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水平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中的作用

来源 :交通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收集晚期NSCLC患者324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前基线CEA水平的关系.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3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基线CEA水平及治疗后CEA变化对3年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结果:晚期NSCLC患者治疗前CEA基线水平与年龄、吸烟及病理分型有关.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吸烟、病理分型及治疗后CEA变化与3年OS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CEA上升是判断预后不良的因素(HR=1.804,P=0.001).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后CEA均正常患者及治疗后CEA下降患者的3年OS和PFS好于治疗后CEA上升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CEA基线水平对患者OS及PFS无影响,2~3个周期规范治疗后CEA下降患者预后较好,而CEA上升的患者预后最差.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急性重症胰腺炎给予基于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8例在本院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确诊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不限性别,年龄在30~60周岁.随机将其分为肠内营养耐受性定时评估管理的营养支持组(管理组)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常规组),每组39例.观察两组患者目标营养量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对肠内营养前后组间血清营养指标水平变化及肠内营养不耐受症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管理组营养量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以及ICU停留时间明显短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韧带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3.0T磁共振影像资料,对其磁共振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3例跗骨窦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为跗骨窦区水肿37例、积液13例、囊肿7例、出血5例、静脉曲张10例、纤维化者1例;颈韧带损伤20例,距跟骨间韧带损伤19例;跗骨窦骨髓水肿25例、骨质囊变16例、陈旧性骨折3例;距腓前韧带损伤20例、距腓后韧带损伤11例、三角韧带损伤18例;距骨骨软骨损伤7例、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或足底筋膜炎32例.结论 3.0T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硬化发生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8例,分为非肝硬化组28例,健康恢复组27例,肝硬化组43例.分析患者病史、病理及肝功能指标.结果 98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其中感染途径明确患者78例,慢性乙型肝炎组、健康恢复组垂直感染率依次为93.6%(44/47)、54.8%(17/31),慢性乙型肝炎组垂直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恢复组,且男性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与健康恢复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AFP、T
目的:构建人SNRPN(hSNRPN)基因过表达质粒,观察在果蝇S2细胞中的作用,为男性不育症的功能保守性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方法:构建pUAS-HA-hSNRPN质粒,利用Ub-GAL4质粒在果蝇S2细胞中驱动pUAS-HA-hSNRPN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hSNRPN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qRT-PCR检测hSNRPN基因对果蝇RNA剪接体亚基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本实验成功构建了pUAS-HA-hSNRPN过表达质粒,并利用Ub-GAL4在果蝇S
目的 探讨分析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就复方番石榴制剂的干预效果展开分析.方法 受试对象纳选时间限定在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期间,随机将纳选者(60例)划分为对照组(30例,单独施以二甲双胍肠溶片干预)和观察组(30例,以对照组措施为基础联合复方番石榴制剂干预),评价对比治疗方案对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 接受治疗前组间取得的FINS水平及HOMA-β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INS、HOMA-β分别为8.21±2.38、46.12±2.39,对照组FINS、
博来霉素族抗生素属于氨基糖肽类的一个亚家族,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现阶段博来霉素族抗生素临床上容易获得且最常用的是博来霉素.博来霉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DNA链切割.博来霉素在皮肤科的应用主要包括难治性跖疣和甲周疣、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疤痕、婴儿血管瘤、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皮肤转移瘤角化棘皮瘤等.博来霉素注射后的皮肤反应包括疼痛、红斑、水肿、发黑、焦痂形成、色素改变.偶尔报告的不良反应是坏疽、甲癣、雷诺现象、硬皮病和鞭挞样红斑.
目的 提高对乏脂肪肾错构瘤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实现精准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从2003年1月到2020年3月收治的9例影像学诊断为肾癌的乏脂肪肾错构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6例,男性3例,左肾5例,右肾4例,肿瘤直径在1.5~5.0cm之间,结合文献讨论其影像学特征及诊疗措施.结果 6例在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术中快速冰冻病理示符合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镜检见有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成形的瘤样组织,其中可见较少量的脂肪组织及血管;3例肿瘤直径小于2cm的患者临床随访至今,2例未见明显增
双膦酸盐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特定的化学结构决定了它们对于骨组织具有高选择性.双膦酸盐可分为两种作用模式:不含氮的双膦酸盐通过整合到三膦酸腺苷不可水解的类似物中,引起破骨细胞凋亡;含氮的双膦酸盐通过抑制FPP合酶,使APPPI积累以及抑制蛋白质的异戊稀化,引起破骨细胞凋亡.双膦酸盐能有效抑制骨吸收,减少骨骼相关事件的发生率和减少恶性肿瘤的骨转移等,因此可被用于治疗骨质疏松、Paget\'s病、成骨不全症等疾病,但应用后会出现发热、腹痛、眼部不适等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除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金山消化内镜中心于2015年5月至2021年5月行内镜下治疗的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的病人共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1.9±15.6)岁.结果 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瘤大小≤10mm 14例,10~20mm 17例,≥20mm 5例.术后出现小穿孔1例,出血1例,轻症急性胰腺炎2例,术后病理乳头状-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管状腺癌2例,锯齿状
目的 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前列腺脓肿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前列腺脓肿病例和13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前列腺脓肿组和正常组,所有病例均行盆腔磁共振增强扫描,进行增强扫描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和ADC值分析.结果 13例前列腺脓肿MRI表现如下:单发型5例(中央带1例和外周带4例),多发型4例(多位于外周带或者累及中央带)和累及或合并周围组织器官脓肿4例(如精囊、尿道海绵体、肛提肌、闭孔内肌、肛管直肠旁和附睾).最大的单个脓肿大小约26mm×15m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