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人生”旨在分享

来源 :食品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33861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第一次知道黄珂这个人大概是在八年前。当时北京电视台报道了有关他开家宴流水席的报道。那次的报道让记者记忆深刻:“到黄珂家,可以随便吃,随便喝,吃好喝好抹嘴巴走人。”天下竟然有免费的午餐,这是怎样的一个“奇人”要做这样“奇特”的事情?自那以后,记者开始关注他,发现有不少媒体都在津津乐道地介绍他,其中就有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阳光卫视等等。关注多了,记者也希望去他家中探访究竟。经过多方打探,记者联系上了黄珂。直到近日,记者才成行,去了他在望京606的家里。
  办流水宴是无意而为的
  记者是在下午三点到的黄珂家。黄珂与记者在媒体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因此,一眼便能认出他来。他热情地与记者打着招呼。记者在客厅的沙发上落座的同时,发现屋子里还有其他人。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有的坐在沙发上喝茶抽烟,有的看电视,有的相互旁若无人地聊天……这样的一番景象,在京城是难得一见的。黄珂没有对我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而我则直入主题,问他是基于什么原因开办家宴流水席的?
  “办流水席宴不是故意做的,是无意而为的。”黄珂说,我是1999年10月搬到望京的。当初选择这个地方,主要原因是离中央美术学院近,离798(艺术区)也近。搬来以后,遇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外面的饭菜不好吃,还不如在自己家做。第二个原因就是自己有时间了,加上我又是个单身汉,来吃饭的客人比较方便。同时,我的朋友多是诗人、音乐家、画家,他们喜欢来我这儿吃饭、喝酒、聊天,完了,又带着朋友再来。拿老家的话说,多个人就是多双筷子,时间长了就成习惯了。没想到,这一开就是十七年。
  黄珂被朋友们称作“望京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但黄珂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说,“人家孟尝君是一个小国公子,通过养食客的方式,有计划招揽人才。我没有任何目的,大家喜欢我,喜欢我们家饭菜,尽管来。”
  黄珂说,好多年的年三十我都没走,没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给我打电话说,“三十晚上在你那聚。”因为年三十这个日子对中国人太特殊了,一定要寻找到一种家的慰藉,有亲人团聚的感受,所以每一次过年,我这都有三四十个人,在北京没有家的人,都跑到这来。一般都是在这吃了年夜饭,12点放完鞭炮,守岁,完了才有人离开。
  黄珂认为,待客就得有待客的样子,比如有日本人、韩国人来了,就要准备他们喝的酒;如果是回族客人,做菜一定要照顾到;如果碰到朋友过生日要准备蛋糕之类,这都是最起码的。再就是在菜品上一定不能马虎,不能老是重样,买菜当然要选质量好的、新鲜的,能细致的尽量细致。
  说起来,流水席上的菜品没人们说得那么丰富,反而比较简单。基本上以川菜为主,而且是四川家常菜。加工也很简单,比方大家喜欢吃的连锅汤就是一锅清水,五花肉、萝卜一炖,什么调料都不放,又健康,又美味,来客赞不绝口。
  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黄门流水席的人不少,加上去过的人口口相传,到黄门吃饭人次超过十万,黄家每天门庭若市。据黄珂讲,到家吃饭的从跨国总裁到贩夫走卒都有,以文化界的朋友最多。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来的客人很多,客厅里常常站满了人,连一些国内著名的画家、导演、音乐家,甚至部级干部都挤在小椅子上,不顾形象地在这里吃饭,有不少外地的人也慕名而来。有时也有吃饭困难的民工上门,厨师和服务的阿姨难免会抱怨,但他办流水席的初衷就是不设门槛、完全免费、一视同仁,无非是多买些菜多做些饭而已。
