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师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用结合的新闻理论教学模式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h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新闻理论教学抽象空洞、学用脱节的现状,笔者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着眼点,拟从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学生情景模拟式教学和学用结合式教学来探讨新闻理论教学的新模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用结合,以求单项输入式新闻理论教学模式的破解之道,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闻理论;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用结合
  
  新闻理论作为新闻学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与采访学、写作学、编辑学、评论等应用课程相比显得空洞抽象,从传统意义上讲它是一门“用概念说话”的课程,缺乏实践性和生动性,容易与人的情感需求脱轨。其实,在任何的学科体系中,理论永远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加之,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因此,新闻理论课程在人们的思想认识里同样难逃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怪圈。
  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学习新闻理论就是为了认识、理解和把握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从而在新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律,提高新闻传播水平和影响力,增强新闻传播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但是如今的新闻理论课程语言抽象性、滞后性特征明显,新闻理论知识架构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空洞、抽象、陈旧和脱离实际的弊端。这些弊端无疑加大了新闻理论教学的难度。
  面对新闻理论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和问题,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改革已势在必行。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新闻理论教学改革应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着眼点,采取师生互动、以生为主、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一种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师生共同展开讨论,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主动性,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人们智慧的火花,兴趣是激励人们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符合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可取之道。
  在研究生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部分教学内容设置成专题形式,教师以近期社会焦点话题为素材与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渗透教学理论。因为新闻理论中充斥着大量的概念和定义,枯燥乏味,可以说,在新闻专业的所有课程中新闻理论是最不实用的一门课程,学生一般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新闻理论的学习与将来的新闻实践关系不大,学得深浅都无所谓,只做大概了解就可以,从心理上就没有认真对待新闻理论这门课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新闻理论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互动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地学。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学生发言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所提问题,内容不限,具体表达,形式不限。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了疑问或新观点可以随时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论争,没有师生地位与身份之分。从外围环境上,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可以找新闻焦点话题,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在课堂上交流,教师在各小组交流过程中与学生互动并进行总结分析。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评报活动,让学生运用新闻价值理论、新闻议程设置理论、新闻真实性理论等进行分析,选择评报优秀的一组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学生可以和教师在下面就同学的评报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质疑,评报学生一一作答,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例如以灾难性报道中如何体现新闻价值为话题展开讨论。让同学课下搜集关于汶川和玉树地震中不同媒体的报道,可以选取人民日报(中央级媒体)、四川日报(当地地方媒体)、南方都市报(异地地方媒体)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報纸作为素材来源,然后将这些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媒体的报道视角以及所关心的新闻价值的异同。联系新闻理论教材中所提及的五大新闻价值——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灾难性报道中哪些新闻是受众最关心的,仅仅以课本中的五大新闻价值作为标准选取新闻进行报道是否贴近受众的情感诉求。在灾难性报道中,新闻价值在一定的程度上应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性视角和护念苍生的大爱情怀,巨灾中释放的人性关怀,乃传媒之魂,实为最高的新闻价值标准。引导学生对新闻理论的滞后性和刻板性进行质疑,在分析讨论中与时俱进地丰富新闻理论,灵活地运用新闻理论。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接受知识信息为主动探索和摄取信息,即在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同时,主动地去探求新的理论和新的视角,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怀疑,勇于发表独立见解,在分析讨论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更大的参与度介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情景模拟式教学
  
  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宏观上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导,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校学习期间,教师就应该本着以生为本的宗旨,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在新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锻炼自己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潜质。
  情景模拟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将学生由课堂引向社会的教学模式,搭建起了课堂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教师设置特定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这一虚拟的情境中,进行角色身份的置换,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以新的身份独立思考、操作并解决现实问题。
  在情境模拟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熟悉教材中的新闻理论,而且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了解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的焦点话题,做到既熟悉教材中的条条框框又了解学界和社会中的最新动态,只有做足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模拟情景中做到游刃有余,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新闻理论知识应对模拟情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这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实战经验的历练。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新闻理论知识,具备独立思考、审时度势、独自应对的能力,并且能够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运用到模拟情景的实战演练当中去,做到学用结合。如果说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的是一种敢想、敢说的思想空间对话的话,那么情景模拟式教学为学生创造的就是一个敢做、敢为的行为空间,让学生将现有的理论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理论才非空谈,行动才有灵魂,新闻理论的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春天。
