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好是天然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b5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渊雷(1908-1995),始名中常,字仲翔,别署钵翁、遁园、浙江平阳人。专治文史哲研究,对佛学禅宗有独到见解。兼事书画,被誉为“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是著名文史学家、佛学家。著述尚有《论诗绝句》《五灯会元(点校本)》《中国民族文化论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等。
  苏渊雷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功极深,著名学者、古文献学家胡道静曾评价曰:”以拔俗之姿,挟超人之慧,其治学也,则文史哲兼通,其为艺也,则诗书画并擅。且俱探其奥,必取其精,主会通而戒偏至,致广大而精微。词客画师,夙因可究:儒林文苑,表史皆宜。当世名儒才士,吾必以钵翁为巨擘焉。”正如胡道静所讲,苏渊雷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也正是在文史哲与诗书画领域的探奥,成就了自身文人画的特质。
  一、苏渊雷文人画的渊源
  1,幼承家学,学习诗词
  苏渊雷5岁时父亲去世,跟随外祖父徐笛秋生活。徐笛秋隐居于乡间,善作诗词,并以文史自娱。苏渊雷受他的影响,小时就能吟咏,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平阳县的金乡高等小学。1910年,苏渊雷3岁时,乡前辈宋平子逝世,虽然未直接受宋氏点拨,然而宋氏的思想对先生日后影响极大。2,温州求学,打下书画基础
  苏渊雷后就读于温州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在校的诸位先生中,有朱自清、马孟容、谢玉岑等,他们的教导对苏渊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朱自清为著名诗人、作家,马孟容、马公愚和谢玉岑、谢稚柳昆仲分别以书画诗词闻名于世,苏渊雷还就此成为谢玉岑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他的影响下,苏渊雷也继承了谢玉岑诗书画三绝的衣钵。在温州求学的几年间,苏渊雷的诗学书画之功底,在诸位大家的谆谆教导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七年牢狱生活,刻苦钻研学术
  苏渊雷不但是书画家、史学家,更是一位革命家。他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因“四一二”事变获刑19年,但在蹲了七年监狱后即被林同庄保释出狱。后来苏渊雷回忆,在七年的牢狱生活里,他大量阅读文史哲英文原著,以马列的哲学观点批判性地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群览各类佛典,点校《相台本五经古注》《章氏丛书》等,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一《易学会通》。
  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年仅26岁的苏渊雷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学养和书画基础。他在自傳中记述:“只有与死神较量过的人,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我抖擞精神,向着浩瀚的人海走去。”出狱后,他借庄子“渊默而雷声”句,易名为“渊雷
  二、苏渊雷文人画的哲学内涵
  苏渊雷在其传略中自述:“余事诗画,寄其逸兴。梅兰竹菊,岁寒三友,取以自娱,盖所谓文人画,即外行画也。”虽然他自嘲其画为外行画,但他也认同自己的绘画就是文人画。所谓文人画,是自北宋以来,文人士大夫群体所创作的绘画,是区别于宫廷画工、画匠绘画的一种绘画形态。苏渊雷专治文史哲研究,于诗学、佛学等都有较深造诣,故算得上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从其绘画来看,也展现出文人画的特征。他的绘画具有典型的写“意”绘画的特质,但传统文人画的“意”与文人之外的‘意”有着明显的区分。
  庄子的哲学和禅宗思想是中国文人画最基本的立足点,也就是说。庄、禅思想是文人画所追求的”意”。它要求创作者以”以物观物”的方式去关照客观对象,并以此进入宇宙自然虚静、超逸的境界。苏渊雷平生治学,主张兼收并蓄,在论道、治史、谈禅方面多有见地。其由《易经》《庄子》入手,穷究天、地、人三极哲理、深探佛学禅宗之精奥。曾著《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并校点禅宗语录《五灯会元》。其在一生治学研究过程中始终对禅学有浓厚兴趣,并尝集古人句云:“万物静观皆自得,一生爱好是天然。”事实上,儒释道的思想也对他的境界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据其家人及弟子回忆:先生处世治学不失天真之趣,每饭必酒,醉而挥毫,有如神助,真如酒仙下界,李白再世。这种品性必然对其绘画创作产生影响。
  三、苏渊雷文人画品评
  从表现形态来看,苏渊雷的绘画明显体现了文人画创作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特征。文人画盛于元明清时期,这一段时期的文人画创作,在画之余还题之以自做诗句,这是在绘画的发展中确立为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文人画的这一特征,为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文人画家,在长于绘画的同时,对诗词书法更要有深厚的造诣。苏渊雷有诗名,自作诗两千余首,汪东、钱锺书、朱大可等人均对其诗词赞誉有加。至于书法,他擅长写草书、对孙过庭《书谱》用功最勤,又兼以徐青藤笔意,笔墨酣畅淋漓,别具风韵。在此深厚的诗文、书法基础上、他又能将诗书画诸艺融会贯通、而非简单机械地拼凑,从而使其绘画创作体现出文人画的典型特征。