  黄珂也表示,由于来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杂,就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因此,有陌生人来,会询问一下来历,一般都是某某朋友介绍,当外也有不少例外,比如不少人是看了报道登门看热闹的,也不好拒绝。
  因此说,流水席是有气场的,是一个能量场,它能让一个商人迅速放下算计,让一个艺术家激情荡漾,让一个陌生人除去拘束,让一个官员放下身份,让一个明星自然随意,大家都卸下面具,坦然相对,其乐融融,轻轻松松,所有人平等相待,自由交流,让人回归为人而已。
  童年成长经历的影响
  在与黄珂的交流中,他透露说,自己喜欢请客吃饭,喜欢戏剧、读书、艺术,每年都和“黄友会”的会员们搞一出话剧,搞一些公益,资助贫穷的艺术家,这都与小时候受到的影响都有深刻的关系。
  1955年6月,黄珂出生在重庆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哥哥,下面有个妹妹,妹妹在十二岁那样,因先天性心脏病去世。父亲是机关的小职员。在黄珂童年的记忆里,那时的父亲很忙,白天忙着工作,晚上加班学习,总之没有闲下来的时候。母亲是重庆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一个公司里面做会计。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面住的基本是知识分子和机关干部,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黄珂说,那时我家的人口比较少,而我家旁边的一户人家就非常不同寻常,一家有12口人,9个孩子,其中7个是女儿,个个长得如花似玉。这一家人因为人多,最是热闹异常,经常在家门口摆着大桌子,一堆人围着吃饭,抬眼望去,甚是赏心悦目。他们家一直情趣盎然,个个热爱文艺,吃完饭后,就会有人唱一段样板戏或是革命歌曲什么,当然还有令人目眩的舞蹈。而我的母亲对我影响也极深。她日常的生活一向比较讲究,即使受限于经济,也不失个人的品味,很显然受到大家族的影响很深。她床头永远摆着两样东西,一是几本书,大多是小说类的作品;再一个就是摆放几个精美的小罐头,罐头里面老是装着各种各样的零食。
  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把生活搞得精致一点,比如做菜,味道尽量做得可口,样式必须精致好看。几乎不用什么训练,我也继承了她的这一点,做菜很有悟性,手到擒来,即使给我一棵白菜,我也能做出几种花样。说起来,胃口这种东西,体现的是对人生的态度问题。
  母亲出生在成都,来自一个大户人家,外公曾经在民国做过当地成都女中的校长,留下来一栋阔绰的宅子,就在成都八宝街上,原来是一个正规的剧场,后来改成电影院了。在我懂事的时候,宅子的一大半就分给了当时的四川省青年川剧团,免费被政府征用了。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四合院,院子后面是一间排练房,还有一个专供演出的舞台。拉道具的大卡车开进开出,我就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卸车、布置舞台、演出,剧团里的好些演员都住在这里。有时我会跑到舞台后面偷偷跑上去看她们排练,看她们练功,看她们彩排,看她们演出,川剧戏装红红绿绿的,讲究的就是热闹欢乐。因此,一到寒暑假,我就会往成都老家跑,心里十分惦念着那种美好而恍惚的感觉。   “虚幻的舞台上,总是上演着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黄珂说,说到底,我的流水席就是在复制着一个非现实感的舞台。我并非厌烦现实,但我更喜欢生活中要或多或少掺杂一点点非现实感的东西。
  黄珂也表示,“黄友会”是在朋友的谈笑之间“成立”的。实际上这个会是没有正式成立的。我是反对成立‘黄友会’的。做会就是社团了,这就会妨碍大家的自由交往。我希望大家自由交往,所以我说,进门就是会,出门就不认。
  美食的根源来自饥饿
  “我上幼儿园时,中午发一小杯胡豆豌豆就算一顿饭,晚上回家吃红苕藤。父亲跟我哥吃一大碗红苕藤,我跟妹妹还有一点米饭,这个印象很深。”黄珂说,我们这代人为什么喜欢美食?我想可能是经历了饥饿,对美食特别渴望。那时候能填饱肚子就是很幸福的事情了,那种饥饿感一直延续到后来当知青。美味都是伴随饥饿感产生的。母亲做饭的时候,我经常到菜板上去偷一块刚煮好的回锅肉,什么作料都没有也觉得好吃得要命。我们家住一个大杂院,厨房都在一起,哪家做什么菜,我鼻子一闻就知道了。美食一定是一种传承,一定是在富裕的社会和家庭里面才会出现。
