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面脱贫后东西部发展协作新格局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区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在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导下,中国经历了地区间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转变,建立了区域均衡发展总体战略,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相对贫困治理的常规化,以扶贫援助为主、发展协作为拓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将转变为以发展协作为主和以扶贫援助为补充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协作机制,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
  [关键词] 全面脱贫;  相对贫困;  东西部扶贫协作;  发展协作;  常规化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7-0048-04
  中国的东西部地区扶贫协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作出的制度创新,是“先富带动后富”的“两个大局”思想的先导性实践。在脱贫攻坚期,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其他扶贫方式一样得到了极大加强,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解决相对贫困阶段,东西部扶贫协作既要长期坚持,又要实现常规化,更多地采用市场性手段,帮助相对贫困地区补足深层次短板,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富裕。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早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就采用了将全国划分为沿海与内地两大地带的“两分法”。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详细讨论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问题。1996年起,中国开始采取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划分法。2006年起,中国又单列出东北地区,整体上将中国划分为四大地区。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总体特征是,东部地区由于靠近沿海,地势平坦,区位条件优越,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渐次降低,贫困程度也逐渐加深。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持平,但是改革开放后与东部地区差距逐渐拉大。
  中国发展的地区差距在改革开放前就一直存在,即使是在国家实行平衡发展战略的“三线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后,区域发展差距扩大。进入新世纪以来,即使在国家已经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无论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绝对差距都在扩大;相对差距则是经历了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不过缩小速度非常缓慢。例如从2013—2016年,东部与中部地区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对差距系数由35.5%下降到34.7%,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系数由41.2%下降到40.0%。1
  区域协作是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一项基本制度
  由于巨大地区发展差距的存在,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中国70余年发展历程中,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实施某种均衡发展战略。只是在1978—2000年期间,中国在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对外开放,实施特殊优惠政策,这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起手式”,是对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贯彻实行。在此期间,东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以低工资的丰富劳动力资源支援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以汇款、带回收入等方式实现西部地区居民的增收和减贫。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第一个大局是“先富”,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这是对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概括;第二个大局是“先富带动后富”,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是对下一步工作的新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开始转向均衡发展战略,以1999年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典型标志。从此,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成为一项国家总体战略,规定了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区域均衡发展目标和战略。
  以西部大开发为核心的中国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还包含更多的内容,例如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一起,形成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基本与西部大开发战略同步,国家陆续划分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等发展相对落后地区,也就是一般所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实施特殊扶持政策。扶贫政策既是区域政策,也是特殊群体政策,与其他区域发展政策也有交叉。考虑到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实施“三西”地区扶貧开发,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并陆续划定贫困片区和贫困县,因此早期的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成为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的先行先试者。
  中国的贫困农村地区扶贫开发政策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性的体现,也是国家财力有限、需要多方援助的客观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刚开始实行开发式扶贫时,中央政府就安排了中央部委定点包片扶贫,这是当前形成的多维度、多层次定点扶贫的前身。11994年发布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系统地提出扶贫开发部门、各政府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以及包括定点挂钩扶贫、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扶贫、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科技扶贫、大城市和沿海较发达省份对口帮助西部地区等广泛的社会动员机制,形成了当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共同发挥作用、全社会参与扶贫的基本格局。这个全社会扶贫的格局,在“十一五”后期被表述为“大扶贫”。2大扶贫格局在2013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成为正式政策表述,并在2015年以来的脱贫攻坚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1996年5月,党中央确定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9 个省市和大连、青岛、宁波、深圳 4 个计划单列市与西部 10 个省区开展扶贫协作。同年10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作出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正式启动。20多年来,东西部有关省市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协作,逐步形成了以政府援助、企业合作、社会帮扶、人才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工作体系,涌现出了闽宁协作、沪滇合作、两广协作等各具特色的东西帮扶模式。3闽宁协作于1996年11月率先启动,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亲自推动,25年如一日,累计投入宁夏各类扶贫资金超过30亿元,建设移民扶贫的闽宁镇和示范村,推动一大批福建企业到宁夏投资,创建特色扶贫产业园区,援建各类急需项目,推动社会参与,形成扶贫协作的大扶贫格局。1   在脱贫攻坚期,地区区域扶贫协作不断演化、完善和扩展。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了扶贫协作的重要地位,指出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此后,東西部扶贫协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协作结对关系得到精细化调整,实现了对贫困地区更好的覆盖;开展东西部发达的和贫困的县、乡镇、村之间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行动;深化对新疆、西藏以及四省藏区的对口支援;细化和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等协作内容。北京市的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后来居上,范围涵盖了中国7省区89个县级地区,坚持首善标准,高位推动,完善顶层设计,大幅度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发挥首都教育、医疗、人才、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势,在产业就业、消费扶贫、党建引领、科技扶贫等领域,都形成北京特色的扶贫支援模式。2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东西部扶贫协作在劳务协作、消费扶贫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作用。此外,中西部地区省内发达市县与贫困县之间的扶贫协作、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作、东西部地区以及贫困地区省内普通教育和医疗机构的对口支援也相继发展起来,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区域协作体系。扶贫协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丰富了“先富帮助后富”的实现机制,促进了区域均衡发展,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构建全面脱贫后东西部发展协作新格局
  “十三五”时期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且具备鲜明的脱贫攻坚特征,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党委政府都站在讲政治高度,将支援西部地区当作重大政治任务,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东部地区对标对表西部地区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大幅度增加资金支持、人才交流、经贸合作、劳务协作等方面的支援力度;东部地区需要“双线作战”,既要同步开展本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广东、浙江等地是一定程度上解决提高了标准的“相对贫困”),又要大力支援西部地区。因此,扶贫协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一部分,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脱贫攻坚期的结束和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东西部扶贫协作制度该何去何从?
