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鹰 他的重庆他的城

来源 :中华民居·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7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雨蒙蒙,下半城的望龙门街巷,本是一条画满红色大“拆”字的老街道。
  这一天,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进这里。与往常大不相同,片片粉红的玫瑰花瓣洒落在地上,沿着梯坎往上走,在老街的巷子间挂着一幅幅关于重庆老街、老房子、市井生活的油画,弯曲又高低不平的街道里,人影攒动,有很多特地为这个画展而来的人驻足观赏。穿越期间,如同涉水而过一段流年。
  关于这几十幅油画的作者就是一位叫王燕鹰的重庆人。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男子,正忙碌地搬着自己的画进行布展。因为就在几分钟前,雨还在下着。总算天公作美,这场颇具创意的露天展览得以圆满进行。
  在欣赏画展的同时,这条老街本身也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展览:青砖石瓦、弯弯的青石板路、淳朴的院落、幽静的深宅,还有那一片片带着黄葛老树气息飘零的枯叶,这些都是我们所看到的另一种层面的“展览”。
  王燕鹰的重庆城有老房子、索道、大鱼、天使、玫瑰、鹅卵石和裸女。在朋友眼中,他的轨迹就是“大男孩、老男孩、彼得潘”的一个成长模式,用画笔坚守着那份记忆的净土。
  大男孩
  每一个人,都能从王燕鹰的58幅画里找到自己最喜欢的那一幅。
  这是一位热爱绘画,热爱家乡的画家。“看到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这么快,我对老街,对童年特别怀念,就用绘画的方式把它们保留下来。我愿意把最深爱的东西都送上玫瑰花,比如老街,这种逝去的感觉。撒花是一种送别过去,送别童年,送别老街。也是一种浪漫的手法。为整个展览来说是一种装饰艺术和行为艺术秀。”
  王燕鹰的绘画生涯始于复旦中学的儿童绘画辅导班。其实早在11岁的时候,王燕鹰就画了一张关于重庆的群体房子,还曾到台湾参展。如今,得以保留,在朋友看来,这幅画有着别样的意味。
  1986年,年满10岁的王燕鹰跟着父亲到美院看画展。那是他第一次到美院,深深被校园传递出的艺术氛围所吸引,感觉那就是一个艺术的圣殿。“看到陈列厅那时还高高悬挂着的罗中立的油画作品《春蚕》,那满头银丝的老奶奶,白色可爱的蚕宝宝,被绘画的魅力深深打动。”
  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上美院附中,得以接受正规专业的训练。“生命本身是柔软的,而理想是加在柔软生命上的坚硬外衣,我内心一直心存那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情怀。而去年美院70周年校庆收藏展览上有幸再次见到《春蚕》这幅画,勾起我儿时初到美院的那份记忆。”
  2000年,王燕鹰从大学毕业开始的创作中,重庆的老房子,拆迁,还有童年的美好回忆,逐渐成为他的一个关注点。“我们生存这个时代何其特殊,城市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让人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记忆和情感,小时候生活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用作品去纪念那些消失的家园,和那充满乡愁情节的失落感。”
  正如文颖先生对他作品的理解:“作者对故乡有着深厚感情的,通过对大量他曾经熟悉但目前已经消失的老房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那段记忆。在画面中重庆人性格对立的特质表现:阳光和阴霾。一种骨子里的忧郁,并且享受这种忧郁。远在天边的希望、自由通过画面中系在风筝上的细细红线传递。房子也暗喻母体、子宫,表达了生活在现实中的一个群体内心的集体不安全感、焦虑,对幼年单纯、无拘无束的向往或者回顾。”
  十八梯、索道,是王燕鹰经常画的题材。从2006年到现在,近6年时间里,王燕鹰创作了58张老重庆题材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作品都非常精彩。去年,王燕鹰的作品《周家湾风景》参加“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获得了优秀奖。
  老男孩
  在王燕鹰的画中,时常能看到一张彩色的风筝在画的上空,艳丽的色彩在灰色的油画的上空,有一点童真,又有一点对记忆的怀念。其中一张带风筝的画还被泰国导演阿彼察邦大加赞赏。
  2001年,王燕鹰大学毕业去深圳工作一年后又回到重庆。从那时开始,为了保存印象中的老重庆,王燕鹰开始想各种办法保存老重庆的各种图像。他就通过摄影与绘画开始了对记忆的刻录。
  在王燕鹰的童年生活环境中,南滨路无疑是变化最大的,过去靠近南岸的长江边是一片浅浅的沙滩,冬季枯水季节到来,沙滩渐渐的现出,江边有江水裹夹着带来的泥沙和鹅卵石。那时常常下午放学后,与小伙伴一起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等到夜幕降临,他们在嬉戏打闹中回到家中。夏季随着江水的上涨,沙滩被淹没,随之而来的许多趸船停靠在岸边,货船从上游和下游来往穿梭。那时在长江边游泳,放滩,还有听趸船的汽笛声,以及那船身长长的登陆艇,现在看来都是美好的回忆了。