  1972年,黄珂在重庆51中初中毕业后,相应党的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了知青。下乡那个时候,他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对食物一直处于渴求的状态。因为分配的食物有限,而且单一,饥饿感一直如影随形。
  “一吃红薯就分你一堆红薯,一吃小麦就给你两袋小麦,别无他物。”黄珂说,我必须千方百计变个花样,才不至于让胃肠被一种食物反复虐待。我会切成片,放点儿油煎一下,或是蒸或是烤,或是煮汤。那时候,一个月供应半斤菜籽油,还有一斤肉票,算是特殊照顾。我们分粮食,看的是你挣的工分。一个满劳力工作一天,大概折算为一毛二分钱。我刚去的时候,感觉他们还是排斥的。本来粮食不够吃,人多地少,来一个人就分走一份口粮,把他们的口粮给摊薄了。因为是来自上面的安排,他们也无可奈何地接受了。不过,很快我就与他们相处无碍了,家家户户有个大事小事的,尤其是红白喜事,都请我去饱餐一顿。自己做饭的事,还是小时候打的底子,很快就上道。
  虽然我们那里生产的稻谷还不少,但一年只能吃几顿白米饭,大多时候要熬成粥,粥能胀肚子,那个时候食量真的惊人,比如一天只有一斤米,只能煮一大锅稀粥,要想吃得饱一些,做干饭就不够了。粥里还可以加一点儿红薯,掺点儿其他菜,混在一块煮,量就更大些。
  我们每一个人都分给一块自留地,你可以随意种菜。我特别喜欢种菜,而且种植技术不差,就种了丝瓜、四季豆、南瓜、韭菜、茄子、辣椒什么的,我真的对食物有着天生的爱好。一个月发我那一斤猪肉票,那真是稀罕物。赶场的时候,换回肉也就是一小块,少得可怜,我往往只要肥的,不要瘦的。肥肉拿回来,首先靠油,煮一下,肉汤就有了,然后把肉再捞起来,切成片,下锅翻炒一下,加点佐料和蔬菜,也就是回锅肉的样子。
  “第一桶金”为流水席奠定了基础
  黄珂在农村一呆便是三年。1975年,他如愿回城,进入重庆财贸干部学校读书,现在这所学校已经并入重庆工商大学。1978年,黄珂中专毕业后进入了重庆医药站,负责业务工作。但从小喜欢舞文弄墨的黄珂对业务工作并不感兴趣,他喜欢摆弄文字,在1983年,他在重庆办了份医药报,主要报道行业内的一些新闻。由于在财贸干部学校学的医药专业,加上文字功底深厚,他办的这份报纸既生动又专业,在医药系统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5年,这份医药报成为国家医药管理局的机关报。而黄珂被派到北京,任记者站第一任站长。两年之后,黄珂厌倦了京城的机关生活,那种文人的浪漫、自由情怀凸显出来。1988年,黄珂与自己亲手创办的医药报彻底分道扬镳,他要下海经商,做个自由的人。
  下海后的黄珂,开文化公司、广告公司、餐馆,投资干细胞项目,做地产。他最初靠拍广告片挣钱,像娃哈哈等风靡一时的著名品牌,都曾经是黄珂的客户。
  黄珂从小就迷恋摄影,甚至还自己建了个暗室,按照书上的配方配制药水冲洗照片。所以,拍广告片对他来说可谓驾轻就熟。当时胶片不太容易买到,黄珂就跑到峨嵋电影制片厂弄了拍电影的胶片自己裁,拍出来的广告色彩细腻饱满,很受客户欢迎。
  黄珂说,九十年代初期,那时钱好赚,满地是机会。
  黄珂真正赚钱还是在1993年那场车祸之后。一个极偶然的机会,黄珂的一位老朋友,以前是银行的高管,退休后就想找点事做,资金由其筹措,而让他做了地产公司的总经理,事情很快就做成了。房子就在东二环附近,那时还没有破土动工,在图纸上就把房子全部卖出去了,黄珂很快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拿到这笔钱以后,黄珂开始关注未来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比如干细胞项目,再比如彩色棉花项目。在后来,他多种经营,开起了老灶火锅、文化公司,也做多家公司的股东。
  吃喝是人的自然生活方式
  一个人坚持一月,做同一件事是可以办到的,但是,要一个人一年365天坚持做同一件事就难了,更别提十七年如一日坚持在做一件事,几乎每天要和形形色色的陌生男女一起吃饭,给他们提供免费的食物和酒。不但要听他们谈天说地,经常还要面对他们酒后的狂言醉语。对于这样的一件有出无进的“亏本买卖”,在物质化的今天,还有黄珂去做,是因为他在找寻生活的乐趣吗?难道这样下去,没有厌烦之时?
