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科技创新路径研究

来源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niao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我国加快自主创新进程的重大举措。对于正在谋求转型发展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淮南来说,走创新型城市的发展之路,既呼应创新型国家战略精神,又契合“两型城市”的建设理念,也符合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需要。近年来淮南市围绕创新发展先后出台多项关于科技创新的规划和政策意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建设创新型淮南的基础更加扎实。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科技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2904
  收稿日期:2014-02-16
  作者简介:叶晓煌(1964.1-),男,安徽桐城人,副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科技创新和科技政策研究。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taking Huainan city for example
  YE Xiao-huang1, LV Li1, HONG Yi-ran2
  (1. Huaina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2. Huainan Policy Research Office of the CPC,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The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initiative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self-innovation in the new era. To Huainan,  a coal resource-based city just seeking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by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novation-oriented city, not only can it echo the strategic spirit of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t can also fit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double-oriented city” which conforms to the transformation needs of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recent years, Huainan, by focusing 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has issued a number of plannings and policy advice, and with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on promo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creasing day after day, the basis of buiilding an innovative Huainan has been more consolidated.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 trans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path
  一、 淮南市转型背景与科技创新的优势
  (一) 淮南市转型背景
  淮南市是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2012年原煤产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9 142万吨和528亿千瓦时,煤、电产业占比超过了全市产业的80%,是名符其实的“华东工业粮仓”。但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煤炭产品的滞销和价格的下滑,给这座城市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2013年1至4月份,全市煤炭行业完成投资约17亿元,同比下降42%,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剧增。
  建设“两型城市”<sup>[1]</sup>是淮南市转型发展既定的目标战略。这一目标战略系统庞大、挑战艰巨、周期漫长,保障其顺利实施,亟需“四煤”<sup>[2]</sup>发展等从属战略的强力支撑。在众多从属战略中,创新发展战略在渗透性、推动性、内生性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sup>[3]</sup>,是保障和促进“两型城市”目标战略持续有力推进、切实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目前,创新型淮南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理清发展思路,选择战略定位,确定自主创新优、劣势和建立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二) 淮南市科技创新的主要优势
   1.区位优势。
   淮南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较大的市”,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合淮同城化,加速融入长三角的推动下,基本形成了“一纵一横”的高铁网络和“两纵两横”的高速网络,淮南至合肥、北京分别只需要29分钟和3小时。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巨大外溢效应<sup>[4]</sup>,必将对淮南市的创新体系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科技优势。
   淮南市的科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科技成果丰硕、科技产业发展强劲和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    (1)科技成果丰硕。
   淮南市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试点市,七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是安徽省获此殊荣最多的市。科技创新在“两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取得共识,科技成果在淮南市的沉陷区综合治理、煤矿安全生产、机械电子、新材料、粮食增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淮南市的科技成果如表1所示。
  (2)科技产业发展强劲。
  截至2012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6家,高新技术产品157个,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104.5亿元,拥有国家、省、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中国化学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名列“2011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第19位,双塔式低架塔自平衡液压提升装置与起重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淮化集团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四氧化二氮关键燃料力推“神十”飞天;瓦斯煤尘事故预防和监控技术、矿井深部开采安全保障技术及装备开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
  以淮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安徽(淮南市)现代煤化工产业园等园区为引领的“7+4”开发区聚力发展,为全市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坚实保证。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实验室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省、市创新型(试点)企业30家;科技开发人员14 700人。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安徽煤炭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日益显现。
  二、淮南市转型与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
   虽然在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淮南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科技管理体制的协调性问题
   1.政策的协调性问题。
   由于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牵头单位的不同,导致部分奖励政策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如在《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淮发〔2008〕39号)与《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意见》(淮发〔2010〕29号)两个文件中,对科技人员创办企业的资助上,前者“注册资金20%、最高20万元”远低于后者“注册资金50%、最高300万元”的规定,又比如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项目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专家引进等项目的奖励,两份文件的规定上也有明显差异。
   2.资源的条块分割性问题。
   淮南市的科技资源主要分布在国企、部分民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四个领域,尤以煤电行业占用资源最多。科技要素之间的互动缺乏,限制了整体要素效应的发挥,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二) 企业创新的动力问题
   1.自身创新基础薄。
   淮南市有大型工业企业348家,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价格竞争上,创新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只占7.18 %,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收入的1.15%,研发人员仅占企业人数的2%。
   2.创新激励不足。
  淮南市的市级创新激励政策与省内其他地市相比标准要低,也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创新积极性。
  表2 淮南市与省内资源型城市奖励标准(部分)比较
  淮南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
  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50万元/20万元(市级创新型企业奖励10万元)50万元/20万元(市级创新型企业奖励10万元)100万/40万100万元/50万。3年内,将其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本市留成部分奖励给企业。
