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宁静与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小的时候,当我知道地球是圆的以后,常会站在平直开阔的路面发呆,想着自己站在自行旋转的巨大弧面上,也许我看上去的东西都是平直的,但其实万物都带着自己难以察觉的弧度,以好好地契合这个球形的世界。日头每升起一点,影子每拉长一点,我就同地球一起转动了一点——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那时候很喜欢做的事是在荒僻野地里探险。一个孩子不可能离家太远,附近某座废弃很久的庭院曾是我躲避烦恼的秘密圣地。我对院子里的一切知之甚少,只能辨识和把玩随处盛开的蒲公英,脚边是大叶的,小叶的,藤蔓的,植株的,比我高的,比我矮的草木,平日还能听到隔壁弄堂行人、车辙的声响,下雨天则只有簌簌的雨声,和一棵棵在水里洗尽铅华,静默舒展的植物。我常在雨里撑伞蹲着,感受泥水没过脚趾的凉意,像蘑菇那样简单生长,全然忘记了那些对孩子来说太过复杂,如今对成人的我来说依旧复杂的琐事。
  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慢慢被各种生活带来的情绪挤占、覆盖,相比于跌宕强烈的爱恨情仇,这段轻松惬意的记忆太过平淡,似乎并不值得仔细回味。只是年岁渐长,学会抽身于生活用咖啡或清茶安慰自己的片刻,有时会在脑海一闪而过,竟有些许恍如隔世的朦胧。
  我要讲的是一个清晨。总是在清晨,一个人独醒的时候,许多不明所以的暗示成了现实,许多悬而未决的意义有了答案——我跟随一条乡间野狗在异国的小岛上走入了面朝碧绿湖水的密林。太阳刚刚升起,山雾还未散去,热带植物繁茂高耸,树叶碎影之间泛着橙黄的光线,晨光还未来得及夹带温度,却已被林子染上了清冽味道,停留在斑驳树皮上隐隐晃动。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必须躺着,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替代姿势,只是找了一条裸露卧地的树根作为枕头,把自己横置下来。
  ——对于渴望片刻宁静的都市人来说,家无疑是情绪平定和安全感的代言词。细想之下,我们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为了拥有一个安置自己身心的居所,继续努力,换取另一个比之更好的屋子。这个过程循环攀升,从年岁到代际从不懈怠。和许多人一样,我喜欢自己的家,并依照心意隔三差五地倒腾那片弹丸之地。但只有那个早上,当躺在湿润的森林里,只听到风声和小鸟晨啼,还有地鼠在腐叶下窸窣穿行的声音,湖水潺潺而过的声音,地下暗流涌动的声音,甚至是土壤被植物拱裂,枝干吱吱嘎嘎生长的声音时,我才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和安静。那种安全不是家能给予你的,而是彻头彻尾的回归,仿佛你生于斯长于斯,并在长久的跋涉之后重新回到了一切的源头。那种静也不是听觉上的静止,而是只能感受,无法触摸的安宁,静到完全无法也不想动弹,仰面看着树林缝隙间由灰白渐蓝的天空,缓缓呼吸,默默淌泪,感觉自己和土地一样被洗刷一新。
  还有星夜。
  我还记得那些独自在边陲小镇度过的夜晚,房屋破旧,食物难以下咽,屋外树影婆娑,山风用尖利的刀刃把屋檐下的引水槽割出一道道噪音,然后到某个点,一切突然像关了闸门那样沉寂下来,一开始远处还能听到风的回啸,后来则彻底无声了。没有虫鸣、没有犬吠,农人早已沉睡,世界仿佛只有我一人独醒。新鲜的霉味在房间里四溢,孤独感攫取了我所有的知觉,让我既胆战又平静——一切似乎都不可控制,但我深知所有烦恼和秘密都不可能追到这里。在这种近乎诡异的黑暗与平静中,我摸索着拔掉插销,轻推开门,沿着同样因为雨季略带浮软的木楼梯一步步挪下去,来到寄住的农家小院里。夜空意外地深邃,无云无月,唯一的光线来自横亘在两面山头之间的银河,这些来自数亿年前的星光用古老朴素的方式安抚了一代代疲于奔命的人类,提醒着他们关于生命的渺小和短暂。消失的风似乎一并卷走了傍晚时刻的满天云彩,我觉得自己和点点繁星之间没有任何阻隔,依稀能嗅到那暗白、凛冽的冷光带来的一丝铁锈味道。
  在城市长大的我不明白农村朋友们对于星空的熟视无睹,也同样不能理解对着流星许愿的傻气,这是我最为珍稀也最无法企及的宝物,不能用任何欲望、企盼来玷污,只是在片刻的静谧中守着,看着,就满足了。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我幼年曾熟知,却在成长的盲目和冲动中丢失的常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不喜欢人文景观,即使是千年的历史遗产,也只能让我在赞叹古人智慧以外再无其他。这和我们毕生索求的丰衣足食其实并无两样:我们改造、创造,并用种种物化形式来留存和纪念这种发明之美,几千年来我们沉浸于这种美感之中,却很少去体悟发现之美。
  在许多科学家的研究中,自然是懂得自愈的有机整体,即使受到伤害,也能渐渐复苏。我想的却是,被生活重压伤害的人,其实在自然的怀抱中也能得到慰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只是自然叛逆的孩子。
  无论怎样进化,人与自然似乎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些年来,但凡我问起认真的游历者,对方的回答总是惊人的一致:寻找更好的自己。虽然听上去有些恶俗,但他们告诉我的是一条类似于精神朝圣的路途——一个人出走,不是为了不受约束地看风景,而是排除所有外在障碍,只和自然面对面。不要误以为这是某种文青性质的发泄,你和自然的联结远比其他形式来得神秘而有效,它帮助你发现、清洗、更好地面对和接受真实的自我。
  与人文之美相比,自然的美是开怀大度的——倘若有心,随处可见;但又是私密收敛的——那种美只指向你心中的某一处,一旦点亮,就是一条专属于你和自然之间通透、狭长的道路,没有任何人能与你分享,即使是站在你身边发着同样感慨的旅伴。
  这也是我喜欢独自出行,撇开爱人和友人的理由。无论身边是谁,寻求旅伴的出游无非是想抛下寂寞,心里渴望的是与新人、新事物、新感受的相逢,但有时总觉得,我们是否应该多留一些时间给自然,给自己,给孤独?