  在脱贫攻坚期,中央对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即不断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充分发挥综合效益,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得到很好的实现。今年4月,全国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推进会在银川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这表明,中央致力于建立东西部协作的基本制度,扶贫协作是第一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东西部协作的未来发展走向,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一是服从“两个大局”的长远战略部署,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作关系也不能置身之外。二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已经被确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举措,成为一项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战略。三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最早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被确定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和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1党的十九大对现代化进程做了新的安排,到2050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但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基调不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变。在新发展格局中,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协作和援助机制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部分,长期坚持,共同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局。
  随着打赢脱贫攻坚战和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中国的贫困形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贫困户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相对贫困成为主要贫困形态。相对贫困,一方面仍然具有某种绝对贫困的“内核”,主要是能力贫困以及机会贫困,但是毕竟与绝对贫困阶段的缺衣少食已然大不相同,从而减轻了紧迫性;另一方面具有与社会进步相关以及其他群体相比的相对性,从而具有长期减贫的必要性。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设立为期五年的脱贫攻坚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时,国家将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其中将酝酿缓解相对贫困的新思路。超常规攻坚战方式将不再适用,相对贫困治理将逐步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减少短期政策性行为,减少对自上而下干预的依赖性。但是如前所述,相对贫困具备发展能力和机会缺失的“绝对内核”特征,以及相对于社会一般群体而言发展水平明显低下的相对剥夺特征。无论如何称呼,未来仍将存在科学定义的相对贫困人口以及相对贫困地区,且不一定局限于过去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县,这是决定东西部扶贫协作未来走向的基本国情。
  总的来说,以扶贫援助为主、发展协作为拓展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将转变为以发展协作为主、扶贫援助为补充的东西部发展协作机制。具体地说,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向东西部发展协作机制的转换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出台发展协作指导意见和制度,对协作目的、机制、条件予以界定,对协作方式予以指导,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二是简化协作结对关系,由中央统一安排的协作结对关系变为可只规定到省级层面,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省级协作关系重新安排,基本以一对一协作为主。三是优化协作结对机制,在省级正式结对基础上,鼓励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企业基于优势互补、互利互助原则,按有关制度规定,不受地域限制,自主、自愿建立多层次发展协作关系。四是调整发展协作内容,减少资金支持和计划性项目,加强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的市场性,优化双向人才交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医疗、科技方面的支持,动员东部地区社会力量支持西部地区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五是以新基建、大数据发展为契机,畅通发展协作地区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市场联通,推动国内大循环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檀学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贫困与福祉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 / 沈   聪
其他文献
目的 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ERAS 理念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并观察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胃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中共39例,采取常
目的 探讨风湿及类风湿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采用综
[摘要]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国策。它形成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发展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擘画出在国家治理创新中推进统一进程的新蓝图,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国家治理实践中趋于完善,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关键词] 理论创新; “一国两制”; 祖国统一; 粤港澳大湾区; 国家治理  
[摘要] 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印太战略”的框架和战略思维,将其视为全球战略的优先事项。拜登政府推行“印太战略”,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国家推出“印太战略”或“印太愿景”,中国面临的战略环境更加复杂。要深刻把握美国“印太战略”的实质,对其霸权和联盟战略的本质保持清晰的认知;根据各国不同的对华立场,差异化应对各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取向;要把握在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上的主动权;要加强国际传播
[摘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方面进行着艰辛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加强党内教育,纠正享乐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整风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防微杜渐,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警钟长鸣,防止“糖衣炮弹”的攻击;高压震慑,严厉惩治罪大恶极的腐败分子;完善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明纪律,加强监察监督等。进入新时代,要在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  百年岁月峥嵘,精神薪火相传。一封封革命烈士的家书,每次重温都能让人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意志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夏明翰在牺牲前留下这样的铮铮誓言;“谁无
[摘要]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政治上的先进性引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必须把准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政治要求贯彻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为保障,建立健全党的政治建设长效机
[摘要]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当今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生产西移、消费东移的态势。国际能源格局新变化必将对中国能源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因素增多、能源安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供给多元化,维护能源运输通道安全
[摘要]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起,就把锻造党的政治领导力放在根本位置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主要包括:把确立党的纲领并妥善处理好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关系作为第一要务;把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作为根本责任;把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以及领导核心作为根本原则;把增强党的公信力、得到人民群众坚定不移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增强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摘要] 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事关执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在不断深化对政治建设的认识、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中走向成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性地提出的“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等重大论断,从时代性、统领性、针对性和系统性4个维度,揭示党的政治建设的形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进而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