  在王燕鹰的记忆中,南滨路过去有许多中西结合,造型别致的老房子,但是现在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回想初中时有位同学的家就住在瓦厂湾的英国海军俱乐部,这是一幢中西结合的建筑,别致而优雅。它先被用作肺结核病医院,后被用作民居。偶尔会从这位同学的窗口飘出小虎队,谭咏麟,张国荣,杰克逊的歌曲。
  “风筝也常出现在我的画面中,这是我童年的记忆符号。索道是重庆特有的交通工具,长江与嘉陵江在重庆朝天门交汇,索道连接了两岸,从而有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所以许多关于重庆的电影中常出现索道的镜头。现在嘉陵江索道已停运,它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风景了。”陆续画出的这些作品,得到了师长与好友的肯定,去年作品《周家湾风景》参展由北京时代美术馆与中国写实画派主办的“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并获优秀奖。
  在画展当中,其中还有几幅王燕鹰拍摄的摄影作品,摄影曾是他纪念老街的最初的方式,“摄影始终不能还原我的记忆,唯有画画,用笔墨才能传达我内心深处的记忆。”王燕鹰开始了他的记忆系列油画,有的通过资料,有的通过速写画成。“我尤其喜欢画群体的房子,它们在一起鳞次栉比,点线面都很丰富”。之所以王燕鹰的作品不算特别多,是因为他在创作一张画至少要两个月。灵感来了,就从画面的一个角落开始画起。
  还原重庆灰蒙蒙的美。重庆的天气反差很大,阴郁起来很阴郁。在平凡的东西里插一些鲜花,很优雅的东西。在天空中点缀一些东西,这是一种浪漫的情怀,无论是风筝还是气球。用中国传统的风筝点缀在上空中,安在重庆的老房子里,有一种很强烈的对比。   彼得潘
  在王燕鹰的画里,每个房子都曾经存在,只是把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组合在一幅画里,包括教堂、索道、缆车、老房子。天上的星星与地上的万家灯火,一种天上人间的浪漫情怀。我们无意去揣测作者内心的情感,因为他的情感,正是所有经历重庆变迁的生活在重庆人的共同经历。这种共同点,让这场展览能够用最朴素的方式深入人心,然后产生共鸣。
  这说不上一次豪华的画展,但是肯定是一次有意义的画展。
  2011年,王燕鹰举办了第一次自己的个展。起初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做出这么一些列的东西,只是随意地画画,慢慢形成了一个主题。而通过这两次展览的反馈信息。王燕鹰又受到了很多启发,会将重庆这个城市的画继续下去。以后肯定还会举办一些展览,但是要准备一批作品是需要安安静静去做的。
  清晨,当城市刚刚苏醒,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三五成群,走上索道,这样的的场景不可复制。拥挤的缆车,熟睡的女子,一幅画,展示了一个重庆清晨的宁静和幸福。画里,王燕鹰用超现实的手法,把索道夸大,比房子还大,而女子熟睡的窗子,比门还大。
  看着画中鹅卵石上几台老电视里正放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动画片,或是老房子里洁白床单上睡觉的大红鲤鱼,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静穆和经典。王燕鹰如此精心地安顿着那些大面积逝去的老房子、老故事、老童年,他当然就会敏于行而讷于言,当然就会远离那喧嚣的艺术圈和强不知以为知的当下艺术界。
  他在画中常用到玫瑰,可这恰是他最真诚的表达,他心中真的是要给他所爱的事物奉献这花朵,这就是他愿意拿出的最最好的礼物;他喜欢鹅卵石,他就只干干净净的把鹅卵石一个一个画清楚、画圆润,你甚至看不到水,只看到空朦的天,最多,在一角点缀一枝黄色玫瑰。为什么是黄色?他是要表达单纯、年轻,抑或是成长的苦涩?我们仿若年轻,我们已是苍老,在这漩涡一般的城市生活中,我们力图巍然独立,哪怕我们不知道要去向哪儿。
  “我对城市的感情,是一种普遍的感情,如果和看画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共鸣,我的心愿就达到了。”谁也阻挡不了“建设”的脚步,其实我们也享受着城市生活便利,如何才能在都市中建造起心灵的田园,拥有真正的未来?不止一次,王燕鹰这样追问着自己,努力找寻着答案……
  走在城市街道的王燕鹰,无意间看到一个小孩子顶着一本书,在往前走着。他又眼前一亮,向我们诉说这幅场景的趣味。也许,哪天那个画面又出现在了他的画中。他是一个生活的观察家,细节处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因为这些人和事就在我们的身边,零距离。当它们跃然纸上,我们收获的是另一种温情。
  【人物标签】
  王燕鹰
  王燕鹰,1975年出生于重庆,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200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职业画家,重庆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南岸区青联委员,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被收藏。长期从事青少年美术教育工作。
其他文献