  (常朔摘自《文汇报》2015年1月10日)
其他文献
世上没有那么多天大的事,除却生死,都是小事。  欠缺什么体验,谁也不会欠缺恐惧的体验。  在我们半长不短的人生经历里充满了“天大的事”,它们在当时确确实实让我们陷入了绝望和恐惧。  天大的事都是什么呢?它可能是小时候哪天你弄坏了电视机坐在家里绝望地等待父母下班回来一顿揍;是上学时你书包里揣着一张不及格的试卷走在回家请家长签字的路上;是得知同学去打过小报告等着老师来通知自己叫家长的时刻;是在自己暗恋
朋友”一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字眼,所谓“在家靠自己,出门靠朋友”,也是说明“朋友”的重要。人生在世,谁没有仨俩朋友,殷秀梅一曲“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更是把“朋友”一词推到了极致。但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通常是五贝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诗·小雅·菁菁者莪》中就说,“既见君子
亚蒙是美国哥伦比亚医学院的学生,有一天,他向同班同学亨特提出一个请求:让亨特搬来与自己一同食宿。  亨特是公认的“学霸”,门门功课都很棒,只是家境比较困难,一直过着半工半读生活。而亚蒙呢,则是地道的“富二代”,他的父亲不仅是著名医生,还是一家医药公司的老板。  “你愿意接受我的建议吗,亨特?”亚蒙很认真地说,“你可以不必辛苦地去餐馆刷盘子,也不必住在那个潮湿的地下室,你可以搬到我的公寓,和我同住,
做企业如同打仗,好的企业家应如一员出色的大将,要带领自己的企业和团队,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如何让员工快乐工作,留住核心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大佬们的人才策略。  马云:把钱存在员工身上  马云认为,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之一是员工。阿里巴巴始终把“员工、客户”看作公司最不能忘的两件事。所以他提出,“把钱存在员工身上”的理念。他说:“我们认为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把
母亲有我们三个女儿,都以“兰”为乳名。大女儿为“文兰”,寓文雅淡然;二女儿为“玉兰”,寓清素如玉;三女儿为“金兰”,寓柔韧如金。我们三姐妹长大一些时,时常受到村人的称赞,有的说:“刘金花(母亲的名字)有三朵花,个个俊俏漂亮,似玉如花。”也有文化人说:“刘金花三个姑娘,个个耿直善良,清气若兰。”后来人们干脆就称我们三姐妹为“大兰”“二兰”“三兰”。  母亲喜兰、爱兰,养兰、育兰。兰花素有“兰君子”之
虽然知道是我的投射,但是别人的有些行为真的让我很难受。虽然知道与我无关,但是别人的言语真的触痛了我。虽然知道我不该这样想,但我还是一直逃避着去面对它。虽然知道愤怒、悲伤没有用,但我还是无法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我们是如此地身不由己,主要還是因为惯性的情绪在操控。深沉的行为和情绪模式,就像计算机里的程序一样在操控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让情绪操控,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面对情绪后面代表的痛苦。也许是因为不被
1.自我认知  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  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  2.休闲  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来武装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尔夫球也不忘带着项目合同。  3.交际圈子
夏日乡下,常见一棵老树,一架竹竿,一堵泥石断墙,或一根软软绳索,将碧绿丝瓜蔓子横竖一拉,就撑起了一方青绿自然。瓜蔓与相扶诸君,一静一动,有张有弛,成为最入画儿的一景。俏生生丝瓜蔓儿,行走时是多么机敏!先时张爱玲老前辈,就是她的粉丝,张先生曾有个夙愿:在老去的时候,要一个人静看丝瓜爬蔓。  也不知,她在那钢筋水泥的异乡洛杉矶,被心灵中的“虱子”追着跑完晚年,还有没有记起过早年这个清新的愿望?  想来
“寒夜读书忘却眠”,是袁枚《寒夜》里的诗句,寒冷的冬夜挑灯夜读,不知不觉已是三更,老婆心疼丈夫冻着了累着了,屏灯或夺灯,半是撒娇半是无奈。“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古代读书人是幸福的,这首诗又让我想起见过的一幅清代《夜读》木雕,一小娘子坐在床沿,手撩帐幔,想来罗衾不耐五更寒,见丈夫还在读书,就嗔怒相责;面对妻子的责怪,丈夫半是尴尬半是理屈,侧面避锋,画
拉萨的动物园可能会是此生我去过的最悲凉的动物园。  这里有最广袤的土地,最专注的观众,和最孤独的动物。  所有的动物里,最“珍贵”的应该是两三只黑色的熊,被关在地嵌式的牢笼里,在刺眼的阳光下和密密麻麻的栅栏之后,只看得到黑色的一团。  一排藏民依着栏杆,兴致颇高,望到后来就出了神。  他们看那只黑熊的时候,可能也看到了人类自己。  我其实想讲的是自己在那里如何得罪了一头羊,下场几乎是一种文明人的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