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分析

来源 :种子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421769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工程苗木的培养,在土壤处理、种子选取方面尤为重视,同时择优选择育苗地,重视育苗期的管理,从而优化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
  关键词:林业工程;苗木培育;移植造林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9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23.13;S725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林业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林业生产中最主要的环节是育苗栽培,科学育苗、合理栽培有助于提高林业生产水平,而影响苗木生长的两个重要环节就是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通常情况下,林业工程主要由育苗、造林、经营、伐木4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着林业工程的质量。因此,做好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工作对林业发展是很重要的[1]。
  1   林业工程苗木培育技术
  1.1   选择育苗地
  苗木培育的基础是育苗地,所以在选择育苗地时要慎重考虑。第一,保障有充足的地下水,具有良好的排水条件,土壤肥沃疏松。第二,针对比较特殊的树苗,需要因地制宜,除了具有充足的水源、肥料之外,还需要特定的条件来满足树苗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第三,综合生态环境条件,如水分、土壤、温度、湿度和空气等生态环境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育苗地。在选择好育苗地后,则需要平整土地,疏松土壤,要将土壤表面的杂草、石块等杂物清理干净。在正式播种前30 d,需要翻整一次土壤,深度控制在25 cm,具体措施需要根据苗木种类进行调整。
  1.2   种植苗木技术
  对于提高林业工程质量,不仅要选择良好的种子,还要充分做好种子的选择和处理工作,两者对林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要以本地优良的母树为种子,应加强种子、母树形状等方面选择,确保林业工程苗木培育的质量。在种子播种前,应做好种子催芽工作,对种子进行淘洗、消毒等,提供合适的温度、湿度及养分等环境。在播种过程中,要仔细检查种子的发芽率,避免种子播种时间不恰当从而导致种子发芽率不理想,甚至发芽率过低。
  1.3   种子播种技术
  种子播种技术有3种方法:第1种是最常见的播种法,特点是简单、易操作,缺点是后期处理工作相对较复杂,在种植时,由于幼苗十分脆弱,成活率较低,因此需要工作人员严格掌控树苗的生长环境。第2种是植苗法,特点是对土壤要求较高,土坑深浅要适宜,过深会淹没树苗枝干,阻碍呼吸作用,过浅则会导致树苗根部裸露在外,从而导致缺少养分影响树苗的健康生长。第3种是分殖法,是对带有根部树苗进行培育,优点是投入成本低、树苗成活率较高、生长速度较快、操作简单等,缺点是树苗中含有能够保证树苗存活的营养器官数量有限[2]。
  1.4   苗木种子处理
  进行苗木种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苗木存活率,防止因种子质量问题导致苗木的生长状况较差。除了挑选外观完整的种子之外,要充分考虑种子的耐寒、抗旱等能力,对于不良品种,应及时淘汰。待种子选择完成后,要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化学药剂拌种或浸泡等方式,消灭种子本身所携带的病菌,减少病虫害。此外,还可根据苗木生长条件、特性创设适宜种子发芽的环境,通过人为干预方式打破苗木种子休眠状态,缩短种子胚根的生长时间,提升种子发芽率,提高苗木种子催芽效果。
  1.5   苗木施肥技術
  苗木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肥料有一定的差别,应结合苗木实际的生长状况,确定肥料的使用次数和施肥量。苗木施肥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底肥和追肥。底肥要采用经过发酵处理的圈肥,施用量大约为150 g/m2,且要保障均匀施肥。出苗30 d后进行第1次追肥,包括氮肥、磷肥、钾肥,施肥量在10~12 kg/hm2,15 d后进行第2次追肥。苗木在生长旺盛期时,需要大量的钾肥。在施肥时要注意肥料与水分的结合,以便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促进苗木快速生长。
  1.6   苗期技术管理
  在苗期技术管理工作过程中,将苗木实际生长情况和苗木自身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在育苗地设置一些遮蔽物和障碍物,达到防风、防沙以及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另一方面,为了保证苗木生产质量,给苗木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肥料是重中之重,还要对苗木多浇水、勤施肥。
  2   林业工程苗木移植造林技术
  2.1   掌握好苗木移植造林最佳时间
  在移植造林时,应选择适当的季节进行移植,进而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常情况下,春季造林一般是3—4月,秋冬季造林是10—11月,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移植造林工作是因为气候适宜,可提升苗木的成活率,也可提高移植造林的工作效率。在实际的移植造林过程中,如果错过最适宜的时间阶段,则需要借用容器辅助树苗移植,保证移植造林整体效果良好[3]。除此之外,在进行苗木移植时尽量选择早上或者晚上,因为早晚温度较低,并且空气湿度相对较高,可有效减缓土壤中水分蒸发的速度,提高苗木成活率。
  2.2   移植造林技术的要点
  首先,在移植造林的过程中要保证苗木不受到任何的损伤,避免苗木在移植后难以成活。其次,规范苗木种植。为了保障苗木能够很好地生长,在种植时,要保证苗木根部完好。最后,在进行移植时,适当对苗木进行浇水,使移植完成后的苗木能得到充足的水分,进而提高苗木质量和造林的成效。
  2.3   造林范围选择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林业工程移植造林时,避免在造林区域内超过绿地规划界限,除了确保苗木存活率与生长速度之外,还要根据林业工程整体规模以及相关要求来确定造林范围。与此同时,还应确保森林绿地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协调,将森林绿地的环保价值发挥到最大。由于苗木种类不同,其存活率、胸径以及高度等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在确定造林范围后,需统筹相关信息,对树木移植地点进行合理规划,进而提升不同种类苗木在固定范围内的分布趋势与综合规划效果。另外,根据苗木种类的移植条件,对树坑分布区域进行精细调整,提高造林范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4   移植密度控制的技术要点
  控制苗木移植密度对提高造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苗木移植时,需充分了解造林范围,并根据苗木生长特点,对其移植密度进行科学控制,防止苗木移植密度过低而浪费土地资源或苗木移植密度过大影响苗木的健康生长。尽可能降低苗木破损程度,提升苗木存活率,从而提升林业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注意的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控制苗木移植密度具有一定难度。
  基于此,应在苗木移植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严格控制,确保苗木移植密度合理,最大程度上减少阻碍林业工程建设的因素,使苗木移植与造林的优势得以体现。
  2.5   森林质量监测的技术要点
  森林质量监测具有长期性特点,当完成林业工程苗木移植造林工作后,应对森林整体质量进行监测,通过采用现代化手段,对苗木移植造林技术潜在风险进行了解,降低森林火灾发生概率。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质量监测工作落实到位,进而提高森林质量,有效解决林业工程苗木培育与移植造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林业工程病虫害防治
  在树苗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病虫害防治,因为树苗的种植时期是气候比较温和的季节,适宜病虫害繁衍。在种植树苗时,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定期检查种植的树苗,及时使用药物或者提前采用赤眼蜂等物理防治措施预防病虫害。
  3.1   差异性防治
