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sdv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让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充满循环经济的“绿色”,在江苏省苏州城乡大地上,已不仅仅是理念、规划,更多的是实践、是探索。
  
  一、生动的实践
  
  近几年来,在苏州的经济和社会领域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变废为宝”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常熟市汽车饰件厂,通过采用专利技术,每年消化掉当地服装行业产生的数千吨废弃边角料,生产出多种汽车内饰件,为国内众多知名汽车生产企业配套;在昆山市,出现了20多家专门消化当地200家IT企业产生废物的企业,其中有一家昆山中环实业有限公司,每年可以利用废液生产出再生蚀刻液产品1.6万吨,返回给上游企业继续使用,同时还可以生产出硫酸铜产品6600吨、氢氧化锡300吨;在苏州高新区,130多家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采购行动,各种线路板、电子终端产品、注塑件、包装箱等关联产品在企业间形成生态循环,初步形成了“松下电工线路板产品链”、“福田金属废水代谢链”、“佳能-金钟默勒废物塑料代谢链”等生态工业链……不久前,苏州生活垃圾发电厂正式并网发电,每天有1050吨垃圾被投入焚烧炉里变成绿色电能,由此开始,苏州市区将近一半的生活垃圾都将以焚烧发电的方式变废为宝。
  据市统计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7年以来,苏州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在高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出现了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能源消费结构有所改善的向好趋势。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2006年以来为0.3吨标煤,比上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明显下降。
  
  二、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苏州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城市,近年来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矛盾和问题比较集中的阶段,面临着历史上外延扩张型增长方式带来的种种问题。如,资源制约加剧、能源瓶颈突显、环境负荷加重、人口压力加大等等,要求苏州必须及时从战略上,体制上,机制上,以发展循环经济入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既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客观要求,又是苏州争创新世纪发展新优势的历史性选择。
  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及时决策,选择以循环经济为载体,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平台。2002年8月,苏州市政府就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各县级市、区及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苏州市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暨发展循环经济试点领导小组。在具体推进过程中,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统一认识,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近年来,苏州市采取了传媒宣传、会议集训、党校上课等多种形式,向各级领导、广大企业主和社会公众等,广泛传播循环经济的理念、特征、实现形式等系统的内容,使不同层面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循环经济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互动,公众行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局面。二是编制规划,为发展循环经济描绘蓝图。2004年,作为《苏州市生态市建设纲要》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并付之实施。苏州下辖的5个县级市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也相继编制和实施了具体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就从总体上保证了苏州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规范性、前瞻性。三是培育典型,使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可操作性。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苏州着力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全方位推进
  
  近几年来,苏州市从点、线、面全方位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从而使循环经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有效益的全社会行为。
  (一)在企业层面上
  苏州市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引进关键技术、工艺、装备等,使试点企业的资源、能源得到梯度利用和循环利用,尝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甜头。至去年底,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新增253家,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新增80家,31家企业被树立为省发展循环经济示范点。
  (二)在区域层面上
  苏州市彰显开发区的主力作用,通过构建工业生态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排放最小化。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加快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苏州高新区、张家港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三)在社会层面上
  苏州市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率先组织成立了市循环经济推广中心、全国首家国际环保技术交易中心,构建了循环经济技术、产品、信息交易服务载体。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成一期建设,46家中外环保企业入驻,成为一个环保科研、培训和产业于一体的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生态化改造。与此同时,苏州市努力激发公众的主人翁精神,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积极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目前已建成3个国家级、15个省级“绿色社区”,5所国家级、54所省级“绿色学校”。苏州市还积极引导循环经济向农业、服务业领域延伸,在全市4A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全面开展ISO14000环境体系论证,提高旅游区环境质量等。
  
  四、更上一层楼
  
  据了解,在“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将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载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单位GDP能耗下降20%;有效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30%,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5%;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努力实现在江苏省率先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
  为此,苏州市在生产环节,将严格排放强度准入,鼓励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并依法强制审核,采用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严格控制高耗能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在废物产生环节,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实现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在消费环节,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志、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推进城市生活节水管理、污水再生利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水型城市。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做好国家、省循环经济试点,开展循环经济型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生态型居住区建设,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4项,投资23.6亿元。
  今年,苏州市将新增100家通过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新增1000家通过完成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完成28家省环保厅下达的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任务;启动苏州市静脉产业园建设,努力实现区域内资源高效利用和污染物“零排放”;新增15个国家环境优美镇、30个省级生态村,50个省、市绿色社区,50个省、市绿色学校,10家省、市绿色宾馆,1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等,进一步推进苏州市的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经贸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