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2010年1月13日凌晨5时,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两名正在距离中国15000公里外的海地首都太子港执行维和任务的湖北十堰维和队员胡洪江、陈鹏幸运躲过一劫,安然无恙。中国警花汪雪艳,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救出5名幸存者,把“中国形象”深深地烙在了海地地震区。
陈鹏——
冲在一线的英语翻译
家住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村1组的陈鹏,今年31岁,毕业于云南大学,2002年应征入伍,服役于广东中山边防总站。这是他继2007年以来,第二次赴海地维和,是一名英文翻译兼战斗员。
2010年1月15日上午,在地震发生40多个小时后,陈鹏首次通过卫星电话亲自向家人报信:“我很平安,正在参加救援,请家人和战友放心!”得知这一信息,陈鹏一家人都十分高兴。
陈鹏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其父母都是小店子村的农民。为了供他读大学,家境贫寒的父母曾远赴云南,双双在当地的橡胶厂打工。
陈鹏于2006年底被选人国际维和部队预备队,2007年4月,随我国125名官兵参加第五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在海地,枪支严重泛滥,走私贩毒猖獗,绑架杀人高发,交通事故频繁,队员们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戈纳伊夫、里昂干纳、卡里可跨区执勤时,他们3次穿越生死线。防暴狱、看守大毒枭、护卫高考考生,枪声就在身边响起。“闪电之夜”、“惊雷行动”围捕“砍刀帮”,陈鹏与队员35次承担红色高危勤务。8个月里,受到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10次通报表扬、2次通令嘉奖!
陈鹏无法忘记维和第一天的惊心一幕。
那天,陈鹏所在小分队根据预定方案到达执勤点,立即设置掩体、竖起防弹盾牌,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 在40多度的烈日炙烤下,没一会儿,陈鹏和队员们已是满身大汗。不久,一辆白色皮卡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该车在离检查点50米的地方减慢速度,接着又骤然加速,试图冲过检查点。拦截组队员立即举枪逼停该车,检查组队员迅速靠近车体进行检查,突然,司机把手伸向副驾驶位的盒子。
“No move”!负责警戒的陈鹏用英语大喝一声,枪口一抬对准司机的脑袋。瞬间,检查组队员扑过去,从盒子中掏出一支左轮手枪,枪里有6发子弹,而且已经上膛。经过搜查,陈鹏及其队员们还从车内搜出军用突击步枪一支、子弹30发、海洛因lO克。这时,巴西维和特警队一个小分队过来了,原来这名男子是他们正在追捕的非法武装分子,没想到中国防暴队第一天上勤就把他抓获了。
至今,陈鹏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在海地贫民窟巡逻的情景:锈迹斑斑的铁皮搭建的小屋随处可见,破烂的道路,满地的垃圾、污水,肆虐的蚊虫,墙壁上密集的弹孔,让人触目惊心。他难以想像居民们在如此恶劣且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环境中,是如何生活下去的。
这一切,都强烈冲击了陈鹏的心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上还存在这样混乱的区域。”此刻,让他对祖国的繁荣稳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肩负的维和使命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陈鹏说,他们每次外出巡逻时都要配备枪支、防弹衣、头盔等20多公斤装备,在4092左右的高温下,顶着烈日巡逻几个小时,没有任何的遮蔽设施,一趟下来连防弹衣也全都被汗水浸湿。
2007年8月1日、2日,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海地进行工作访问。这是自2004年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进驻海地后,联合国秘书长首次来访。由于海地不时发生针对政府要员的暗杀事件,为了确保潘基文和参加活动的海地官员的安全,联合国海地问题特别代表决定将护卫工作,甚至秘书长午餐招待会的配餐,都交给了中国防暴队。
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海地期间,当地非法武装团伙扬言要进行破坏、刺杀、绑架、示威等活动,海地局势骤然紧张。