  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自主创新产品或重点新产品的 5万元至20万元 30万元/10万元 分别给予管理团队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
  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50万元/20万元100万元/50万元/20万元
   3.政产学研融合有待加强。
   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因认识不足和机制上的障碍,尚未能有效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机制。政府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创新型企业家偏少,客观上有着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较为重视论文发表和成果鉴定的现象存在。
   4.科技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淮南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各1个,专利服务机构和科技咨询评估机构与科技投资公司均是空白。由于仅有的一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是从政府分离出去的,以及政府职能转变方面的不彻底,导致科技中介机构在履行自己的职能时既未到位,又受到政府部门制约,加上从事科技中介服务的人数少,且受专业知识、经验的限制,导致科技中介服务的内容单一,科技市场的开拓能力严重不足。
  三、淮南市转型与科技创新的路径
   转型与科技创新目标的实现需要处理好理念与实践、科研与财政、自主与借鉴以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型城市政策体系,要在明确自身定位、实现部门联动、强化公共科研、激发创新活力、发展科技服务和加大区域合作等诸多领域寻求破题<sup>[5]</sup>。
  (一) 明确转型与科技创新战略定位
   1.战略定位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方向和模式,最终要由城市的发展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确定<sup>[6]</sup>。建设创新型淮南,既要用足工业基础方面的优势(煤电化),又要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重塑和完善,把重点放在城市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上,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具有潜力的产业领域推动技术进步。转型与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应当是:统筹用好政府和社会力量,强化城市技术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带动农业创新、工业创新和服务业创新,提升三次产业在区域内的竞争力,以产业创新推动转型与科技创新的全面发展<sup>[6]</sup>。    2.政策体系的完善。
   一方面,从搭建政策框架入手,开展淮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重点的研究,对创新氛围、创新能力、创新潜力进行全面的梳理,力求摸清创新“家底”,使政策制定有重点、有方向和有依据。另一方面,对自主创新领域进行全面布局规划、系统谋划和方案策划,在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建议尽快出台转型与科技创新的专项意见,制定创新工作总体实施方案和专项实施方案,促进部门协调、资源共享和奖励标准的统一和落实,并在创新平台建设路径、培育新兴产业目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创新政策体系。
   3.投入机制的健全。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全社会R&D(研究与发展)投入占GDP的比重要提高到2.5%以上。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应积极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可靠财力支撑,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议尽快落实“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政策要求,由专门部门负责资金管理。
  (二) 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现有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提升领导小组规格和职责。建议借鉴合肥、蚌埠和淮北等地经验,成立市创新办,整合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明晰职责,形成统一协调的创新资源管理机制。建立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政产学研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调,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合作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公共科技资源向企业免费开放,推进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发展。
  (三) 强化公共科研体系建设
   构建科学合理的公共科研体系,应从宏观科技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入手,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加强政府的规划和监管责任。淮南要以“两型城市”建设理念与“四煤”发展战略为指导,立足于转型与科技创新建设的长远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安排公共研究的重点和优先顺序,明确各个层次、环节的责任主体和操作方式,增强公共科研活动的方向性。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对不同类型公共科研机构的分类管理,以政策推动为导向,将项目奖励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对公共科研机构、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共科研绩效评估体系,面向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切实解决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由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及第三方组织对公共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增加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和公正性能。
  (四) 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大力实施“专利、品牌、商标和标准”四大战略,用有含金量的政策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法,通过创新提升自主知识产权品牌档次,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大力支持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严格落实国家、省和市自主创新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引导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在重点创新领域,支持优势产业中的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内其他企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优化组合。
  (五) 夯实科技中介服务基础
   重点加强以淮南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建设,借鉴宁波市科技信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完善科技、经济信息的采集、分析、研究和服务等公益功能。一是明晰科技中介服务职能,将科技成果鉴定、计划项目受理、评估、验收以及科技统计、专利情报分析等服务性科技工作交由情报所负责;二是增强科技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前沿科技信息分析和服务转型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服务能力;三是构筑科技宣传服务体系,通过淮南市科技信息网、星火科技网、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淮南分市场等网络,广泛开展科技政务公开、科技服务、科技动态和科技成果宣传等公益服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丰富科技文献服务项目,强化科技类期刊、技术文献和海量文献数据库检索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献服务,加快建设国内外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建设中文、外文及港、台原版期刊库。
  (六) 深化转型与科技创新交流合作
   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学装置、创新基地和科技文献资源等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淮南市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借力合淮同城化,依托合肥丰富的科技资源<sup>[7]</sup>,实施一批科技合作专项,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带动科技资源的多向流动;加大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充分发挥淮南市在光纤光缆、特种线缆、化学品制造和特种机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积极探索军用与民用领域技术的双向转移机制,将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推进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四、结论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源自于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转型发展,核心是科技活动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协调整合。其基本要求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完整的转型与科技创新体系。煤炭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科技创新是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唯一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振超.建设“两型城市” 促进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2-09(7).
  [2] 曹勇.加快“四煤”发展推进全面转型[N].太原日报,2010-11-19(15).
  [3] Cooke 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mpetitive regulation in new Europe[J]. Geoforum, 1992(23):365-382.
  [4] 叶晓煌,叶雪洁,吕莉.创新外溢与创新的技术锁定效应[J]. 中国科技论坛,2011(2):27-32.
