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三园·三师·三制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ox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是连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教育逐渐从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缺席。
  笔者及所在团队着力通过实地调研与对话访谈,深度挖掘、细致剖析了当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三课·三园·三师·三制”的创新实践探索。
  一、内容重组:“学科课堂 主题课堂 田间课堂”,推进劳动教育“三课堂统整”
  1.萃取学科课堂,融入劳动要素
  劳动教育如何确保教学实践时间,如何在原有的课程中挖掘劳动教育内容与元素十分重要。基于此,我们从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萃取学科课堂要素,为劳动教育的深入推进找到了一条十分有效的路径。
  一方面,通过系统挖掘与分析,萃取学科中的劳动要素,如将语文课中的《落花生》、数学课中的“分数”、科学课中的“温度”等内容与劳动教育融合。另一方面,在学科实践教学中,将劳动教育的精神与品质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育他们坚韧不拔的品格。
  2.整合主题课堂,融合劳动体验
  依托学校开展品牌活动,整合各学科要素,开展主题式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推进跨学科劳动教育整合,构建起主题课堂。如依托科技节,将田间劳动教育的成果进行主题展览与贸易实践。以“我的胡萝卜生长历程”为例,通过主题展览,将考查科学知识的胡萝卜根、茎、叶的展示,与考查数学计算能力的胡萝卜销售价格、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胡萝卜销售广告做一个主题统整,并将销售赚的钱捐给需要的人,就把包含科学、数学、语文与品德的主题,全方位融入劳动教育中了。
  3.落地田间课堂,融进劳动实践
  依托学校的校园农场,将课堂知识融入田间实践,跨学科进行课程内容的统整,形成“循着节气开展田间劳作”的综合田间课堂。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大模块为内容,让学生在田间实践,系统地将课堂学科学习与校园农场的田间课堂做一个无缝对接。
  二、场所重整:“校园 田园 家园”,推进劳动教育“三园地递进”
  1.改造校园,打造校园农场
  从“馆、廊、场、田”多维度出发,学校系统构建起“做学合一,理实一体”的校园农场,确保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如把原有的科学课程实验室开发为农耕主题文化馆,将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科学展览做一个整合,构建起农耕文化走廊,将劳动教育全方位可视化。
  2.联合田园,推进研学农场
  利用周边区域资源,与区农科所、大规模种植户开展合作,协同推进研学农场建设。一方面,通过研学旅游、第二课堂等形式,推进学生的主题劳动教育,拓展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通过联合田园,拓展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进而优化校园农场建设。
  3.协同家园,构建家庭农场
  立足学生的家庭实际,推进家校协同,构建家庭农场。一方面,通过协同家园,让家校一起推进劳动教育,解决校内劳动教育时间不足、层次不深等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家庭农场实际生产劳动,可以进一步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的边界。
  三、师资重建:“教师 农艺师 小导师”,推进劳动教育“三师资共导”
  1.以教师为主体,协同推进劳动教育
  重组跨学科师资,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实施的主力军。在实践中,通过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整合,联合开展教研实践,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项目设计、过程推进与评价创新,确保劳动教育的全维度协同开展。
  2.以农艺师为指导,促进劳动实践科学化
  借力合作单位,聘请种植户或科研院所的老师,构建学校劳动教育导师库。导师们共同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推进田间劳动教育的技术、技能指导,做好园区改进与建设的专题指导,提高劳动教育实施的科学性与精准性。
  3.以“小导师”为协同,推动跨年级互助
  打通学段,实施校内高年级、中年级与低年级的三阶劳动教育。让高年级的学生指导与帮扶低年级,让优秀的同年级学生组成劳动服务队,打破传统的劳动教育年级界限,系统且有效地推进“小导师”认证制度。让“小导师”成为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先锋,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方法重构:“班队承包制 小队联产制 组员股份制”,推进“三机制联动”
  1.引入“班队承包制”,落实责任感
  以承包制为突破口,实现同班队的师资重整,共同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将校内农场承包给每个班队,推进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参与。
  2.创新“小隊联产制”,激发进取感
  组建“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联产小队,协同开展“小队联产制”,通过学期的阶段性考核,量化小队联产的绩效,建立小队劳动教育的过程激励与目标导向,从而使每一个成员获得过程参与价值。
  3.实施“组员股份制”,实现获得感
  以成果股份制为契机,在小队考核的基础上,从时间投入、参与次数、学习绩效以及成果转化等几个维度入手,开展阶段性股权分配,进而转化成课程学分。同时,做好每次劳动教育的过程考核、结果考核等,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之后,获得劳动积分、奖品奖励。
  “三课·三园·三师·三制”创新了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与劳动品质,提升了教师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推进提供了范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赵继莹