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严密的警卫方案,地面由维和部队、防暴队、海地特警形成三道警卫圈,并派出武装直升机实施空中观察和警戒。由于中国维和防暴队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的高水平专业素质和良好信誉,联海团将秘书长的贴身警卫任务交给了中国防暴队。
执勤中,陈鹏作为小队中唯一的语言队员,他一直冲刺在一线,随叫随到,从不叫苦叫累。
在一号公路15号点设卡查车中,他一呆就是6个小时。每次小队与巴西维和部队在太阳城的联合巡逻,陈鹏都是跟着巴西的开道装甲车,和士兵们一起趴在车顶负责沟通、警戒。
有一次,他清晨与后勤分队外出购物,回来时已经下午2点多了,却仍坚持参加正常的操课。当天晚上9点半他准备休息时,营区停水了,后勤出动车辆拉水,需要语言队员负责沟通。见状,他二话没说,全副武装再次外出。等拉完水回到营区,已是次日凌晨3点半了。经过短暂的休息,天亮后他又投入到例行的工作中去……
2007年12月,带着万里风尘,陈鹏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任务载誉归来。8个月里,陈鹏经受住了恶劣自然环境与艰苦生活的考验,承受住了高危执勤的压力。2007年12月15日,公安部、广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授勋暨表彰大会”。陈鹏荣获个人二等功,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同时还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卫士”荣誉称号。
2009年3月6日,陈鹏又通过广东省边防总队报名参加海地维和任务。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6月13日,陈鹏随中国赴海地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成员一起飞抵海地,他仍担任英语翻译。
2010年元旦前夕,中山边检站还派专人到陈鹏老家慰问,拍摄了家属的录像邮寄到海地,以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一名边防警察,如果需要,为了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维和。”陈鹏认为,参加维和,是给他一次全方位锻炼的机会。“这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胡洪江——
不惧危险屡立战功
与陈鹏同时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十堰人当中,还有郧西籍维和队员胡洪江。
2007年维和期间,胡洪江与陈鹏同在海地太子港。当时,陈鹏在一分队,胡洪江在二分队,都住在集装箱改造的宿舍中。
从维和选拔、培训,到赴海地,他们都是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常深厚、特殊的兄弟感情。
今年32岁的胡洪江,1997年12月入伍,成为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战士,他军事技术和思想素质都过硬。2007年4月至12月,作为中国第五支防暴队队员之一,他首次赴海地维和,成为一名战斗队员兼装甲车驾驶员。2009年6月,通过公安部选派,胡洪
陈鹏——
冲在一线的英语翻译
家住湖北丹江口市浪河镇小店子村1组的陈鹏,今年31岁,毕业于云南大学,2002年应征入伍,服役于广东中山边防总站。这是他继2007年以来,第二次赴海地维和,是一名英文翻译兼战斗员。
2010年1月15日上午,在地震发生40多个小时后,陈鹏首次通过卫星电话亲自向家人报信:“我很平安,正在参加救援,请家人和战友放心!”得知这一信息,陈鹏一家人都十分高兴。
陈鹏兄弟两人,他是老大,其父母都是小店子村的农民。为了供他读大学,家境贫寒的父母曾远赴云南,双双在当地的橡胶厂打工。
陈鹏于2006年底被选人国际维和部队预备队,2007年4月,随我国125名官兵参加第五支维和警察防暴队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
在海地,枪支严重泛滥,走私贩毒猖獗,绑架杀人高发,交通事故频繁,队员们随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戈纳伊夫、里昂干纳、卡里可跨区执勤时,他们3次穿越生死线。防暴狱、看守大毒枭、护卫高考考生,枪声就在身边响起。“闪电之夜”、“惊雷行动”围捕“砍刀帮”,陈鹏与队员35次承担红色高危勤务。8个月里,受到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10次通报表扬、2次通令嘉奖!
