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布道 行知合一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i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国学热了,这是必需的!然而,在这滚热的国学潮中,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要思考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一个问题:国学该传承什么?这其实是“国学是什么”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农学、地理、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学是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系统。
  任何文化的创立都是从隐性到显性,隐性是创立者的思考,显性是创立者把思考变成了文字、图片、音像等。思考之前,必然有实践,即国学的创立是先行后知的。任何文化的传承,都是把显性的文字、图片、音像等内化到自己的血液里,使之隐性化,并作用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国学的传承是先知后行的。
  任何思想的创立和传承都脱离不了“行知”二字的无限循环,国学也不例外。而“行知”思想起源于先秦,后经朱熹、王阳明、王夫之、陶行知等历代先贤的丰富与发展,现在已成为很系统的体系了。也就是说,“行知”思想也是国学。那么,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呢?
  一、以道布道
  我们每个人都听了很多场报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报告还没进行到一半,会场上就走掉很多人。出现这种情况不外乎三个原因:一是报告人报告的内容不适合听众;二是报告人报告的方式不适合听众;三是报告人报告的内容和方式都不适合听众。
  2015年11月20日上午,我们在北京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听了叶朝晖院士的讲座,题目是《用途广泛的核磁共振》。叶朝晖院士的讲座让我们所有的听众都入了迷。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叶院士讲的内容是他懂,我们不懂,但我们能听懂的,而且叶院士讲的方式是针对我们、适合我们的。由此推想到校园国学的传承。我们传承国学就需要思考两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是不是我们懂,学生不懂,但學生能听懂的道理?我们传承的方法是不是针对学生、适合学生,是有道理的?
  很多人认为,传承国学就是让学生读背经典。这样做有道理吗?我们得用上面的两个问题来检验。
  第一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是不是我们懂学生不懂但他们能听懂的道理?
  有人说小孩子记忆力好,背下经典,即使现在不明白,将来也会明白的。并举例说,古代蒙学就是读背,而且三年不开讲,所以,我们现在也可以这么做。我们姑且承认古代蒙学是这么做的,可古代能这么做现在就能这么做吗?现在学生读背古代经典的时间够不够古代的十分之一?时间这么宝贵,我们为什么要学生读背他们现在不懂的东西,而不要学生读背他们现在能懂的东西呢?现在懂了现在就能用上啊!况且谁敢保证学生现在不明白将来就会明白?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忘记?
  第二个问题:我们传承的方法是不是针对学生、适合学生,是有道理的?
  小学生喜欢生动的感性的东西,连大人都不喜欢读背的枯燥的文字,却要学生去读背?国学是道理,这些道理已经渗透到现代的很多通俗的文学形式中,比如儿歌。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读背儿歌呢?国学是道理,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学生读背任何东西,而让学生明白道理呢?
  2016年9月24日,安徽省宁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2016科技体验秋季班”开班了。这个班是周六全日制的,连中午都在中心吃饭。这天中午吃饭前,我们到教室里和学生聊天,聊的主题就是“食育”。
  我们先聊营养,聊着聊着,学生就明白了,人需要很多种营养,但每一种食物只能提供一小部分,所以我们不能挑食。接着我们聊吃饭时的行为习惯,学生谈了很多,我们归纳之后只让学生记住一点:食不言。之后,我们又聊吃饭时的礼节,学生又谈了很多,我们归纳之后也只让学生记住一点:不抢食。最后我们告诉学生,食物是大地的馈赠,是苍天的恩赐,是农民的辛勤付出,我们吃饭时要怀有对天地人的感恩。如何表达这种感恩之情呢?那就是不浪费。
  从开班的第一天起,每天午餐,我们就用“不挑食、食不言、不抢食、不浪费”这四点要求学生。几次活动后,家长反映,孩子懂事多了,不用再为孩子吃饭发愁了。
  我们对学生进行的“食育”是不是属于国学?是!可我们让学生读背了吗?