  在情景模拟式教学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理性地把握事实、独立地思考问题,选择正确的新闻视角并做出判断,直到自己把问题解决。这种教学方法消除了学生们的依靠心理和拐棍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闻教育是一种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教育,在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向来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基本的指导方针。新闻理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课程,最缺乏的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然而,这些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又必须借助于理论,只有以丰富的理论作积淀,才能在日后的新闻工作中站得高、看得远,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新闻理论的教学中不妨尝试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着写报评,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媒体去实践,做到即学即用,学以致用。
  教师是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人员,媒体经验相对欠缺。因此,教师应虚心邀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媒体人定期来校为学生讲授媒体动态和相关知识,搭建学界和业界互动交流的平台,实践学界与业界对话的教学模式,就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诸多环节展开对话,从新闻价值理论与报纸的编辑策略到受众理论与期刊的市场定位;从媒介理论与广播的传播技巧到新闻真实性理论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操作手法,直至新闻批评理论与主持人有效传播的方案设定等等,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了解新闻前沿信息,给学生们切实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启发学生们的思路,引起学生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这些媒体人的实战经验首先从思想的角度给学生们进行了学用结合的指导。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并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社会焦点话题撰写评论。要求学生每天至少阅读一份报纸,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新闻理论知识分析新闻报道,由全面接受变为批判性思考,对报纸的思想定位、行文视角、新闻价值、评论力度等持推敲、批评的态度,批判性地审视报道现状,主动地思考如何使新闻报道工作做得更好。在对报纸的批评过程中,主动渗透所学的理论知识,比较各家报纸的优劣得失,从而在思想意识深处潜在地完成一次次的新闻业务实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们动手去做新闻,限于在校学习期间不便外出采访的制约,提倡学生们以写报评为主。在撰写报评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新闻理论知识非常熟悉,而且要求他们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自觉地运用新闻理论指导整个报评的构思和写作过程,独立思考,以专业的媒介眼光对现象进行反思,以专业的笔法点评现象,做到学用结合。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期到专业媒体进行实践。专业媒体不但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且配有优质的媒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学生能够充分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带到实践中去检验、去丰富、去发展。
  总之,世界上没有屡试不爽的万能教学方法。教师在确立自己的教育目标后,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追踪、总结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成为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切实增强新闻理论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所培养的人的素质,因此,要培养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关键是要对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它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教书育人,敬业爱生;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
期刊
伙食管理是基层后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经常性、细致性、复杂性的工作。伙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官兵的身体健康和思想情绪,关系到各项任务的完成。当前基层部队在伙食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进行解决。  一、当前基层伙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炊管人员能力素质偏低。基层部队的司务长有的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士官学员,有的则是从其他专业改任的士官班长,由于缺少基层后勤工作经验,
期刊
现浇框架结构有粘结预应力是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的一种新的施工工艺,其做法是通过预埋管道、穿筋、张拉、灌浆等工序为现浇框架结构建立预应力,以满足设计要求。由于其技术量高、专业性强,因此在施工中应采取有效地质量措施进行控制,如果质量控制不严,易造成结构隐患,影响结构安全。   1.施工特点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构件的抗拉极限应变值只有0.0001~0.00015,即相当于每米只允许拉长0.1㎜~0.15㎜,
期刊
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既有传统的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只有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的统一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有效的展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非智力因素    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即“德育”)是我国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更要培养学
期刊
摘 要: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审美教育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的分析,认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现状依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美术教育;问题;措施     美术课是我国目前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
期刊
摘 要:人作为创作生活、改选自然的特殊群体,创新能力涉及一个人的种种能力,而创新思维能力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试图结合数学教学的实践,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与别人不同的心维方式,别人忽略
期刊
摘 要:關于中学语文作业的争论,可谓是沸沸扬扬。而针对语文作业所设计的方案也可以说是铺天盖地。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找到适合学生,适合语文教学规律的语文作业,这是值得深思的。本文就针对中学语文作业做一定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语文作业;质量;语文教学     语文作业有很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赫尔巴特的五阶段式教学中就有一个阶段叫做应用,而所谓的应用即练习或者是作业。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似乎过时,但是我们不
期刊
摘 要:中学语文教育不再仅仅承担传授最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功能,而且需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其中的关键要注意语文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语文教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新的《中学
期刊
摘 要:《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就是对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一种理想数据管理技术。而目前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令
期刊
摘 要:教育与教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命问题。只有以生命为出发点又回归生命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的学习让学生们间接地接触社会和自然,从中渗透生命意识,加强生命体验,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理解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如何让生命教育融入其中。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融入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的学习让学生们间接地接触社会和自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