  [5] 汤占胜,张海婷.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考[J].城市探索,2011(9) :19.
  [6] 科技部.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合肥高新区“二次创业”(合肥)[EB/OL].http://www.most.gov.cn.
  [7] 毕亮亮,潘锡辉.关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30-35.
  [责任编辑:范 君 李 丽]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木质素是一类三维复杂结构的疏水性分子,在制备吸附剂时反应活性不佳,需对其改性后使用,使用氯化胆碱/尿素低共熔离子液体对木质素改性,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合制备了改性木质素基吸附剂。红外谱图和扫描电镜图表明,改性后木质素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得到充分利用,反应活性增大。通过合成条件的优化,获得N-异丙基丙烯酰胺:木质素: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原料配比为60∶6∶1。对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分析
期刊
摘要:为了提高废旧光盘的回收,采用磨料水射流试验的原理、设备及方案步骤,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反复多次试验,并用Matlab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利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建立喷头组件的简化模型,并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再结合公式推导得出最佳靶距的理论值。比较试验数据处理值和理论推导值,可得出结论:光盘清洗效果最佳时的靶距约为220mm,压力最佳范围约为1~2.5MPa,且当
期刊
摘要:为研究SF6气体绝缘设备在尖端缺陷下局部放电演化特征,模拟GIS中可能出现的尖端缺陷。采用脉冲电流法测量了尖端放电脉冲序列,同时利用局部放电检测仪测得放电的PRPD谱图,分析了SF6气体中尖端放电的演化特征。为进一步确定GIS中尖端放电的发展过程及危险度,采用内外置特高频传感器采集到局部放电的特高频电磁波信号,获取了放电PRPD谱图,分析了尖端放电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外施电压增加,尖端放电
期刊
摘要:为给矿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信息,以安徽宿州两煤矿芦岭和桃园煤矿塌陷水域为典型研究区,对芦岭9个水样和桃园17个水样进行常规离子(F-、Cl-、SO2-4、Na+、K+、Mg2+、Ca2+、NO-2、NO-3、H2PO-4、HCO-3、CO2-3)和部分重金属(Cd、Cr、Fe)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除了F-离子处于劣Ⅴ类水平,大部分采样点的Cr和Fe和其他元素均能满足水质标准的Ⅲ类标准。选定7
期刊
摘 要:煤矿物联网是近几年兴起的热点研究领域。针对煤矿物联网分布式环境下微震数据量大的问题,引入分布式压缩感知理论对微震数据进行压缩以减小数据传输量。以分布式微震信号为对象,通过傅里叶变换基对其进行稀疏性分析,论证了可以用压缩感知相关理论对微震数据进行压缩处理。基于广义正交匹配追踪算法及稀疏度自适应匹配追踪算法,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分布式稀疏度自适应正交匹配追踪重构算法。基于MATLAB仿真平台,用改
期刊
摘要:集装箱船上n3个重量随机的集装箱堆积产生巨大的偏心力,导致集装箱船体向一侧倾斜。为有效消除集装箱船上偏心力作用造成的安全隐患,将Ⅳ阶幻立方的构造思路运用到集装箱船上n3。个集装箱堆积中,n3个集装箱堆积成n×n×n幻立方,使原来的非均匀荷载变成均匀荷载。发现了Ⅳ阶幻立方构造的若干方法,解决了奇Ⅳ阶幻立方的计数问题,阐明了奇Ⅳ阶幻立方构造的基本思路。首先做n个与初始立方矩A中某一斜面平行的斜面
期刊
摘要:通过介绍隔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隔震机理与隔震体系的基本特性。针对我国广大村镇地区抗震设防事业发展现状,提出将砂-橡胶粒隔震垫层作为一种隔震材料用于基础隔震中去。以砂-橡胶粒隔震垫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砂-橡胶粒隔震垫层的减震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隔震垫层加速度折减系数在0.212~0.592,位移放大系数稳定在1.01~1.39;砂-橡胶粒隔震垫层改善了上部结
期刊
摘 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进入公众视野,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和以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现状,从整个交通系统构成入手,通过改变交通出行理念、优化路网设施及出行工具、发展智能交通等措施,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交通;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
期刊
摘 要:收入中文版《胡塞尔著作集》的胡塞尔的三卷《观念》现已出齐。此现代西方哲学经典译介,为中国研究者深入探讨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事业来说,其意义绝不限于此。现三卷中译本同时呈现,按照译者、也即本文作者的意见,《观念1》(《纯粹现象学通论》)不仅在胡塞尔的全部著作中,而且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均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而作为《观念1》之“姐妹篇”的《观念2》和《观念3》,虽
期刊
摘 要:“现代女性心灵禅诗”的开创者从容善于将禅宗内蕴与人生思考汇而为一,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以禅与现代情绪、现代诗歌技巧糅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禅诗”,呈现出独特的禅气、禅思与禅趣。  关键词:从容;禅韵;禅境;诗境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14)03005405  收稿日期:2014-04-04  作者简介:罗小凤(198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