几十年,绕指一瞬间就过去了,中正从来没有来过中正室,将军楼里将军也不在了,只有留下的两处遗址在提醒着这里风云的过去……  潼南县双江镇,由于抗战期间国民党陆军机械化学校的迁来,一时成为国民党在四川大后方的重要军事训练基地,并由此闻名陪都山城。然而,这里有一座蒋介石的行宫和徐庭瑶的将军楼,知晓此事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出双江镇,往北,过“矮子桥”,沿猴溪蜿蜒而下,有一处竹木荫翳的小丘,俗称“金龙坡”
期刊
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境内的金佛山,名字中有一个佛字,但是纵观山内,没有佛也没有庙。那么佛在哪里?  金佛山春天花海一片,夏天清凉世界,秋天红叶画染,冬天玉树枝环,四季景观独具特色。曾经的金佛山,树木参天,狼虫出没,人迹稀少。直到最近两三百年间,才逐渐有人光顾。这座神秘山峦,又名金山,古称九递山。其中“递”字有升降变化之意,即山有九层、九折、九峰、重峦叠嶂之意。  而“九递山”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刨
期刊
这个庄园的第三个谜团就是那两口老井。它们位于庄园正厅房后十余米高堡坎下,两口老井能起到隔音保暖,冬暖夏凉的作用。这是在整体沙石上人工开凿而成的水井,井水清澈甘甜,不因旱季而枯竭、不因雨季而溢出。任凭取用,水位不降低半分。  对于井水,我们并不十分陌生,家用的井通常清澈见底,那是因为我们经年累月从中取水,达到一定的流动效果。而这里的两口古井,取用的人很少,但每每见到,它都保持着同样的水位,不溢出,也
期刊
在这座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深宅大院,留给后人诸多费解的谜语,其中之一就是修建这座庄园耗费的石料多达上万立方米,它们取自哪里?怎样搬运来?附近几十里找不到如此规模的采石场,也没有发现哪怕一星半点石渣滓痕迹。  庄园的墙基、天井、栏杆、院坝,全部是用青砂条石铺就,一块块石头方圆规则、平整如砥,石缝之间吻合自如、宛若天生。最大的石头有六、七米长,二、三米宽,重达10多吨。这么巨大的石头,在没有汽车和起重机的
期刊
水火两神,为迷信者所崇敬,不但民间信奉,历代官府也很提倡,地方官求神祈雨、设坛消灾的故事,各种小说、历史中多有记载,这自然有久远的历史根源。随着文化普及,科学发达,信奉者便越来越少。现在的重庆,已有消防车队的设置,各街坊也有义勇消防队,备有“水龙”。但在往昔,则沿袭迷信传说。各坊、厢例有“斋会”,定期设坛祭祀,避免水火两灾,而火神庙与水府宫,几乎各县城甚至市镇都有建划。重庆火神庙,原在四牌坊近玉带
期刊
说起客栈,也许有人与我一样,认为它是古代产物。其实,一直以来,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姿态蜗居在繁华似锦的喧嚣里,等待着一个个寻觅慢生活的人们。即使没有像五星级酒店那样上乘的“硬件”,却是难得的安顿身心的栖居之地。请相信,在某个小巷,我们总能遇见。  对于客栈的认识,我还停留在徐克电影中的“龙门客栈”。鱼龙混杂之地,每天上演的是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或掩不住的刀光剑影。常年来往的不乏有集大仁大义一身的侠士,或
期刊
巴渝一带由于地势所限,四合院极为罕见,石龙井庄园却是典型的四合院布局,为了排水,园子里不得不设置天井。陈万宝庄园内不见漏洞,外不见出口,无论下雨有多大,院内从不见积水。  主人竟在100多年前就修建如此良好的排水系统。先后有北京、天津、武汉、成都等地的文物专家学者到该庄园考察探究。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王其亨、杨昌林教授带博士研究生于1994年初来该庄园观看后,曾发出“像这样的建筑不得了,好得很,特别是
期刊
想错了吧,黄瓜山并不是山上种满了黄瓜,当然肯定在某些区域也种着一些黄瓜,但绝不是因为种黄瓜而得名,而是黄瓜山整个山脉酷似一根黄瓜。距离永川城区仅20分钟车程的黄瓜山,有大片的竹林、果园、四处乐见的清泉与野花。近些年,黄瓜山着实热闹起来,成为主城一带人周末拥抱自然的黄金目的地。  说起黄瓜山,那就不得不说起建工农庄,它无疑是黄瓜山上名气最响的度假酒店,一个充满印度洋岛国马尔代夫气息的度假圣地。这里没
期刊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这首诗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与妻子共同修剪烛芯的情形。“巴山”不是指大巴山,而是指缙云山。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妻子从家
期刊
艺术之旅  马拉野保基金和KWS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肯尼亚纳罗克州政府联合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访问肯尼亚,并在肯尼亚启动此次公益项目。参访了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世界第八奇迹”马赛马拉,这里拥有世界上最珍惜的野生动物和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  让艺术家融合野生动物的灵性亮点,亲身参与体验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通过镜头和画笔捕捉非洲大草原上荒野惊心刺激的一面与纯美、恢弘的自然景观,展现野生动物充沛的生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