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均匀设计法安排大鼠长期毒性拆方实验,比较痔血胶囊5种拆方对大鼠肝毒性的影响,寻找引起痔血胶囊肝毒性的药物因素。方法: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痔血胶囊1~5号拆方组,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连续给药30 d。末次给药后,取材测试大鼠血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γ-谷氨酰转移酶(GGT)等指标情况,并同时观察各组大鼠肝脏色泽、质地、肿块等形态情况,摘取肝脏和脑,计算肝脏绝对质量、脏器系数;取肝脏最大叶同一部位肝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痔血胶囊各拆方组一般状况良好,血清生化学检测拆方5号组GGT显著升高(P<0.01),拆方3,4,5号组肝脏绝对质量、脏器系数明显升高(P<0.05,P<0.01),肝脏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肝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小泡型脂肪变性;根据肝脏脂变评分回归分析,白鲜皮可能为痔血胶囊肝毒性的主要药物因素。结论:建立一种新的中药安全性评价模式,发现潜在毒性中药,为今后完善中药安全性基础数据提供支撑,同时指导临床安全用药及中药新药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