  zhaojy@zgjszz.cn
其他文献
人教版(下文非特别说明均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3课选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即结尾部分,课文脚注中用近250字介绍了《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的父王突然死去了……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同样选自结尾部分的还有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7课《雷电颂》,选自郭沫若《屈原》第五幕(一共五
教师都要写教学设计,也想写出好设计,因为好的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当下的教学设计可谓汗牛充栋,然而真正好的设计却不太多,包括一些名师大家所撰写的。许多教师为写个好的教学设计而困惑、苦恼。既如此,何不读读集美大学教育学院施茂枝教授新作《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基于“有机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呢?本书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精巧多样的教学流程,探究、透视、聚焦、放大和凸显最为精髓的核心点
《劝学》选自《荀子》,系《荀子》第一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文学价值上看,都应该是荀子的代表作。荀子的思想是有体系的,只读《劝学》是不够的。作为儒家之一派,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中有专门的《性恶》篇,直截了当地论断:“君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是“劝学”的前提。正是因为性恶,才要劝学,劝学的目的是为善,但善又是“伪”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则“劝学”很可能就等于是劝伪。  一  《劝学》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王宁教授认为:“所谓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長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和应用系统。”[1]王宁教授把“任务”与“情境”“主题”“自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2016年启用的统编本教材,精选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符合时代特点、具有语文教育功能的典范性作品,以期更好地发挥教材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功能。但观察教学实践,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切实发挥教材的功用,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曲解教材编写意图的现象,令人担忧。现以《动物笑谈》为例,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论语·侍坐》篇是中国文学史上文化内涵最为丰厚的经典名篇之一,历代读者都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但是,文中的曾点之志究竟是何所指?孔夫子“吾与点也”的喟叹是否表明对曾点之志的认同?在这两个问题上,解读者莫衷一是,各种论见之间存在很大分歧。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文本意义重大。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能否抓住“君子不器”与“无为而治”这两个关键词,从这两个关键词人手,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诗歌,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它的一觞一咏承载着历史的兴衰沉浮,同时它的韵律和结构还带给人们一种如歌如乐般的审美体验。然而,那些经典的诗歌通常与我们有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如何能够真正领会其精髓呢?尤其是外国诗歌,从“会读”到“爱读”再到“读懂”,这中间还存在着语言的、文化的甚至是精神上的差异。本文以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代表作《当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共18个,江西省高考作文题被认为是其中很别致、很有个性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7.18%的人认为该卷命题形式“很新颖,很少见”。该卷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藉。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漫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作者思路清晰,层层推进,围绕“格物致知”的含义嬗变和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体现出一种客观理性、严谨求实的风格,与其科学家的身份特点极为符合。这篇演讲稿被录入统编本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是演讲词。基于演讲实践性强
《陌上桑》是一首广为传唱的汉诗佳作,不仅在文学实践中塑造了一个美与智慧兼具的罗敷形象,也为我们审视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一般认为,《陌上桑》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霸权社会话语时代的平民遭遇,肯定了平民的主体价值和反抗精神。在文学阶级观念的影响之下,这样的解读往往已经满足了文学评价的需要,但也恰恰是这种观念局限了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罗敷的反抗,借助的力量是什么?或者说支撑罗敷激起反抗信念并获得反抗成