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的后果很严重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
  
  上海的王大妈今年76岁,患糖尿病12年,并发糖尿病肾病2年多。虽然今年上海特别炎热,但她一直坚持上午锻炼身体。这天王大妈出门锻炼身体忘记带水,2个小时后就感觉有些头晕、烦渴,急忙往家走,回家呕吐后昏迷了。下午家人回家后发现急送入院。入院后查血糖28.0mmol/L,血钠150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诊断为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收入院。但因患者送来较晚,两天后终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解读
  
  在城市,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125.06/10万。中年尤其高年龄组的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冠心病为主要死亡原因。
  但谈到死亡原因就不得不提到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因为虽然其发病率并不很高,仅为2.45%,相当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冠心病、脑血管病、肾病及酮症酸中毒等)发生率的1/4~1/9,但它对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简称高渗性昏迷),为糖尿病的一种少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该病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临床特点是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无或轻微酮症,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障碍或昏迷为主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很高,以往高达40%~70%。近年来,由于提高了对该病的警惕和认识,积极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仍高达15%~20%。面对如此高的死亡率,我们必须强调早期及时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
  常见诱因:①感染(特别是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脑血管意外、胰腺炎等;②外源性糖摄入过多,有时是病程早期因误诊而静脉输注过多葡萄糖,或因口渴而饮用大量含糖饮料;③水入量不足,如饥饿、限制饮食或呕吐、腹泻,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口渴中枢不敏感,水入量差而引起缺水;④应用加剧糖尿病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心得安等;⑤。肾功能不全或心功能减退,致水盐调节功能障碍。
  
  诊断要点:
  1、起病缓慢,常为诱发病或伴发病的症状所掩盖,易贻误诊断;
  2、早期先多饮、多尿,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故常被忽视,但尿量大大超过入水量;
  3、重度细胞内脱水症,特点为:①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嗜睡、幻觉、抽搐等,最后陷入昏迷;②重度脱水,尿量并无相应减少甚至表现为多尿;③循环衰竭症状较神经症状相对为轻。
  
  实验室检查:
  血糖>33.3mmol/L、血钠升高可达155mmol/L、血浆渗透压显著升高,一般大于350mmol/L。
  治疗:①补液:因患者失水可超过体重的12%,故需积极补液;②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静滴;③维持电解质平衡:根据血钾及心电监护补充钾盐;④积极去除诱因和处理心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这一综合征特征是:高血糖、严重脱水、血液高渗引起意识障碍、有时伴有癫痫。本症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故积极预防极为重要。
  
  预防措施:
  1、早期及时发现,正确合理治疗糖尿病。
  2、平时注意饮水。
  3、规律生活、适当锻炼。
  4、加强血糖检测。
  5、尽早诊断和治疗,控制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编 辑 钟 卉
其他文献
病例    王女士,74岁,因意识模糊、言语不清2d、时后就诊。患者3月前诊断为糖尿病,服用优降糖每日3次,每次2片。晚间急诊入院,检查时患者神志不清,查血糖2.0mmol/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经静脉点滴10%葡萄糖后意识恢复,住院治疗3天后病情稳定好转出院。    解读    血糖应保持在安全范围内  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低血糖症的高危人群。如果患者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等,那么一
期刊
编者按:10月28日的“男性健康日”快到了。男人,作为家庭的主心骨,社会压力和家庭责任常常让他们疲惫不堪。然而,被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折磨得“疲软”的男性们更是苦不堪言。为此,专家呼吁:为了家庭的幸福,请男性病友们多给自己一点关爱吧!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是男性健康的晴雨表,必须给予关注。怎么判断有没有ED呢?医生可以通过问卷判断你有没有ED;而患者自己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想“上床”办
期刊
病例    钟先生今年56岁,12年前患糖尿病,并一直遵照医嘱服用降糖药,还经常自我监测血糖,血糖基本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可最近检查尿常规时,发现尿蛋白两个加号。“难道我的肾脏又出了问题?”他急忙找到肾病科专家进行咨询,医生告诉他,这种情况基本可以确定已经合并糖尿病肾病了。  “糖尿病肾病?要紧吗?要‘换肾’(肾移植)吗?我的生命还有多长?”黄先生惊恐地问。    解读    糖尿病的并发症很多,其
期刊
维持血糖稳定,有效地恢复或模拟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是我们临床上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目的。正常人胰岛素的分泌是有规律的,包含两部分:①基础胰岛素分泌:空腹或饥饿时,由于没有食物的摄入,人体的血糖水平较低,体内胰岛素的释放会相应减少,使血糖不会过分降低;②餐时胰岛素分泌:进餐后,胰岛迅速释放大量的胰岛素,以配合进餐过程,使肠道吸收的葡萄糖迅速被利用,保持血中葡萄糖水平不会过分升高。正是由于这两种灵活的胰岛素
期刊
胰岛素泵是目前最准确、最简捷、最自由的胰岛素输注系统,也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相比,胰岛素泵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其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可以更灵活地选择进餐时间,尤其对一些由于工作时间不固定,不能定时服药、进餐而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有明显的实用性。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短期戴泵”    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补充胰岛素,可以使高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使B细胞
期刊
目前,各国都将血糖控制目标定为糖化血红蛋白<7%甚至更低。但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受到空腹和餐后血糖的影响,在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中,空腹与餐后血糖各自地位如何?  2003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影响:当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是相同的,各占50%;糖化血红蛋白<7.3%时,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空腹血糖,占>50%以上,当
期刊
采用不同种类和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联合治疗,常能起到药物协同作用,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避免单一药物长期治疗引起的药物继发性失效,以及避免因单一药物剂量过大产生的不良反应。一般联合应用两种药物,必要时可用3种药物。    格列吡嗪与其他降糖药物的联合应用    格列吡嗪可以和多种降糖药联合应用,但联合应用最多的是二甲双胍(如格华止)和阿卡波糖(如拜唐苹)。    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  二甲双
期刊
病例    老李和老赵是同一单位的退休工人,两人都患有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老李病程已达15年,起初由于对糖尿病的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能坚持正规治疗,导致5年前合并了冠心病、脑梗死,遗留下肢体活动不便的后遗症。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使老李的视力明显下降。目前,老李除了应用胰岛素治疗,还不得不服用许多治疗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药物。每天不但要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每月还要支付1000多元的巨额医药费用
期刊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是糖尿病主要致死原因,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    什么是血脂?    血脂是血中所含脂质的总称,其中主要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都是不溶于水的,它们必须被能溶于水的磷脂和蛋白质包裹才能存在于血液中,并在血中循环运输。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质组合在一起,形成溶于水的复合物,叫脂蛋白。脂蛋白中所含蛋
期刊
从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到欧洲糖尿病研究会(EASD)和今年最新版的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的糖尿病临床指南可以看出,二甲双胍已逐渐成为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中的首选药物并贯穿始终。    逐渐被推荐为首选药物    2005年发表的国际糖尿病联盟全球2型糖尿病临床指南中推荐,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步应进行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时即可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在这些药物中,无论对于超重还是正常体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