貌。   3 人物悲剧结局的差异
  电影《活着》与原著《活着》中的许多人物相比,结局有很大的改动,尤其是二喜和馒头(苦根),作家余华和导演张艺谋存在不同意见。余华喜欢走极端,期望制造一个命运中的特例,从而反映人民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19];而电影《活着》的导演张艺谋更希望节制,让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意义,扎根于它所处的环境。同时,导演张艺谋与主创们曾经讨论过,认为有庆和凤霞的死亡已经很特殊和意外了,如果再安排馒头(苦根)和二喜死亡,难免会遭到观众的抵制,所以决定让馒头(苦根)在二喜的关爱下,在福贵和家珍的疼爱下,健康平安地长大。虽然在影片末尾,福贵一家人为有庆和凤霞上坟的场景为影片增添了一丝悲伤的色彩,但是与原著的结局中只有福贵一人活着相比,电影《活着》的结局是相对圆满的。
  悲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戏剧层面而言,悲剧是结局悲惨的剧作,是由构造出的人物命运与现实的矛盾造成的;从现实层面出发,悲剧是人物悲惨的遭遇、面对的不幸;而在审美范畴中,悲剧是具有悲剧成分的客观对象,简而言之,悲剧就是要带有不幸和悲惨的色彩[20]。原著《活着》中的各色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人物悲剧和社会悲剧结合的产物,人物本身并没有能造成个人悲剧的性格因素,相反,他们和普通人一样善良热情,也一样会胆小、会害怕,但都以悲剧收场。无论是原著《活着》还是电影《活着》,都在放大社会悲剧对人物结局走向的影响。例如,原著中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医院中没有经验老道的医生,凤霞产后大出血最终逝世;而电影中被批斗的医生连吃七个馒头被撑住,错过了救助难产的凤霞的时机,致使凤霞去世。两者都抓住了特殊的时代背景,安排了人物的悲剧结局。
  电影《活着》圆满的结局虽然会给观众带来欣慰,但是与原著《活着》想要传达给大众的观念有所偏差。作家余华对“活着”这一词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活着”这一词是充满力量的,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一种呐喊的行动,也不是处在一种进攻的态势,而是选择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生活带来的一切事情,无论它是苦难的还是甜蜜的。普通百姓一辈子忙忙碌碌、战战兢兢,就是为了“活着”,他们为了这个目标拼尽全力、奋力拼搏。在原著《活着》中,福贵这一生固然是苦难的,但是他没有让自身陷入绝望,这正是作家余华想要传达的思想: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这也是福贵在与陌生人闲谈时,可以坦然面对自己过往种种经历的原因,而不是像其他年老者一样糊里糊涂、双目无光。因为电影《活着》弱化了这种苦难,追求一种美好式结局,所以在主题和观念的表达上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感。
  4 结语
  《活着》的电影和原著,都是璀璨的艺术明珠,各自散发着不同的光芒。但原著《活着》因极端的命运走向、淳朴实在的情感羁绊,在主题设置和观念传达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是结局圆满的电影版所不具备的。
  参考文献:
  [1] 余华.活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5-6.
  [2] 王斌.活着·张艺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1-12.
  [3] 裴蕾.浅析路遥的劳动观——以《平凡的世界》为例[J].戏剧之家,2019(33):212-213.
  [4] 姚佳.浅析小说日剧《绝叫》中阳子悲剧的原因[J].艺术科技,2019(32):105-106.
  [5] 基语馨.《桃花扇》悲剧溯源——浅谈“阴阳”二元性模式的运用[J].汉字文化,2020(12):49-50.
  [6] 黄晓宇.从《霸王别姬》看京剧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J].艺术评鉴,2019(15):141-142.
  [7] 徐珊珊.浅析电影《许三观》对原著的改编[J].汉字文化,2020(06):91-92.
  [8] 童程.论20世纪日本艺伎文学形象特征[J].戏剧之家,2019(26):229-230.
  [9] 薛珊.暴力与温柔:《三块广告牌》中的黑色幽默结构[J].艺术评鉴,2019(15):152-153.
  [10] 季一格.《尘埃落定》中的女性抗争[J].艺海,2020(05):14-15.
  [11] 徐志豪,吉玉萍.所谓伊人:《聊斋志异·侠女》中高扬的女性主义意识兼蒲松龄的女性观[J].神州,2018(4):49-50.
  [12] 王弘泽.女书艺术的文化与社会意义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20(17):46-47.
  [13] 甘辰.多萝西娅第二次婚姻意义探析[J].大众文艺,2020(23):22-23.
  [14] 张祈.论现实主义电视剧的三重叙事维度——以《安家》为例[J].艺海,2020(7):63-65.
  [15] 赵阳.美国电影《毒液》中女性边缘化塑造及文化反思[J].戏剧之家,2019(36):66-67.
  [16] 邓艳.微电影《父亲》中肖利的人物形象塑造[J].艺海,2020(11):102-103.
  [17] 桑屹峰.反战题材电影《1917》的艺术创新[J].艺海,2020(04):64-65.
  [18] 张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研究[J].艺术评鉴,2019(15):159-160.
  [19] 任子豪.《骆驼祥子》:城乡双重文明结构中的挣扎与毁灭[J].戏剧之家,2019(25):245.
  [20] 周含芝.现实主义电影中悲剧审美范畴研究——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汉字文化,2020(15):119-120.
  作者简介:杨雯雯(2000—),女,江苏淮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指導老师:赵阳
其他文献
一部优秀的电影,导演在其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各类拍摄手法能够对塑造角色提供更好的帮助,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对情节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呈现给观众一场与众不同的视觉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治疗(VCD方案)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及对患者肾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M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
1949年4月23日,江苏省泰州市白马庙乡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海军。为了让更多的炎黄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传承海军文化,本文以泰州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文创
目的:研究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输血效果以及对红细胞形态、溶血率以及血钾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快速输血的适宜加温温度和施压强度,为研制战时加温加压输血装置提供理论依据。
对民族地区而言,节庆活动是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从节庆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节庆活动只是昙花一现,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民族节
目的:研究不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切口对糖尿病患者术后眼表的影响。方法:以纳入我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超声乳化术。将患者分为三组各40例40眼
目的:探究血液透析分别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和血液灌流对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100例,根据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A
目的:探究等速运动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屈伸肌力量、协调性及肢体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60例膝骨
摘要: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批国产IP动画作品,此类作品借助新媒体渠道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不仅打破了国产动画行业长期无人问津的惨淡局面,也推动国产动画行业形成了新的创作模式和运营模式。在IP改编作品热度居高不下的同时,种种市场的争议性反馈也暴露了国内动画行业制作及运营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较为典型的IP作品——《全职高手》为例,分析该作品IP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及不足,旨在为国产动画IP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
在商业发展、娱乐兴起的消费社会,青年群体呈现出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球鞋文化正是青年群体的一大文化需求,球鞋文化是以球鞋为载体,主要存在于青年群体中的新兴亚文化。学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