  从另一方面看,苏渊雷的绘画题材也是历代文人绘画所常见的,其绘画以梅兰竹菊、松石荷塘一类为主。如其作荷,上承陈淳、徐渭、石涛、八大,近接吴昌硕、齐白石,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自出新意。
  对于文人画家而言,其所表现的对象往往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心性志趣。这不是因为文人画家不具备描绘其他事物的能力,而是他们在大千世界中,只允许能够承载其心性意趣的事物进入画面中来。简单地说,文人画的作者并非为描述而描述,他们在意的是从描绘的对象中能见出自己或者体现其精神境界。
  他曾作《香光入梦》,体现了苏渊雷超凡出尘的雅士风度,画面从右侧起笔,上下挥洒,时止时行,可圈可点,通幅水墨淋漓,雅致清澈而富有禅意。诗日:“无边香雪海,先让一枝开:不待巡摇索,姗姗月下来。”这也是一首应景妙句。而后再略加思索,于空白之处补题一句”禅破香光入梦来”。使画面更添神韵。其作梅兰竹菊,挥毫之间,直抒胸臆。运笔淋漓清润,落墨爽利峻迈。寥寥数笔,虚实相生,不乏笔墨意趣。
  苏渊雷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的绘画创作是在诗,书、画“三绝”基础上的文化生发,是“名士风度、哲人风采、诗翁风骨”的精彩演绎。
其他文献
20世纪的海上书坛,群英汇聚,碑学巨擘康有为、沈曾植,融碑帖一炉的曾熙、李瑞清,取石鼓文入书的吴昌硕,以晋唐为宗的沈尹默、白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构筑起海派书风曾经绚丽的风景线。进入中華人民共和国,继前辈大家而起,活跃于20世纪后半叶的赵冷月先生,则是又一位具有代表地位的书法家。  在其漫长的八十载笔墨生涯中,赵冷月先生经历了由唐人楷书上溯晋代二王的帖学探索,又深入学习北朝碑版、尝试融入汉碑和简
期刊
时间流转回1992年。那是一个春天。在南方,有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从此,大陆迎来经济发展的蓬勃热潮。也就是在那一年,为了生存和养家,曾经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张小波决定弃笔从商,开始书商生涯。他与太太何蓓琳在江苏丹阳开了一家书店,卖一些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正是温瑞安的武侠小说为他们带来人生的“第一桶金”,才有后来的“鸽与鹰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前进到2003年。那一年新闻出版总署给民营书业带来些许
期刊
印家张铭在我的眼里,书卷斯文的背后总带有一点点“酷”。记得他曾有一本印集上的一张作者小照给我印象很深:黑白影像中的他,架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单手夹着香烟作沉思状,一缕青烟绕过他的眼前……若用现代的网络赞语基本就属于“帅呆”和“酷毙”了。当然,张铭的“酷”表现在他的冷静,也表现在他的智慧。譬如众人在一起的桌上,他的声音总是不多也不高,但冷冷的句往往会有出奇的效果,或教人解颐,或让人会心。这就像他印章
期刊
传鑫友兄以书艺享誉海内外,书之余,攻印艺,擅边款,亦成绩斐然,好评如潮。近今,其出示所作印谱一册,尤多边款之制,四体皆备、冲切兼用,朱红墨黛,相映生辉,不禁令老眼为之一明。展读传鑫兄的印谱,尤其是他的边款,第一印象是转益多师,自成蹊径。他是杰出书画篆刻家来楚生先生的高弟,又有幸独得大家方去疾先生多年传授,基业厚实。而他妙在食而化之,融诸家于心胸,出新意于锋杪,表达的是纯属于他自己的书风与刻技。有古
期刊
王壮弘(1931-2008)浙江慈溪人。书法从许铁丰。沈尹默,擅篆、草。精于金石碑刻鉴定,书画鉴定及太极拳术。  我认识王壮弘先生是1962年。  1961年我从上海出版学校毕业、被分派到朵云轩工作,9月就职上班,经过一段时期熟悉朵云轩经营的业务后,我被分配到碑帖柜台工作。当时还是时兴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熟悉业务,我指定的师傅是尤士铮先生。  1962年王壮弘先生结束下放劳动回到朵云轩工作、我和他同在
期刊
顾炫,1978年生于上海。随父顾潜馨学习工笔花鸟画,后师从画家张渊。现为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水墨缘艺术沙龙成员、上海徐悲鸿艺术研究协会会员、上海翰青雅集艺术总崎。  20世纪70年代中,家父张守成收了一位敦厚朴实的学生顾潜馨,他家住浦东郊外。那时从浦东乡下到上海徐家汇没有直达车,中间还要摆渡再换车,更没有如今快捷的地铁,因而路途遥远。他每隔几月来一次,每次总携带大卷写生和创作的画稿前来请教。想必他
期刊
朱耷
期刊
1947年7月,郑振铎撰写的序《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起首就说道:”今世能识古画者鲜矣。无论以骨董为业者,惯于指鹿为马,即收藏家亦往往家有敝帚,珍之千金,尝见海外所藏我国画,大半皆是泥沙杂下,玉石不分,而论述我国艺术史者每采及不知所云之,下品与赝作居为论断源流之资、夫真伪未辨、黑白不分,即便登座高谈、其为妄诞曲解可知。我国艺术之真谛其终难为世人所解乎。”直到他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部门的领导之职
期刊
想来这“花鸟画”的分法,似颇有几分蹊跷,多不类其他。譬之文学,一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之属,多依体裁而界,题材如山水、人物、花草、鸟兽、建筑等,是作为材料任由摘取的,这自由的幅度加之于作家的,不可谓不大。然进入这绘画中,彼之为材料者,此处却成了断定画人身份之依据,比如多以山水发论的即是山水画家,好绘人物的也只可为人物画家。甚而有依画中山水、人物、花鸟多少,定其种属的。极化了的表现,便是这花鸟画中
期刊
中国绘画史进八元以后,赵孟颊“石如非白木如籀,写竹还将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的提出,使得书法用笔入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重要转变。故而元代以后的杰出画家,往往多在书法上也有杰出的成就,吴湖帆先生亦是如此。时人多以画家、鉴藏家目之,而其则自云:“画或可一二日不作,字不可一日不写,书不可一日不读。”可见他对书法的重视程度。  嬗变  吴湖帆先生早年曾写过大篆。初到上海,与陈子清合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