  病虫害的主要特点是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因此,可以对病虫害开展差异性的防治工作,比如白粉病可采用50%胶体硫50~100倍液,每隔7 d喷洒1次,连续2~3次;介壳虫可选用25%亚胺硫磷1 000~2 000倍液。如果病虫害较为严重,也可将呋喃丹埋入其根部。
  3.2   季节性防治
  春季和冬季是预防林业工程病虫害的重要时间。春季是虫害萌发阶段,只要改变幼虫外部生长环境,就能够有效防治病虫害,春季也是虫害大量繁殖的季节,而在冬季做好这项工作能有效减少春季的虫害。在冬季,要及时对苗木进行清枝,可以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清除苗木虫害[4]。
  4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发展绿化过程中,林业占据着主要地位,而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技术直接影响苗木的成活率和质量。因此,要借助先进科学技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同时保证苗木的质量。所以,在研究树苗生长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技术的应用,促进绿化造林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 李玉如.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19(11):147.
  [ 2 ] 高海蓉.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解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4):231,238.
  [ 3 ] 叶彩虹,唐丽辉.简析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89.
  [ 4 ] 严辉娟,严莎莎.林业工程苗木培育及移植造林技术探讨[J].现代农業研究,2020,26(7):83-84.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15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主要领导人院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该规定从2019年7月7日开始实施,距今该规定出台已经有近两年,而对于经济责
摘 要:在林木生长和种植过程中,要提升林木的材质和成活率,必须重视病虫害的防治。分析了落叶松苗木的管理现状和发病原因,探究其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并给出具体的可行性防治措施,为广大林业部门和松木种植人员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落叶松苗木;病虫害;原因;种类;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8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763.7 文献标志码: B  1
摘 要:番茄即西红柿,其成熟果实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品种,口感清香,营养丰富,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市场需求巨大。为了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应加强番茄栽培技术研究,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将番茄种植产业作为当地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在提高番茄生产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番茄种植产业健康发展。张掖市甘州区气候特点为温带半湿润气候
摘 要: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造林绿化工程也逐渐增多,但是在造林绿化工程中却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苗木移栽技术无法获得更好的效果。针对相关内容展开了综合性的讨论与研究,阐述了苗木移栽技术要点,列举了苗木移栽技术的前期准备,总结了苗木移栽技术。希望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探讨,使有关技术更加完善,为造林绿化工程提供助力。  关键词:造林绿化;苗木移栽;生态
摘 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万载县水稻种植户开始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在机插水稻“精量稀播、精细栽培、精确施肥、精确管理、精准防控”的基础上,发展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使水稻生产的预期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种植户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从万载县水稻种植的现状出发,对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为各地的水稻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插水稻;“五精”;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摘 要: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规模非常庞大,而且中国也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问题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研究农业种植技术,尽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人们的温饱问题提供坚固的保障。玉米具有适应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的特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因此我国农业发展对玉米种植业投入的研究较多,应不断更新技术,尽可能提高玉米产量。重庆地区适宜玉米生长,但因为
摘 要:森林抚育是林业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工作,森林抚育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制约森林的发展,病虫害就是其中之一。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种方法科学搭配应用,才能有效遏制病虫害发生,防范由病虫害给森林系统带来的破坏。探讨了森林病虫害对森林树木的影响,并针对西部林区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现状,对森林抚育中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林业系统;病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蔬菜栽种技术不断提高,大棚种植方法随之诞生。这种方式不仅让作物的存活率大幅提升,还使种植面积向更大的范围扩展,能够让群众在一个季节同时吃到不同蔬菜,保证了人们所需的营养。基于此,重点论述了大棚黄瓜的选种、晒种等种植技术要点,同时细致阐述了其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6
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各行业都竞相发展,市场竞争环境也变得日益激烈,近年来土地房地产行业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国内一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也变得更加活跃
摘 要:赣菇为四大名菇之首,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是江西著名的特产。赣菇味甘、性平,含有非常丰富的维生素以及其他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颇高,而且经常食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降血压、降胆固醇等。介绍了江西北部赣菇的栽培技术要点,探讨了将赣菇的栽培与“农味儿”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江西北部;赣菇;种植;乡村游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4-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