  黄珂一脸和善,笑容可掬地说:“这就是我的生活啊,正如你上班或做生意一般自然,有什么好烦的呢?吃喝本来就是人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我只不过把它搞成了常态而已。”
  黄珂认为,办流水席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很多朋友,朋友圈子越来越大。别人收藏古董字画,我喜欢收藏友谊,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同时,我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品质高由三方面组成: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三是交一万个朋友。多交朋友的益处在于,了解各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形形色色,很多东西是我们无法一一体验的。到我家吃饭的人次有十万以上,可以囊括各种行业、各类职业人士。比如,有对搞音乐的夫妻,一个星期来几次,来了不光吃饭,还聊天,聊音乐以及音乐中的经典曲目、音乐现状等等,在他们的聊天中,我也了解了更多,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我的一大收获。因此,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不同的人交流,感受会不一样,会拓宽自己的人生。通过与别人接触,可以间接地拥有更多的人生经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丰富。
  黄珂还举了一个例子。他在798建艺术酒店,大家听说这个事,都齐心协力,有几十个艺术家参与设计个性化的房间,还有建筑方面的、策划方面的、经营方面的朋友。
  黄珂一直认为,美好的东西会改善人性,而且他习惯了“人生舞台”似的生活,即使散场的时候也没有失落感,因为明天又是新的开始,总有无穷无尽的开始。生活就是这样,不可能一直处于戏台般热闹的情景当中,那样你会发疯的。足够的热闹,然后是足够的清净,那样最为舒服妥帖。
  在问及黄珂是否永远将家宴流水席开下去时,黄珂表示,这取决于自己的以后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自己今后的物质情况,没有明确的结尾,就如没有明确的开始一样。
  黄珂是一个彻底的生活体验者,尽可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获得乐趣,不管是美食也好,不管是与人交往也罢,包括文学、诗歌、舞蹈、音乐,凡是能够给他带来美好快乐的东西,尽可能地接触,尽可能地尝试,他认为,这样才算不辜负生命。
其他文献
三局合一后,市场监管部门面临人员多、职能多、党员思想不统一、社会上对该局工作职能不了解的“两多两不”问题,如何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促进全局工作整体推进,是该局新组建的局党支部面临的首要问题。今年以来,县市场监管局党支部在积极开展“三创三优”活动,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机关党建“五项措施” 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实际,推行“三亮三比三争当”活动,抓好党建促市场监管
期刊
日前,在香港上市的沈阳企业辉山乳业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股价由2.81港元跌至最低0.25港元,午市收盘仍高达85%。  辉山乳业一位债权人表示,目前政府已经介入,目前的主要目标是先暂时维持稳定,政府也不想企业倒闭。  对于辉山乳业暴跌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市场传言称,辉山乳业主席、大股东杨凯挪用上市公司30亿元投资沈阳房地产。  没有证据表明是房地产投资导致了辉山乳业今日的困境。但种种迹象显示,辉山乳
期刊
4月1日,安徽省含山县第四届采茶节暨乡村旅游节在含眉茶博园拉开帷幕。次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纷纷刊发报道,让初具农业产业化规模的安徽含眉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生产基地,“高调”频频在电视、报纸、网站华丽亮相,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安徽含眉生态茶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主要生产“含眉”牌名优绿茶、红茶,龙须绞股蓝保健茶。近年来,该公司积极探索发展