陈鹏无法忘记维和第一天的惊心一幕。
那天,陈鹏所在小分队根据预定方案到达执勤点,立即设置掩体、竖起防弹盾牌,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检查。 在40多度的烈日炙烤下,没一会儿,陈鹏和队员们已是满身大汗。不久,一辆白色皮卡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该车在离检查点50米的地方减慢速度,接着又骤然加速,试图冲过检查点。拦截组队员立即举枪逼停该车,检查组队员迅速靠近车体进行检查,突然,司机把手伸向副驾驶位的盒子。
“No move”!负责警戒的陈鹏用英语大喝一声,枪口一抬对准司机的脑袋。瞬间,检查组队员扑过去,从盒子中掏出一支左轮手枪,枪里有6发子弹,而且已经上膛。经过搜查,陈鹏及其队员们还从车内搜出军用突击步枪一支、子弹30发、海洛因lO克。这时,巴西维和特警队一个小分队过来了,原来这名男子是他们正在追捕的非法武装分子,没想到中国防暴队第一天上勤就把他抓获了。
至今,陈鹏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在海地贫民窟巡逻的情景:锈迹斑斑的铁皮搭建的小屋随处可见,破烂的道路,满地的垃圾、污水,肆虐的蚊虫,墙壁上密集的弹孔,让人触目惊心。他难以想像居民们在如此恶劣且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环境中,是如何生活下去的。
这一切,都强烈冲击了陈鹏的心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世界上还存在这样混乱的区域。”此刻,让他对祖国的繁荣稳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肩负的维和使命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陈鹏说,他们每次外出巡逻时都要配备枪支、防弹衣、头盔等20多公斤装备,在4092左右的高温下,顶着烈日巡逻几个小时,没有任何的遮蔽设施,一趟下来连防弹衣也全都被汗水浸湿。
2007年8月1日、2日,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海地进行工作访问。这是自2004年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进驻海地后,联合国秘书长首次来访。由于海地不时发生针对政府要员的暗杀事件,为了确保潘基文和参加活动的海地官员的安全,联合国海地问题特别代表决定将护卫工作,甚至秘书长午餐招待会的配餐,都交给了中国防暴队。
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问海地期间,当地非法武装团伙扬言要进行破坏、刺杀、绑架、示威等活动,海地局势骤然紧张。
为此,有关部门制定了严密的警卫方案,地面由维和部队、防暴队、海地特警形成三道警卫圈,并派出武装直升机实施空中观察和警戒。由于中国维和防暴队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出的高水平专业素质和良好信誉,联海团将秘书长的贴身警卫任务交给了中国防暴队。
执勤中,陈鹏作为小队中唯一的语言队员,他一直冲刺在一线,随叫随到,从不叫苦叫累。
在一号公路15号点设卡查车中,他一呆就是6个小时。每次小队与巴西维和部队在太阳城的联合巡逻,陈鹏都是跟着巴西的开道装甲车,和士兵们一起趴在车顶负责沟通、警戒。
有一次,他清晨与后勤分队外出购物,回来时已经下午2点多了,却仍坚持参加正常的操课。当天晚上9点半他准备休息时,营区停水了,后勤出动车辆拉水,需要语言队员负责沟通。见状,他二话没说,全副武装再次外出。等拉完水回到营区,已是次日凌晨3点半了。经过短暂的休息,天亮后他又投入到例行的工作中去……
2007年12月,带着万里风尘,陈鹏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五支赴海地维和任务载誉归来。8个月里,陈鹏经受住了恶劣自然环境与艰苦生活的考验,承受住了高危执勤的压力。2007年12月15日,公安部、广东省委省政府联合召开“第五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授勋暨表彰大会”。陈鹏荣获个人二等功,被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同时还被共青团广东省委授予“广东省优秀青年卫士”荣誉称号。
2009年3月6日,陈鹏又通过广东省边防总队报名参加海地维和任务。经过两个多月的培训,6月13日,陈鹏随中国赴海地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成员一起飞抵海地,他仍担任英语翻译。
2010年元旦前夕,中山边检站还派专人到陈鹏老家慰问,拍摄了家属的录像邮寄到海地,以解他们的思乡之情。
“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一名边防警察,如果需要,为了世界的和平、人民的幸福,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选择维和。”陈鹏认为,参加维和,是给他一次全方位锻炼的机会。“这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胡洪江——
不惧危险屡立战功
与陈鹏同时在海地执行维和任务的十堰人当中,还有郧西籍维和队员胡洪江。
2007年维和期间,胡洪江与陈鹏同在海地太子港。当时,陈鹏在一分队,胡洪江在二分队,都住在集装箱改造的宿舍中。
从维和选拔、培训,到赴海地,他们都是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亲密战友。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常深厚、特殊的兄弟感情。
今年32岁的胡洪江,1997年12月入伍,成为广东省公安边防总队的一名战士,他军事技术和思想素质都过硬。2007年4月至12月,作为中国第五支防暴队队员之一,他首次赴海地维和,成为一名战斗队员兼装甲车驾驶员。2009年6月,通过公安部选派,胡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