  以前我們带班,都要求学生到我们这里接送东西时必须立正,且双手接送,我们也努力立正,且双手接送。在尊长前立正双手接送东西是不是属于国学?是!可我们也没让学生读背。
  国学是道理,如何传承?以道布道。
  二、行知合一
  于丹老师说,国学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观,是使人成为人的学问,是一生的学问。如何去学习这一生的学问?我们认为,国学是包含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系统,而不仅仅是学生们认为的枯燥的文字。我们教师要把显性的枯燥的国学文字隐性化,注入学生们喜欢的活动中,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吸收、内化,再用自己的方式外化出来。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2015年7月,我们开始筹划实施“探研多彩板桥”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个活动的核心地点就是安徽省宁国市方塘乡板桥村。这里有我国中亚热带北部仅存的一块原始森林;这里是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各级政府一直都高度重视这里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这里公路畅通,农网健全,信息畅通,经济发展前景美好。根据这些特点,我们确定这个活动的主要探究内容为:一是红色板桥——探寻板桥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二是绿色板桥——体验板桥绿色环境和绿色经济;三是金色板桥——展望和构想板桥金色的未来。
  我们的学生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把这块神奇的土地作为大课本、大课堂,在这个庞大的课本和课堂里,考察、调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建资料库、用资料库、丰富资料库。从知识门类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包含了文学、历史、动物、植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从能力培养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包括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了学生表达、沟通、分享和协作的能力,包括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看,这个大课本、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了理想教育和意志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等。所有的这一切,无不和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6年11月12日至13日,我们带学生到板桥考察,并住了一晚。回来后,我们首先提供了一个模板,让每个学生都完成一份总结,然后请学生写一篇作文,最后鼓励学生写诗。学生们的情绪很高,没几天,就写出了几首诗。我们把这几首诗带进教室,在电子白板上当堂修改。第一步是“减肥”;第二步是调整语序;第三步是换词,使得这些诗有节奏感并押韵。过了几天,又有几首诗发来了,这些要比前一批的好多了。我们又把这些诗带进教室,还是那三步。就这样,学生们的创作水平越来越高,到12月初,共创作了23首诗。现列举部分古体诗作品如下。
  秋游板桥有感
  李 晶
  自古言秋悲寂寥,板桥风光胜春朝。
  鸟鸣声声心神爽,参天古树夹两道。
  千尺瀑布石间落,珍奇异兽丛中跑。
  今日一别来何日?夜夜长梦到板桥。
  板 桥
  李程然
  美丽板桥邀客来,八方齐聚笑颜开。
  云雾缭绕满眼绿,三餐佳肴乐开怀。
  多彩板桥
  余文昊
  秋日结伴探板桥,清溪跌宕伴我行。
  危岩峭壁古藤挂,层林尽染如丹青。
  先烈抛头洒热血,换来百姓乐安宁。
  今又引来八方客,明天板桥更文明。
  我们觉得这种活动的内容是国学,形式也是国学,因为我们的活动形式是游学,游学就是行知合一。而游学的创始人就是孔子,可以说,国学经典《论语》就是孔子游学的结果。
  综上所述,校园该如何传承国学呢?以道布道,行知合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津南小学 安徽省宁国市中溪小学 本专题责任编辑:庄严)
其他文献
浅显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原则之一。一些课文,尤其是白话文课文和语言自然浅近的古诗,对于学生来说,并无多少文字障碍,也少语义蔽障。面对言近意浅的课文,很多教师不能力透纸背,教学过程平淡无奇,学生学起来索然寡味。  其实,某些白话文课文与古诗,尤其是名家之作,往往将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隐藏在看似平淡的语句之中,“迷惑”了一些教师,更“欺骗”了很多学生。  薛法根老师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能从“平”中
期刊
第一学段的写话是习作教学的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能让学生在写话的起始阶段就“提笔无言”“望文怯步”。我们应抓住起步这个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无痕渗透,有意识点拨,用赞赏的眼光引导学生,使他们有话写,会写话,爱写话。  一、挖掘写作素材,助学生文思如涌,有话可写  1. 随文练笔,撬动写话源泉的支点。阅读教学,在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同时,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寻找学生写话激情的导火线,进行随
期刊
福建省漳平市毓秀小学创建于2012年8月,校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是一所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学校生源主要来自永福镇17个较为偏远的行政村,目前学生总数749人,寄宿生就有320人,是漳平市一所最大型的农村寄宿制小学。针对我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等情况,为营造优雅读书环境,培养学生养成爱读书习惯,从2013年春季起,学校提出了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创特色的目标。  一、营造氛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习作教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这一重要特点,遵循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语文的实际,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地让小学生“动”起来,参与,尝试。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小学生习作的“三要领”——做、说、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写作文,从而爱上写作。  一、“做”——让学生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做”就是为小学生提供与作文训练有关的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仅在新知探究(如统计单元例1,学生要根据全班喜欢蓝色衣服人数最多的统计事实推理出全班定做校服选择什么颜色合适,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是否合适)和练习(如练习四第4题,学生要根据6÷6、5÷5和4÷4以及2÷1、3÷1和6÷1总结规律
期刊
一、在直观操作与抽象算法中,助力学生推理能力的成长  “加与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买铅笔(十几减9)”“捉迷藏(十几减8)”“快乐的小鸭(十几减7,6)”“开会了(比较意义下的减法)”“跳伞表演(十几减5,4,3,2)”“美丽的田园(解决问题)”,包含了4节计算教学和2节解决问题教学。它是在一上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集中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
期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笔者实施了“三性”教学模式,即任务性驱动、创新性教学和发展性评价。任务性驱动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进行教学;创新性教学是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新鲜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所进行的整体科学评判。这一教学
期刊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要达成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面对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大班教学环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转变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引导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分年段设置不同的小组学习方式以解决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展开探讨。  一、以学情为核心,巧组合、促发展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外显着自我、狭隘、畏难的性格缺陷,核心素
期刊
众所周知,朱熹的《春日》,虽然字面上说的是寻得春景,其实寻访的是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圣人之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有一定的比重。如何科学测评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水平?笔者认为,除了背诵、默写之外,还应如同朱子“寻春”一般,探寻古诗文测评的“春日”,科学地进行古诗文命题设计。  一、胜日寻芳泗水滨  朱子在泗水濱的寻,是寻觅,是追寻。我们的寻,是检索,是提取。检索,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能够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并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欣赏的活动中体验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在“体验—感悟—理解”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1. 组织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