期刊
经常听到大家这样形容咖啡:香醇浓郁。何以判断浓郁呢?色泽应该占了很大比重。那如果有一杯完全无色透明的咖啡,大家还怎么去评估浓郁与否呢?要是在过去,你肯定会斩钉截铁的反驳怎么会有人生产无色的咖啡呢。不过现在,一家叫 Clr Cff 的公司已经发明出了无色透明的咖啡。  发明这种咖啡的是一对斯洛伐克的兄弟大卫和亚当·纳吉。他们特别喜欢浓浓的咖啡,但也因此有两个困扰:咖啡渍让杯子和牙齿越来越黄。两兄弟说
期刊
来自于美国波特兰的这家冰淇凌店有点与众不同,他们不仅制作美味的冰淇凌,还喜欢发挥想象,把生活中的许多元素变成设计冰淇淋口味的灵感。  这家冰淇淋店于2011 年由泰勒 和表兄金创办,现在已经走出波特兰,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各开设了 5家和 1 家分店。每家分店都拥有当地独特的冰淇凌品种,每个月还会更新,推出当月限量款。今年 4 月,波特兰三家店就分别与当地的三所小学合作推出了四月限定款——由小学生来设
期刊
汉中天明公司专门成立了城固县伯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借助合作社发展了“合作社+基地+科技+农户的运营模式”。  两年内在淘宝网做扎实的同时,我们还要进驻阿里巴巴“千里万村计划”,“苏宁乡村服务站”,“京东帮扶店”。  ——专访汉中天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佰强  2017年3月23日,在以“金色花海、真美汉中”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最美油菜花及汉中旅游文化节开幕之际,记者驱车从西安赶赴汉中
期刊
通常情况下,冰淇淋都是顺滑可口的,“耐嚼”的冰淇淋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太现实。  纽约某冰淇淋公司在东海岸的精选商店推出了“耐嚼”冰淇淋。相较于传统美国冰淇淋,这款“耐嚼”冰淇淋含有较少的糖和胆固醇。 “这是一款高端的、口味醇厚的奶油冰淇淋,最大的特点是耐嚼,”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罗伯托·埃斯科瓦尔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对于这款冰淇淋,最贴切的描述是:在嘴里品尝的时候,它就像一款冷凍棉花糖。”  他解
期刊
“在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塔吉克斯坦是中国新疆优先的对接方向,我们愿意把塔方作为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开展合作的重点。双方可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在一些领域率先突破、形成示范。希望双方进一步加强交通互联互通,特别是加快中塔口岸延伸公路的改造;加强农业合作,在粮食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作物良种选育、节水灌溉、大棚蔬菜种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化电力能源
期刊
2016年12月16日,斯洛文尼亚科巴里德市市长、亚太商务合作总裁Marko Miklavic(马可·米克拉维奇)、印尼政府海外招商协会代表伍永强先生以及广东绿盾征信股份有限公司驻马来西亚诚信推广大使陈喜南先生一行,来中国广东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并与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界》广东信息采集中心进行了友好交流。  马可·米克拉维奇表示,此行的目的,旨在向中国企业介绍斯洛文尼亚企业的情况,并寻找合适的项
期刊
在众多的食品品类中高端产品市场依然充满机遇和挑战。  高端食品需要同时与目标消费群体在理性利益和感性利益两个层面进行沟通。  高端食品的目标消费群体购买的不仅仅是优质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购买你的品牌价值。  每类食品都有机会做成高端品牌  消费者经常看到的高端食品主要有:高档白酒、高档洋酒、人参、鲍鱼类海产品、高档保健品、功能食品、茶籽油、橄榄油、高档茶叶、高档大米、高档饮料以及其他高端食品品类等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